《莊河縣教育志(1906-1985)》是李信昌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莊河縣教育志(1906-1985)
- 作者:李信昌
- 出版時間:1989年12月
- 頁數:380 頁
- 類別:地方志
- 內容時限:1906-1985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編纂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以《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仔寒茅鍵史問題的決議》為準則,運用史料,實事求是地反映莊河縣教育的歷史與現狀,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統一,服務於我縣的教育工作。
作品目錄
封面
莊河縣教育志1906-1985
序櫻犁嫌
凡例
圖片
莊河縣各類學校分布示意圖
教委主任
教委機關全體同志在教委大樓前合影
全縣中國小田徑運動大會開幕式
東風國小少先隊大隊活動
向陽國小學生上課間操
實驗國小“三算”小組在活動
莊河高中學生在上化學實驗課
縣幼稚園幼兒在戶外活動
附圖 榮譽
莊河電大
莊河縣教師進修學校
莊河縣中等農業技術學校
莊河縣高級中學
莊河縣第一中學
莊河縣第二中學
莊河縣第三中學
莊河縣第四中學
莊河縣第五中學
莊河縣第六中學
莊河縣第七中學
莊河縣第八中學
莊河縣第九中學
莊河縣第十中學
莊河縣第十一中學
莊河縣第十二中學
莊河縣第十三中學
莊河縣第十四中學
莊河縣第十五中學
莊河縣第十六中學
莊河縣第十七中學
莊河縣第十八中學
莊河縣第十九中學
莊河縣第二十中學
莊河縣第二十一中學
莊河縣第二十二中學
莊河縣第二十三中學
莊河縣第二十四中學
莊河縣第二十五中學
莊河縣第二十六中學
莊河縣第二十七中學
莊河縣第二十八中學
莊河縣第三十中學
莊河縣第二十九中學
莊河縣第三十二中學
莊河縣第三十一中學
莊河縣第一職業高中
莊河縣第三十三中學
東風國小
實驗國小
青堆鎮中心國小
向陽國小
石山鄉中心國小
觀架山鄉中心國小
吳爐鄉中心國小
大營鎮中心國小
明陽鎮中心國小
小孤山鎮中心國小
光明山鎮中心國小
平山鄉中心國小
太平嶺鄉中心國小
橫道河鄉中心國小
尖山鄉中心國小
高陽鎮中心國小
荷花山鎮中心國小
桂雲花鄉中心國小
三架山鄉中心國小
仙人洞鎮中心國小
高嶺鄉辣烏去中心國小
花院鄉中心國小
莊河幼稚園
南尖鎮中心國小
莊河縣校辦電子廠數控床
莊河縣聾啞學校
莊河縣第二十中學參加市級以上體育競賽獲金、銀、銅牌
實驗國小學生書法紙轎匪鴉作品
後張國小學生在多品種花生試驗田裡搞對比試驗
莊河縣第一職高學生書法作品,刊於1983年《人民教育》
莊河縣教育志編纂領導小組
教育志辦公室
目錄
第一章 總述
第一節 解放前各歷史時期教育概況
第二節 新中國刪企成立後教育事業發展概況
一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0-1956)
二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7-1966)
三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8)
四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6.10-1985)
第二章 教育行政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行政管理
第三章 各級各類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一 方針任務與培養目標
二 幼兒教育的迎兵敬恢復與發展
三 學制、課程、教法
四 幼師培訓和教學研究
五 幼稚園的設備
六 莊河縣幼稚園簡介
第二節 國小教育
一 教育宗旨、方針任務和培養目標
二 概述
三 學制與校歷
四 課程設定與教學計畫
五 教學工作
六 課外活功
七 思想品德教育
八 各鄉鎮中心國小簡介
九 縣直國小
第三節 自學教育
一 教育宗旨、方針任務和培養目標
二 概述
三 學制與校歷
四 課程設定與教學計畫
五 教學工作
六 課外活動
七 思想政治教育
八 重點中學簡介
第四節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一 性質與任務務
二 概述
三 辦學形式及管理體制
四 幹部與師資
五 課程設定與教學工作
六 招生與畢業生安排
第五節 師範教育
一 莊河縣師範學校
二 莊河縣教師進修學校
第六節 電視大學
一 電大教育任務
二 概況
三 辦學形式與學生來源
第七節 特殊教育-莊河縣聾啞學校
一 聾啞教育的基本任務與目標
二 沿革
三 招生與牛業生安排
第四章 體育、競賽和衛生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體育
一 體育課教學
二 課外體育活動
第三節 競賽
一 體育運動大會
二 莊河縣中國小參加外地田徑競賽獲獎一覽表
三 莊河縣中國小參加外地籃、排球賽成績表
四 莊河縣中國小籃、排球賽成績表
第四節 衛生
一 衛生常識教育
二精糠滲 建立衛生保健組織,進行健康監測
第五章 工農教育
第一節 舊社會的民眾教育
第二節 新社會的工農教育
一 領導機構
二 農民教育
三 職工教育
四 幹部文化教育
第六章 教師隊伍
第一節 建國前的教師隊伍(1906-1949)
第二節 建國後的教師隊伍(1949.10-1985)
第七章 黨群組織
第一節 教育局黨組織
第二節 教育工會
第三節 教育學會
第四節 共青團
第五節 少先隊
第六節 學生會
第八章 勤工儉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一節 勤工儉學的各種形式
第三節 勤工儉學的重要作用
第四節 勤工儉學的經驗教訓
勤工儉學的典型學校簡介
第九章 教育經費與捐資興學
第一節 普通教育經費
一 經費來源
二 經費使用
第二節 餘業教育經費
一 農民教育經費
二 職工教育經費
三 幹部文化教育經費
第三節 捐資興學
第十章 人才輸送
一 清代科舉取士
二 清朝、民國、偽滿時期人才輸送輯覽表
三 人才信息
四 1977~1985年莊河縣歷屆初高中畢業生升入中專統計表
五 1977~1985年莊河縣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入大專統計表
六 1980年后庄河縣研究生名表
七 1980年后庄河縣留學生名表
第十一章 人物傳略及教師世家
第一節 人物傳略
劉滋桂
宋良忱
戚景龍
於作章
孫奇琳
欒崇峰
第二節 教師世家
第十二章 雜錄
第一節 莊河縣教育大事記
第二節 重要檔案擇輯
第三節 專著
莊河縣教育志編纂領導小組
教育志辦公室
小孤山鎮中心國小
光明山鎮中心國小
平山鄉中心國小
太平嶺鄉中心國小
橫道河鄉中心國小
尖山鄉中心國小
高陽鎮中心國小
荷花山鎮中心國小
桂雲花鄉中心國小
三架山鄉中心國小
仙人洞鎮中心國小
高嶺鄉中心國小
花院鄉中心國小
莊河幼稚園
南尖鎮中心國小
莊河縣校辦電子廠數控床
莊河縣聾啞學校
莊河縣第二十中學參加市級以上體育競賽獲金、銀、銅牌
實驗國小學生書法作品
後張國小學生在多品種花生試驗田裡搞對比試驗
莊河縣第一職高學生書法作品,刊於1983年《人民教育》
莊河縣教育志編纂領導小組
教育志辦公室
目錄
第一章 總述
第一節 解放前各歷史時期教育概況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發展概況
一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0-1956)
二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7-1966)
三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8)
四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6.10-1985)
第二章 教育行政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行政管理
第三章 各級各類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一 方針任務與培養目標
二 幼兒教育的恢復與發展
三 學制、課程、教法
四 幼師培訓和教學研究
五 幼稚園的設備
六 莊河縣幼稚園簡介
第二節 國小教育
一 教育宗旨、方針任務和培養目標
二 概述
三 學制與校歷
四 課程設定與教學計畫
五 教學工作
六 課外活功
七 思想品德教育
八 各鄉鎮中心國小簡介
九 縣直國小
第三節 自學教育
一 教育宗旨、方針任務和培養目標
二 概述
三 學制與校歷
四 課程設定與教學計畫
五 教學工作
六 課外活動
七 思想政治教育
八 重點中學簡介
第四節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一 性質與任務務
二 概述
三 辦學形式及管理體制
四 幹部與師資
五 課程設定與教學工作
六 招生與畢業生安排
第五節 師範教育
一 莊河縣師範學校
二 莊河縣教師進修學校
第六節 電視大學
一 電大教育任務
二 概況
三 辦學形式與學生來源
第七節 特殊教育-莊河縣聾啞學校
一 聾啞教育的基本任務與目標
二 沿革
三 招生與牛業生安排
第四章 體育、競賽和衛生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體育
一 體育課教學
二 課外體育活動
第三節 競賽
一 體育運動大會
二 莊河縣中國小參加外地田徑競賽獲獎一覽表
三 莊河縣中國小參加外地籃、排球賽成績表
四 莊河縣中國小籃、排球賽成績表
第四節 衛生
一 衛生常識教育
二 建立衛生保健組織,進行健康監測
第五章 工農教育
第一節 舊社會的民眾教育
第二節 新社會的工農教育
一 領導機構
二 農民教育
三 職工教育
四 幹部文化教育
第六章 教師隊伍
第一節 建國前的教師隊伍(1906-1949)
第二節 建國後的教師隊伍(1949.10-1985)
第七章 黨群組織
第一節 教育局黨組織
第二節 教育工會
第三節 教育學會
第四節 共青團
第五節 少先隊
第六節 學生會
第八章 勤工儉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一節 勤工儉學的各種形式
第三節 勤工儉學的重要作用
第四節 勤工儉學的經驗教訓
勤工儉學的典型學校簡介
第九章 教育經費與捐資興學
第一節 普通教育經費
一 經費來源
二 經費使用
第二節 餘業教育經費
一 農民教育經費
二 職工教育經費
三 幹部文化教育經費
第三節 捐資興學
第十章 人才輸送
一 清代科舉取士
二 清朝、民國、偽滿時期人才輸送輯覽表
三 人才信息
四 1977~1985年莊河縣歷屆初高中畢業生升入中專統計表
五 1977~1985年莊河縣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入大專統計表
六 1980年后庄河縣研究生名表
七 1980年后庄河縣留學生名表
第十一章 人物傳略及教師世家
第一節 人物傳略
劉滋桂
宋良忱
戚景龍
於作章
孫奇琳
欒崇峰
第二節 教師世家
第十二章 雜錄
第一節 莊河縣教育大事記
第二節 重要檔案擇輯
第三節 專著
莊河縣教育志編纂領導小組
教育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