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莆花3號
- 別名:莆系1號
- 審定編號:閩認油2010004
- 登記編號:GPD花生(2018)350084
- 作物名稱:花生
- 育種者: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 品種來源:粵油5號×金花11號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區域試驗,試種示範,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莆花3號(原名莆系1號)系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粵油5號為母本,金花11號為父本有性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2002年春配製雜交組合,F0代收穫種子62粒。秋季全部播種成F1代,編號0201031,混合收穫。
2003年春,從F1代中隨機取400粒飽滿種子單粒穴播成F2代,編號0202029,成熟時選擇優良單株11個,單獨脫莢。秋季優良單株單粒穴播成F3代,編號0203140~0203150。同時進行優良組合鑑定試驗,結果該組合(2029)產量居第2位。
2004年春,選10個單株單粒穴播成F4代,每株行20穴,編號0204117~0204126,選擇優良單株。秋季種成F5代,取綜合表現好的優良株系2個,編號0205200和0205201。同時將表現突出的優勢組合“2029”作保護畦進行擴繁。
2005年春,以優良品系“莆系1號”同時參加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品鑑和品比試驗。
2006年和2007年春,以“莆系1號”參加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品比試驗。
2008年,推薦參加福建省春花生區域試驗,同時在全市範圍內進行多點試種。
2009年春,繼續參加省區試。
2010年春,進入省生產試驗。
2011年,通過福建省品種認定(閩認油2010004)。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莆花3號屬於連續開花型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種,全生育期127天,植株疏枝、叢生、莖枝較纖細、直立鬆散,生長勢較強,葉片橢圓型且較厚,葉色濃綠,黃色花,莖枝茸毛稀短,普通果型,莢果較小,整齊度一般,果莢無明顯橫溢、脈紋粗細中等,種仁蠶繭形,種皮粉紅色。
- 抗性:經福建省農科院植保所青枯病人工室內接菌鑑定,莆花3號2008年表現為感病,2009年為中感,綜合評定為感病。2008年和2009年參加福建省區域試驗綜合表現,該品種中抗花生葉斑病、花生鏽病,抗旱性較強,抗倒性、耐澇性中上。
產量表現
區域試驗
莆花3號2008年參加福建省春花生區試結果,在福建8個區試點平均莢果產量269.77千克/畝,比對照泉花10號增產14.43%,位居參試品種第1位,達極顯著水平,8個試點中7個試點增產;平均籽仁產量188.19千克/畝,增產17.13%,達極顯著水平,位居參試品種第1位,8個試點中7個試點增產。
2009年繼續參加福建省區域試驗,在福建9個區試點平均莢果產量254.41千克/畝,比對照泉花7號增產2.51%,增產不顯著,位居參試品種第4位,9個試點中4個試點增產;平均籽仁產量178.67千克/畝,增產8.02%,居第1位,達極顯著水平,9個試點中5個試點增產。
試種示範
從2004年開始,在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同時,將表現較好的莆系1號送到莆田市秀嶼區的笏石、東嶠、平海等地進行試種,同時設立對照,均表現增產。2005年繼續試種莆系1號,也獲得增產,如東嶠鎮林金鑾種植畝,單產257.6千克/畝,比對照泉花10號增產16.3%。秀嶼區現代農業示範場種植1334平方米,單產275.7千克/畝,增產12.9%。2006年擴大種植面積進行示範,同樣獲得增產。東嶠鎮林金鑾種植1334平方米,單產261.3千克/畝,增產12.3%;秀嶼區現代農業示範場種植1334平方米,單產272.8千克/畝,增產16.9%。2007年起在笏石、東嶠、北高、東莊等旱地種植,均獲得高產。
適種區域
莆花3號適宜在中國福建省花生產區春季種植。
栽培技術
- 適時早播:福建省春植3月上旬至4月上旬;秋植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春植採用秋花生種子或地膜覆蓋栽培的地區可提早10~15天左右播種。
- 合理密植:福建省春植每畝粘質壤土1.8~2.0萬苗,砂質壤土2.0~2.2萬苗;秋植每畝粘質壤土2.0~2.2萬苗,砂質壤土2.2~2.4萬苗。
- 加強田管:春植播後應噴除草劑,開花下針期及時清溝、中耕培土。適時進行化學調控,防止徒長。後期視苗情根外追肥,注意防旱。水分管理掌握“蹲苗、乾花、潤果”原則;秋植遇旱應經常灌水,及時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