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莆田留青竹刻)(莆田留青竹刻)

竹刻(莆田留青竹刻)

莆田留青竹刻一般指本詞條

竹刻(莆田留青竹刻),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竹刻作為一種正式的作品,在西周時便已產生,距21世紀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明朝中期,竹刻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流傳於福建的興化(即今莆田、福清南部,惠安北部及永春等地)。清代乾隆中期,莆田劉氏第36代裔孫一劉材成創辦竹木雕作坊,發展竹子深雕、淺浮雕、縷空積留青等技藝,並在留青竹刻工藝中講究繪畫、書法及刀功等綜合素養,由此,莆田劉氏留青竹刻脫穎而出。

2009年5月,竹刻(莆田留青竹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選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11日,竹刻(莆田留青竹刻)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46。2018年5月15日,竹刻(莆田留青竹刻)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刻(莆田留青竹刻)
  • 遺產編號:Ⅶ-46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表現形式,風格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竹刻作為一種正式的作品,在西周時便已產生,距21世紀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明朝中期,竹刻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流傳於福建的興化(即今莆田、福清南部,惠安北部及永春等地)。
莆田市地處福建省沿海中部、台灣海峽西岸,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多雨、氣候宜人,竹木資源豐富。並且,莆田自古享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稱譽,人才翠出,冠於八閩。宋代時,莆田的科舉文化就已鼎盛,文化的發達推動了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氛圍為留青竹刻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竹刻工藝品作為文人墨客的把玩之物已十分流行。到明代,莆田竹刻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清乾隆時,劉氏竹刻的創始人劉材成不慕其父劉朝松的為官之道,視其官場為墓場,喜尚民間藝術,回到家鄉親手組織鄉親創辦竹木雕刻作坊。劉材成的竹雕為天然形態略加刮磨即成器,讓官府的官員把玩,商賈推銷。劉材成當時為何不當官,而專心致志地研究竹雕技藝,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封建社會的官官傾軋,官場險惡。劉材成在《億亥家訓》中記:“不仕不妄,技藝當家,立志成材,技為業勤,藝為業精……就是指子孫後代謹記“當家之道”“為人之本”。劉材成希望自己的子孫必須“拓宏基”“有偉業”“守業”“敬業”。劉氏的竹雕、竹刻的“事業”在劉材成的的後裔七代180多年間,代代相傳,傳承使命,世世發展。中間經歷清代、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時局變遷,深雕、淺浮雕和留青等技藝興衰相間,改革開放以後,劉氏的竹刻技術,尤其是留青竹刻,有了更大的創新和飛躍,規模也越來越大。

文化特徵

表現形式

竹雕藝術主要有深雕、圓雕、淺浮雕、落地陽文、陷地深刻、陰刻和留青技藝,劉氏竹雕藝術在原有的竹皮上去掉不要的竹青產生了特殊藝術效果的形式美,儘管在藝術上的表現圖式、表現方法、表現意境和中國繪畫在原有的空白紙張加上墨色的形式美存在差異,但在審美的需求、審美的意味上都是相通的。
留青竹刻是在竹青層面做薄地陽刻,是中國書畫在竹皮上進行再創造的一門雕刻藝術。它的獨特之處是書畫和雕刻的結合,也是書畫藝術在竹皮上再創造的過程,既有浮雕的外形,又有淺刻的刀痕,更不失書畫的筆墨韻味和構圖特點。它運用描、刻、挖、刮等技法,利用天然的一層薄似張紙而堅硬的竹皮(包括竹青、竹筠、竹底)的不同層次顏色表面,與竹肌不同的色差,以中國畫的筆墨為基礎,巧妙地在薄薄的一層竹皮上做文章,套用刀法創造出立體與平面的結合,注意刀法和繪畫筆法理論的統一,表現筆墨、意韻和刀味。作品歷年越久,竹皮、竹肌的色差越大,層次越豐富,視覺趣味就越濃。
《考工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指出了天時、地氣、材美、工巧是製造優良物品的四個要素。劉氏竹刻之道,正是遵循《考工記》所確立的原則,材必用三年之成材,必以隆冬人山採伐的,必取收置多年無燥裂之虞的竹材奏刀。奏刀之法、制器制度是一脈相隨的。經過精心挑選加工的竹板為質材,經過工藝處理後,竹青層變成淡淡的來黃色,近似象牙,其底層的竹肌變成淡赭色。其次擬畫稿,留青竹刻如果沒有高水準的畫稿基礎,刻技再好也難出高檔次的作品;反過來說,若畫稿很好,刻手水平不高,同樣難出精品。這與舞台藝術的劇本與演技一樣,高水平的作品必須要兩者相結合。畫稿後,才以刻刀為創作工具,將中國書畫移植於竹板上,創作出具有留青、雕刻等視覺效果的中國畫作品。劉氏竹刻器形多樣,表現形式豐富,雕刻內容廣泛,劉氏留青竹刻刻畫的形象限在竹青層,要在這淺薄如紙的層面上雕出深深淺淺的層次,並見到物體的質感,可見睢工的精雕。刻者除了刀內功,更要刀外功。刀外功即為熟練的操刀術;刀內功就是刻者的藝術修養。留青竹刻經過劉氏幾代人的努力,技法多樣,以其優越的內在功和外在功在原有的傳統技法上融人浮雕、陷地陰刻等手法,不斷豐富形式美,使藝術效果空前提升。他的作品大都是筆簡、臂擱、鎮紙、摺扇等;如果跟木雕工藝結合,如屏風、插屏、掛幅之類鏤刻深色硬木作底座背景,小件用牙玉、黃楊木等淺色物質作鑲嵌色,協調而饒有畫意,藝術效果更好。

風格特徵

留青竹刻的獨特之處,是書畫和雕刻相結合,也是書畫藝術利用刀法細膩入微的表現,又是多種雕刻技法的綜合體,內含墨趣,外現刀味,格調高雅,內容廣泛,面貌獨特。留青竹刻的形式美,就是把中國繪畫水墨畫表現於作品。劉氏留青竹刻正是巧妙運用竹皮竹肌,收壯美天涯於咫尺竹面,意境深遠;刻書法,鐵劃銀鉤,刀刀見功,刻出筆墨的乾濕濃淡,以至飛白牽絲等生動的墨趣和韻味;刻花鳥翎毛似能感其樂、聞其聲,能給人以文靜、淡雅、清秀、高雅古樸的藝術享受。劉氏竹刻的特徵,將其概括起來就是“材盡其美,工盡其巧,器盡其雅,格盡其高",他們生產的作品是師古而不泥古,大膽創新,所以具有新活力的作品層出不窮。道家哲學認為,世上萬物皆處於陰陽的平衡中,只有失才有得。甘為寂寞的探索精神是留青藝術創造的成功關鍵,劉氏竹雕的傳承人劉志高甘於截斷物慾,全身心地去追求竹雕藝術,在繼承傳統與現代審美情趣的創新結合中,做出了貢獻,不斷發展的社會對於留青竹刻的認同、其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得到提高。留青竹刻的作品收藏得越久,留青的竹皮、竹筠、竹底之間的顏色越協調鮮明,竹底經過自然氧氣過程的時間越長越紅,表面視覺效果更佳。

製作工序

采竹
尋找著可以用作留青竹刻的毛竹。毛竹是典型的速生樹種,其粗生長在竹筍出土時即已基本定型,高生長從出筍到成竹一般只需50~60天時間,竹林經3~6年加固生長則可採伐利用。徐文芳要找的就是三年齡的毛竹,“兩年太嫩,四年太老,三年剛剛好”。但是要用作留青竹刻的竹子還需要細細挑選,生長之地要背陰,竹質才夠緊密,不易裂開;竹身要修長挺拔,竹節都要長、圓、直;皮色要青里泛點白,表面光滑,沒有蟲斑。1公尺高的毛竹直徑要到1尺4寸、整顆竹子要有100斤才是好材料。
破竹
採回來的竹子要先“破”,用鋸子鋸成幾節,用木棍伸進去將竹節敲通,再將竹節從中間一分為二。待水燒開就把竹材放入鍋中,沸水煮30分鐘,這就是“煮青”。“竹子採回去要馬上煮,不然水分就都散掉了”,煮完後,竹子所有的沉積物都會附在竹皮表面,拿特製的竹篾擦拭。煮青不僅可以去除沉積物,還可以去掉竹子中的糖分以防蛀蟲。
曬竹
接下來還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是當天看不到的,那就是曬竹片,這個工序要持續幾個月。最好是在伏天的大太陽下暴曬,竹青層慢慢變為淡淡的米黃色,潔淨光滑近似象牙。只有經過大自然較原始的洗禮,而不是任何機器和化學藥劑的打磨加工,才能造就用於留青竹刻的品質較好的原材料。曬好的竹片,儲存時要像搭蒸架一樣一層層架空搭好,保持通風,保存時間越久,竹肌顏色會變得越深,而竹青部分始終淡雅潔淨,透明度和對比效果就愈明顯。最後處理完的竹子送往下一站,這算是留青竹刻的前傳了。
雕刻
真正的雕刻周期開始,整個雕刻過程又分描畫,割線,刮面,鏟底,采皮,挑腹,打磨等幾個過程。
(1)描畫
其中描畫是最重要的一步,要刻什麼內容,表現什麼思想,用什麼刀,用什麼風格,這一切都想好了才能下刀。而說到描畫,這就又牽扯到了詩詞、書法、繪畫、美術理論等方面的造詣。
(2)割線和刮面
描畫完成之後是割線和刮面,也稱為“圈邊”,用圈邊刀圈出保留竹皮的邊緣。因為刀下去之後的過程是不可復原的,所以要特別小心,運刀時刃口要朝向去青的一面,用刀的峰尖向前運行。圈邊就像是工筆畫裡面的線描,要經過長期練習才能行刀如運筆,一氣呵成。
(3)鏟底
接下來是鏟底,也叫“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要知道竹皮層厚度不足半毫米,僅相當於七八根頭髮相疊的厚度,這就要行刀時注意用力均勻,尤其不能下刀過重,不然竹材最漂亮的、被稱為竹玉的竹肌表層就無法補救,整個雕刻過程就要重新來過了。
(4)采皮
第四步是采皮,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淺層次,相當於工筆畫裡的渲染著色,要在幾根頭髮厚度的竹皮上分出層次,其難度可想而知。
(5)挑腹和打磨
經過這一系列細緻入微的雕刻,作品基本成型,剩下的就是挑腹和打磨,把細節刮刻出來,修整竹玉層,用平口起地刀細細刮磨,並隨時修整瑕疵。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化價值
莆田留青竹刻融多元技藝於一體,核心是將中華文化“兼容並蓄、海納百川”之優良理念,揉合、延續到竹刻中。其將空間立體語言、陰陽互補語言滲透進竹底的不同色層中,並大膽將竹、玉、石、木、磚、牙、角等不同材料的幾十種刻法與乾濕濃淡的筆墨意韻套用於刀法之中,在竹片薄如蟬翼的青筠上抒寫的味、揮灑意氣。莆田留青竹刻是莆田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與天才創造的成果,反映了莆田人民的文化身份和特色,展現了莆田人民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以及發展方式的神韻。對其進行保護、發展有利於民間優良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有利於傳統文化生態的規劃與建設,同時也展現出鮮明的文化價值,是一項較有潛力的文化產業。
藝術價值
劉氏留青竹刻,是清代以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界的代表之一。與普通匠人不同,劉氏歷代的竹刻人皆熟讀六書、擅于丹青,從藝術形式來看,其獨到之處是將書畫和雕刻相結合,運用描、刻、挖、刮等技法,利用天然的堅硬竹皮與竹肌不同層面的色差,以中國西的筆墨為基礎,施以書畫入刻。巧妙地在薄薄的一層竹皮上做文章。因此,其作品富含繪畫性與意境美,具顯三維特點,形神兼備。劉氏留青竹刻這種一改此前雕刻工藝偏重圖案美與裝飾性的取向,詩書和雕刻的融合開創了技藝的新境界,也提升了雕刻藝術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品位,因而其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收藏價值
劉氏留青竹刻藝術品,作為雅玩雕刻的重要成員,以小眾藝術為知音。正所謂“曲高而和寡,乃能材盡其關、工盡其巧、器盡其雅、格盡其高"。劉氏留青竹刻融多門工藝於一體,並將留青淺刻與浮雕、透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北方版畫之粗曠,又兼有南方絲繡、繪畫之秀麗。同時,留青竹刻的作品收藏的年歲愈久,竹底經過自然氧化的過程變得愈來愈紅,竹皮、竹筠和竹底間的顏色會更加協調鮮明,視覺效果也會更佳,因此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傳承狀況

莆田留青竹刻是一門能生財的技藝。一名熟練的技藝人年薪約為十幾萬元,而一名優秀的竹刻師年薪可達幾十萬元之多,所以當前學習留青竹刻的人並不少。就如劉志高,僅僅是在浙江省就有幾百名學生跟隨他學習這門手藝。可是,能夠始終如一堅持鑽研留青竹刻的人很少,最終能夠掌握留青竹刻技藝精髓的更是寥寥無幾,許多人掌握了一點竹刻技術後就紛紛改行,大部分人學藝時間通常不超過兩年。對於劉氏留青竹刻的發源地一莆田來說,傳承情況更是不盡人意。菌田人擅長經商,有陽盪天下的傳統。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人發了橫財,這使得不少竹刻人不甘於現狀也加入“到外淘金”的熱潮中。特別是年輕人們,比起學習竹刻工藝,他們更願意選擇外出打工,經商這種短期內能獲得利益的行業。尚在業的竹刻人,他們有的遺產意識和原生意識匱乏,並不清楚自己學習留青竹刻的歷史使命為何物,一心追求名利還執意改編改造;有的精品意識不足,為求產量忽視傳統技藝,手中的作品多為粗製濫造,遠未達到應有水準。並且,莆田留青竹刻對傳承人的素養要求較高,除了要涉獵各類古籍、青誦四書五經外,還要請教多位名師教導繪畫、書法等多門技藝。不磨練幾十年絕對不敢自稱為大師,因此劉氏留青竹刻而臨傳承人缺乏。從業人員少的困境,它的獨特技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傳承人物

代表人物
竹刻(莆田留青竹刻)(莆田留青竹刻)
劉志高
劉志高,男,莆田市青年工藝大師、劉氏留青竹雕研究所所長。2009年6月,劉志高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譜系
第一代:劉材成,字拓佑,號業聲,生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於道光十四年(1835),作為劉氏人閩第一代竹雕藝術家,活躍於福建的興化(莆田)。
第二代:劉天佐(1797~不詳),字宏開,劉天佐竹雕事業不斷擴大,從福鼎興化擴展到福清,其藝術風格為實用竹製品加上刻字和雕花。
第三代:劉友發(1831~1902),字基能。劉友發敞開藝術創新思維,全面揉合中國畫中工筆和寫意相結合的方法,專用留青法,給竹雕技藝的傳神增添效果。此時的竹雕藝術,已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第四代:劉秋棠(1867~1947),字擺白,由於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但只跟從父輩學些竹雕技藝,所以竹雕技藝漸漸有些淡化。劉秋棠的堂弟劉秋常(1875~1923)生性伶俐,藝功乖巧,竹藝、木工技術在當地算是高超的。
第五代:劉學恢(1909~1966),字默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初期的手工業改造中,竹刻、竹雕仍占有一席之地。由於民國末年社會的動盪,經濟的落後,加上國門的封閉,竹刻、竹雕產品漸漸稀少,深雕、淺浮雕和留青等技藝瀕臨滅絕失傳。
第六代:劉福格(1939~)、劉福仲(1943~)、劉福州(1948~)三兄弟家貧如洗,為了生存,兄弟分別散落在福州、福清、興化的莆田南日萬峰村等,竹雕技巧逐漸淡化。
第七代:劉志高,是劉福州的長子,劉氏竹商齋主,1976年出生。對竹雕創作深入研究,成為福建莆田劉氏第七代竹雕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4年,莆田尚道文化傳媒製作一部純公益的15分鐘紀錄片——《莆田老手藝之二:留青竹刻》,記錄的是從上山采竹到雕刻成藝術品的整個過程。
2017年,莆田市城廂區建立了劉志高“留青竹刻”非遺項目傳習所。
2019年4月,莆田市雲起香材有限公司被列為第一批莆田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莆田市雲起香材有限公司獲得“竹刻(莆田留青竹刻)”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竹刻(莆田留青竹刻)”項目保護單位莆田市雲起香材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0年,劉氏留青竹刻作品在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還被邀請參加“2010年全國竹刻藝術邀請展"。
2016年4月28日至5月3日,莆田留青竹刻等工藝品在第十一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上展出。
2019年5月,劉建新創作的兩件留青竹刻作品《夏山圖》和《雪山行旅圖》在第十四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上參展。
榮譽表彰
劉志高創作的《愛的呼喚》《覺悟》《數盡飛鴻》等6件作品入圍中國唯一竹刻博物館——上海嘉定竹刻博物館收藏行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