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生平,學業,柏林時代,流亡,1945年後,成就,獎勵,
簡介
生平
學業
莉澤·邁特納本名愛麗斯·邁特納(Elise Meitner),1878年出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第二區的利奧波德城。她的父親是一位猶太律師,她在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三。如同當時許多高階層的猶太人,她受到的教育不是猶太傳統教育而是基督教新教的教育。由於當時的高等中學不接受女生,邁特納在一個市民學校(相當於中專)畢業。她畢業後獲得法語教師的許可證。此外她通過自學準備高中畢業考試,1901年她在維也納科學院高中獲得高中畢業證書。
同年莉澤·邁特納開始在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數學和哲學。她的導師中最重要的有路德維希·玻爾茲曼。從她學業的開始她就開始研究放射性。1906年她成為維也納的第二位女博士。她的博士論文的題目是《不均勻物質中的熱導》。此後她試圖在巴黎瑪麗亞·居里的實驗室獲得一個位置但沒有成功。此後一年中她在維也納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
柏林時代
1907年邁特納赴柏林深造,她的導師中包括馬克斯·普朗克。在那裡她也第一次遇到了後來與她一起工作了30年的年輕的化學家奧托·哈恩。她以“無薪客席”的身份在哈恩在柏林大學化學研究所的實驗室里工作。這個實驗室本來是一個木匠工場。當時在普魯士婦女還不準接受高等教育,而且不準進入教堂和學生實驗室,因此邁特納只能從後門進入研究所。至到1909年普魯士才正式允許婦女進入大學。1908年她加入新教教會。
1909年她與哈恩一起發現了放射性衰變時原子核受到的反彈,此後幾年裡他們還一起發現了一系列放射性同位素,這使她在學術界獲得了一定的名聲。她結識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瑪麗亞·居里。從1912年到1915年她作為普朗克的非正式助手工作。1912年她與哈恩的工作條件也獲得了巨大的改善。在新成立的皇帝威廉研究所的化學研究所中哈恩得以建立一個自己的放射性研究組,邁特納繼續在那裡工作,不過依然無償。直到1913年她才正式成為化學研究所的成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她加入奧地利東方戰場的戰地醫院做了一名X射線護士。與此同時哈恩則參加了研究毒氣的項目。
1917年邁特納重新與哈恩合作,他們一起發現了鏷的同位素鏷231。鏷是1913年被卡西米·法揚斯和O.H.格林發現的,鏷231是它最長壽的同位素。1918年邁特納終於獲得了她自己的研究組和相應的薪水。1922年她獲得了教授的職位,1926年她成為柏林大學實驗核物理學特別教授。
流亡
1939年邁特納和她的外甥奧托·弗里施一起發表了一份題為《中子導致的鈾的裂體:一種新的核反應》的文章。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提出了哈恩的“破裂”的理論解釋,第一次為核裂變提出了理論基礎。
邁特納和弗里施是在他們在樹林裡散步的時候想到裂變的主意的。裂變後的原子核的總質量比裂變前的鈾核的質量小,這個小小的質量差轉換成了能量。邁特納使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E=mc的方程計算出每個裂變原子核釋放2億電子伏特的能量。由此邁特納奠定了核子彈和原子能的基礎。據說邁特納將他們的結果告訴尼爾斯·玻爾後,玻爾說:“啊,我們真蠢啊。”
1945年後
1944年奧托·哈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莉澤·邁特納落空。此後她還三次被提名,但都沒有獲獎。
1946年邁特納赴美國客席講課時被譽為“核子彈之母”和“1946年婦女”。從1947年開始邁特納瑞典皇家工學院領導核物理學組,在美國的一些大學她持客席教授。
成就
莉澤·邁特納的成就往往被縮減到發現了核裂變的理論基礎。這個發現為數年後發明的核子彈和今天的和平的核能使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如同其他許多核物理學的先驅如奧托·哈恩和愛因斯坦,她對核武器的觀點是非常批評性的。
邁特納對原子核的組成的認識和放射性的能量釋放也提供了重要的貢獻,她與哈恩一起發表了一系列解釋核物理的基礎的書。1945年後她越來越開始對原子物理的社會性問題感興趣,她對核武器和核能的利用提出疑問。
邁特納的私人生活只是她的工作的一個側面。她既未結婚也沒有兒女,關於情人或愛人也沒有任何流傳。據哈恩和普朗克報導她工作時非常專心,非常刻苦。她熱愛自然,常常在樹林裡考慮理論問題。除了物理研究外她致力於和平、理智的核能使用和在學術界婦女的平等。她自己說:我愛物理,我很難想像我的生活中沒有物理會怎樣。這是一種非常親密的愛,就好像愛一個對我幫助很多的人一樣。我自己往往自責,但作為一個物理學家,我沒有愧對良心的地方。
獎勵
到她逝世邁特納為其工作和生平一共獲得了21項學術和公共獎勵。1947年她獲得維也納科學榮譽獎,她是奧地利科學院的第一位科學女院士,獲得多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1949年她獲得馬克斯·普朗克獎章,1955年獲得奧托·哈恩化學和物理學獎,1966年恩里科·費米獎。第109號元素鿏以她命名。在德國和奧地利有多所研究所和中學以她命名。
邁特納三次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但始終未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