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東陽村

莆田東陽村

莆田市東陽村明清時期出了11名進士,二十多位舉人,科甲聯芳,三世五進士。1993年被列入莆田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陽村
  • 別名:浮山陳氏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華東
  • 下轄地區:東陽自然村、梧塘自然村、郊西自然村、西施自然村
  • 政府駐地:東陽自然村
  • 電話區號:0594
  • 郵政區碼:3511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
  • 面積:1.5平方公里
  • 人口:2200
  • 方言:莆田話、國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通禮祠、御史第、司馬第、魯齋居
  • 車牌代碼:閩B
基本概況,歷史名人,

基本概況

東陽村位於拱辰街道東面,距鎮址約5公里,東與余埭村接壤,西與長豐村交界,南鄰西洙村,北至涵壩。全村共558戶2200人,面積1.5平方公里。該村現有耕地860畝。村民主要以務農為主。下轄:東陽、梧壙、郊尾、郊西、徐橋、西施6個自然村,共11個村民小組。

歷史名人

十一進士
莆田荔城區拱辰街道東陽村陳姓的祖先原散居於仙遊縣連江里的楓亭陡門村和莆田縣靈川里東沙村的小浮山等處,後有一支遷到延興里的東洋村(即今東陽村)。開宗始祖陳道潛。據《莆田浮山東陽陳氏族譜》載:“東陽發脈囊山隱伏而來,至吳塘始露奇頂,木蘭使華陂水迤邐入懷,纏繞青龍方位,右去處得東陽橋一砥溝西奴僕水口,回抱有情。至西漳村,義纏玄武,會青龍水入海,作腰帶狀,壺山秀拱於前,真文明勝地也。”東陽村明清間共有進士11人,舉人20多人,科甲聯芳,出現“三世五進士”“祖孫、父子、兄弟、叔侄進士”等科舉盛況。今存有陳道潛故居“御史第”等明清建築。村里建有陳氏宗祠、德基祠、瑞慶祠等。東陽村11名進士分別是明代的陳道潛、陳岳、陳文滔、陳雲衢、陳敘、陳志、陳應元,清代的陳汝亨、陳雲章、陳喬齡、陳池養。
陳道潛(1364-1433)名復,字孔昭,號拙齋。莆田縣東陽村(今荔城區拱辰街道東陽村)人。浮山陳氏祖陳湟後裔,父陳砮。明代學者、詩人、理學名臣。元至正廿四年(1364)五月廿三日生。早年失怙,初受學於方坦 ,少讀書時,其品行學業為長輩所稱道。登明建文元年(1399)福建鄉試楊子榮榜11名舉人,禮部會試62名,建文二年(1400)胡廣榜二甲第20名進士。初授禮科給事中,命預修國史,與楊榮同事,楊榮重其學行,稱其文、德行堪為官宦典型。以言事謫彝陵州(今屬湖北宜昌)判,革巫俗,輕賦稅,行善政,德遠播。永樂初,以薦擢廣東道監察御史,預纂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諸書,時纂修者,翰林、春坊多不得與,獨道潛以行己恭慎、學問該博入選。書成,尋丁內艱歸,服闕,改江西道監察御史,內台章疏議,多出其手,同僚皆稱為“拙齋先生”。滿九載致仕。以功榮贈其父、母、前妻、封繼配。歸家研讀經史自娛,常戒其子曰:“毋挾勢以逞威,吾之願也。” 為人持重,不輕易戲言,好談人善,不好談人惡。與兄道亨相友愛,兄以子少讓財產,不受。樂助人,會元陳中嘗稱其加,“仕者可為居官之法,隱者可為族裡之法”。宣德八年(1433)八月初五日卒。陳中撰《拙齋先生墓志銘》,方鯉書,林坦篆 。卒後,東陽陳氏宗祠春秋二祭,地方官員親臨主祭。後入祀莆田鄉賢祠,墓在安樂里石牛山。其文章旨遠文茂,時人皆與理學名儒程朱相匹比。著有《淇園編》(一作《拙齋存稿》)若干卷(初道潛卒後,其遺集未顯於世。明嘉靖間六世孫陳洪塘輯錄其稿刊十卷本、清康熙間陳震孫刊四卷本、民國初年鉛印本二卷。涵江印書局復據康熙本以活字版印。)另撰寫有《贈莆邑葉侯之京序》、《重修木蘭陂記》、《涵江慈寺陡門記》等。
莆田東陽村
陳岳(1428-?)字孟申,一作字孟中,號翠庵。東陽村人。曾祖陳士中,祖父陳道潛,父陳公亮,嫡母余氏,生母許氏,娶張氏。明代書法家,擅長章草。宣德三年(1428)正月十三日生,行三。登景泰七年(1456)福建鄉試楊瑛榜第14名舉人,入國子監,禮部會試第126名。成化二年(1466)羅倫榜二甲第32名進士。授戶部主事,有材未究而卒。成化九年,御史沃叛在東洋為戶部主事陳岳立“進士坊”。
陳文滔(?-?)字伯達。東陽村人。父陳元綱。明代書法家。弘治十一年(1498)福建鄉試林士元榜舉人,弘治十二年(1499)倫文敘榜三甲第133名進士。初授溫州府樂清縣(今屬浙江)知縣,建公祠,修道路。三載後轉寶坻縣(今屬天津市)知縣,資性骨鯁,政事通達,入名宦祠。歷南京大理寺右寺副,正德八年(1513)二月升江西按察司僉事。
陳雲衢(1502-?)字邦英。東陽村人。曾祖父陳孟嚴;祖父陳珩,訓導;父陳文潮;母林氏;兄陳敘,貢士;弟陳雲程、雲階;娶吳氏,吳應卿女,吳大田侄女。弘治十五年(1502)二月十三日生,行一。嘉靖十年(1531)福建鄉試第陳讓榜第58名舉人,禮部會試第317名,嘉靖十四年(1535)韓應龍榜三甲第222名進士。官南京戶部雲南司主事。《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閩粵僑鄉卷》存嘉靖二十三年(1544)四月,嘉靖皇帝敕封其妻吳氏,敕曰:“夫婦人倫之始,圭門風化之源,朝廷褒寵群臣,爰逮厥配,以厚侖而敦化也,爾戶部雲南司主事陳雲衢妻吳氏,乃生員(吳)應卿之女,原任工部尚書(吳)大田之侄,胄出儒宗,訓嚴女誡,克勤克儉,有孝有德,相夫以正,為國之光,閒厥有家者也,從夫之爵,揆禮為宜,茲特封安人祗沐休嘉益敦儆戒。”
陳敘(1495-?)字邦禮,號淇塘。東陽村人。曾祖陳孟嚴;祖父陳珩,訓導;父陳文濱;弟陳雲衢,進士;陳雲程、雲階、收;子陳志,進士。明代書法家。弘治八年(1495)九月十二日生,行十六。嘉靖四年(1525)福建鄉試林東海榜第68名舉人,禮部會試第260名。嘉靖十七年(1538)茅瓚榜二甲第63名進士。授兵部主事,歷車駕郎,車駕主傳檄,乘傳者率影響假借,敘嚴格之,一如法。時翁萬達(潮州人)為兵部尚書,服其有執,乃言於吏部乞敘為潮州郡守。遂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潮州府(今屬廣東)知府。在任三年,禁海航,寬朝會,以長者為政,不久解官歸,後以子陳志封都御使。隆慶三年(1569)莆田士大夫復舉逸老會,與會致仕官員有南京工部尚書康太和、南京刑部尚書林雲同、雲南知府鄭弼、衡州知府林允宗、廣東布政司參議雍瀾、南京戶部主事柯維騏、長蘆鹽運使林汝永八人,時稱“莆田八老會”,又稱“八仙會”。卒年八十餘。
陳志(1525-?)字思尚,號少淇。東陽村人。曾祖父陳珩,祖父陳濱,父陳敘,母俞氏,繼母翁氏,兄陳愚,弟陳熹、忠,娶方氏。嘉靖四年(1525)十月初四日生,行二。嘉靖三十一年(1552)福建鄉試黃星耀榜第74名舉人,禮部會試第140名,嘉靖三十二年(1553)陳謹榜三甲第89名進士。初授行人,後擢監察御史,按留直隸以北四郡。時島夷內訌,武備久疏,志督師走泗上,以衛鳳陽陵寢。疏發帑金萬餘兩、粟麥數萬石賑淮、揚飢。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二月遷大理寺左寺丞,次年九月升右少卿,十二月轉左少卿。嘉靖四十四年(1565)六月遷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南贛。因中人蜚語,嘉靖四十五(1566)年三月罷官。居家30年卒。《全閩詩錄》收錄其詩2首。
陳應元(?-?)字思昌,號右白。東陽村人。陳道潛七世孫;從兄陳志。萬曆三十四年(1606)應天鄉試舉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周延儒榜二甲第21名進士。歷任工部營繕司主事、員外郎、郎中。萬曆四十六年(1618)十二月升任西安府(今屬陝西)知府。天啟元年(1621)十二月任陝西省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正,遷陝西布政使右參政。天啟六年(1626)正月擢為湖廣按察使,轉四川按察使,升山東左布政使,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登、萊、東江等處。撰有《燕遊吟》。
陳汝亨(1698-1755)字學乾,號惕六。東陽村人。陳道潛後裔。清代書法家。登雍正四年(1726)福建鄉試丙午科舉人,雍正五年(1727)彭啟豐榜二甲31名進士。雍正十二年(1734)授四川綿州安縣(今四川省安縣)知縣。廉潔自持,愛民興學,獎孝勵忠,教化大行,修文廟、明倫堂,捐俸修書院。公餘親自講課,士風大振。安縣年茶課九百餘金。後山空茶少,民曲賣家產以償。念民困不堪,自捐俸代輸,並詳請減課三分二。任間又開唐家山路數十里,崎險悉平、又建秋水河,民稱其便。主持鄉試,所選皆為名士。再任綿州、酉陽兩處知州 。酉陽索稱難治,厘弊剔奸。在蜀十七年,政績顯著,聲名遠播,以積勞成疾卒,卒年58歲。著有《二知齋集》。《全閩詩錄》收錄其詩《吳節婦輓歌》一首 。《莆風清籟集》收錄其詩6首。曾作《天后宮記》。
陳雲章(1779-1850)字君興 ,號秋河,晚年自號海東鈍叟,又號茶隱老人。東陽村人。子陳喬齡。清代書法家。登嘉慶十二年(1807)福建鄉試郭尚先榜舉人,嘉慶十四年(1809)洪瑩榜二甲74名進士。授江西樂平縣知縣,初下車即文祭烈愍公,又為忠宣公後裔請給俸。平訟獄,建書院,置學田,刻志書,勸農桑。丁母憂,歸,郡守聘課其子兼閱書院課文,為公不容私,飭侄輩不與試,會親戚劉某涉租案,郡守欲徇其情而結訟,陳雲章終不為一言,且辭館歸。訪僧廬,游鯉湖,至湄洲,歌紀勝。嘉慶二十四年(1819)服闕,補新昌縣,修建書院,懲戒無賴,清厘積牘,境內肅然。道光元年署餘干縣,治胥吏,懲豪強,勸為善。後任武寧縣知縣三載,囹圄一空,重修孔道,續增書院,建育嬰堂,道光二年撰修《武寧縣誌》44卷。改臨川四載,政簡刑清,官至寶應州(今屬江西)知州。愛聚書,不下五萬卷,築有“清遠樓”以儲。《福建通志·循吏傳》詳錄有其傳。其編修《莆田浮山東陽陳氏族譜》收藏於北京北海圖書館。另著有《清遠樓稿》。曾作《湄洲謁天后宮》。墓在今城廂區延壽村,占地面積150平方米,上刻大字為“皇清賜進士、奉政大夫、江西寧都直隸州知州淇陽秋河陳公墓”,上款小字“鹹豐二年(1852)歲次壬子冬月”,下款小字“孝男椿齡、喬齡、瀚齡等立石”。
陳池養(1788-1859)字子龍,號春溟,晚號莆陽逸叟。東陽村人,明世宗嘉靖間,先世為避倭寇之亂,徙居莆田縣城內後塘巷(今荔城區鎮海街道梅峰社區後塘巷)。登嘉慶十二年(1807)福建鄉試丁卯科郭尚先榜舉人,嘉慶十四年(1809)洪瑩榜二甲93名進士。分發直隸候補知縣,歷署武邑(今河北省武邑縣)、隆平(今河北省隆堯縣)、平鄉(今河北省平鄉縣)、棗強(今河北省棗強縣)、元氏(今河北省元氏縣)、河間(今河北省河間市)等縣知縣和冀州、景州、深州三州知州。任上賑濟災民、興利除弊。能體恤民情,為民請命,政聲頗佳,民望甚高。嘉慶二十年(1815),池養丁父憂,卸任。次年歸里,其後不再出仕。家居近40年,熱心公益事業,尤致力於興修水利,是莆田水利功臣。自道光二年(1822)至二十九年(1849),他主持修復和新建縣內水利設施33處,造福於莆田百姓。道光七年(1827)主持修建東甲遮浪鎮海堤,長1114丈,高1.1丈,設東西2石涵,以泄埭水,內築土堤以捍內水,外疊亂石以拒海潮。福建總督孫爾準巡視時贊說:“此莆百世利也,吾無憾矣!”期間,還建拱辰門濠橋和頭亭、二亭、三亭各橋。道光三十年(1850),池養拆修郡城。鹹豐三年(1853)倡修四城內、外門,並訓練團勇。是年9月,永春“紅錢會”首領林俊率眾攻城,他帶領團勇把林俊軍擊退,朝廷以“功”加同知銜。池養熱心教育,歷主廈門玉屏、仙遊金石、莆田興安書院教席。致力於著述,參與編修《福建通志》,另著有《慎余書屋文集》、《慎余書屋詩文集》 、《毛詩擇從》、《講習管窺》及《莆陽水利志》等書。另作有《募修郡城文峰宮引》、《孝女事實》 、《題湄洲聖母宮》等有關媽祖文章。鹹豐九年(1859)病卒。光緒二十九年(1903)入祀鄉賢祠。
陳汝梅(1783-?)字蘊丹,一作字春麓。祖籍莆田東陽村,遷居江蘇江寧府上元縣(今屬南京市江寧區),傳說今南京市江寧區湖熟鎮東陽村與陳汝梅祖籍東陽村有關。清代書法家。乾隆五十九年(1794)鄉試中舉,嘉慶四年(1799)己未科二甲第16名進士。幼著文名,時人多以蘇海韓潮(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目之。嘉慶四年已未科(1799)成二甲進士,授山東平原縣知縣。丁艱歸,以病卒。據《清實錄》載,嘉慶四年(1799)五月,授知縣。另據《清代官員履歷全編》載陳汝梅履歷折,江蘇江寧府上元縣人,年二十七歲,嘉慶四年(1799)進士,引用,著以知縣即用,本月分輪班擬備,敬繕履歷恭呈御覽,謹奏,嘉慶四年(1799)七月二十八日。
莆田東陽村浮山陳氏出了明代陳道潛、陳岳、陳文滔、陳雲衢、陳敘、陳志、陳應元,清代的陳汝亨、陳汝梅、陳雲章、陳池養等11名進士,在莆田科舉文化中傳為佳話。東陽村也培養出著名舉人陳瑞、陳喬齡、陳椿齡等。陳瑞,字孟玉,號少村,陳岳從弟,歷官寧國府宣城(今屬江西)教諭,遷江西廬州府巢縣知縣。陳喬齡,字荔莊,陳雲章子,陳椿齡兄,父子兄弟皆文學家,著有《荔莊詩稿》。陳椿齡,字荔農,陳雲章子,陳喬齡弟,清代文學家、藏書家,著有《荔農詩話》、《續莆陽文獻》等。今莆田浮山陳一派分布亦甚廣。東陽村所存明清居宅之多而完整,在全省也是少有的。 (陳春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