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山歌

莆田山歌流行在原莆田縣的華亭、萩蘆、常太、白沙、新縣及仙遊縣的鐘山、游洋、石蒼等山區,是山里人用莆仙方言演唱的一種歌謠,有獨唱、對唱、輪唱、會唱等多種,通常用竹笛伴奏,或用葉笛伴唱,甚至不用樂器伴奏,在彎彎山路上邊走邊唱,或男女隔山對唱。歌聲在深山幽谷里迴響,清脆嘹亮,別具一種地方韻味。莆田山歌一般以四句七言詩構成,比較流行的有《三十六送》、《十二月歌》等,曲調古老優雅,韻味獨特濃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莆田山歌
  • 流行區域:福建莆田
  • 歌唱語言:莆仙方言
  • 類別:民歌山歌類
基本簡介,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現狀,保護措施,

基本簡介

莆田山歌主要流行於山區一帶,至今保持著5 6 1 2 3五聲音階的徵C5調式。歌詞一般以四句七言詩構成,四句三韻或兩句一韻,結構是一句起,二句承,三句轉,四句合。這四句繼承不斷地唱著不同的歌詞,旋律與語言密切結合,近似說唱音樂,很有風格。
莆田山歌在演唱時,開頭總是一個人獨唱,待唱過一、二段後,就有人跟著唱或對唱。山歌雖有一定的調子,但不是一成不變的,熟煉的山歌能手能按歌詞內容與情感,變易其旋律。不過,不管怎么變,第一句總是由主旋律開始的,第二句第三句變化後,第四句又回到主旋律而結束。由於莆田山歌有這種特點,所以情調變化無窮,能化喜樂為悲憤,也能從幽怨轉為歡笑。
莆田山歌伴奏的樂器很簡單很有特色,稱為乾笛子.乾笛子是用枝長約三寸、徑約五分、象鋼筆大小的青竹製成,上端開一個孔,裝一片笛舌,下面開三個小孔。乾笛子可發C調的5 6 1 2 3;5 6 1 2 3十個音符。男音用5 6 1 2 3伴奏,女音用5 6 1 2 3伴奏。此外,民眾還有用吹奏樹葉伴奏演唱山歌,其聲調清爽嘹亮,聽來頗悅耳。

代表作品

莆田山歌一般以四句七言詩構成,比較流行的有《三十六送》、《十二月歌》等,曲調古老優雅,韻味獨特濃郁。其中《三十六送》是年輕妻子送丈夫進城求學途中唱的三十六首送君詩,故又名《送君》,其中唱道:
送君送到後門兜,門閂放落共枕頭,
君汝城裡去讀書, “兆”(該)念後頭 “寡”(我)一人。
送君送到萩蘆溪,看見 “草馬”(蝗蟲)弄 “水雞”(大青蛙)。
雙手 “葉葉”(招呼)叫君看,真像 “宿瞑”(昨晚)咱二個。
涵江區文化幹部劉金林曾進山採風,也蒐集到一些新發現的《三十六》歌詞:
一更送君君未行,一對鴛鴦真十成,
“暝灰”(今晚)給君送順風,明早郎汝 “卜”(要)起行。
二更送君枕頭兜,枕頭相擺做一頭, 情願共君相 “攬困”(摟著睡),明早共君上路頭。
三更送君才起身,叮嚀囑咐記在心,
君汝此去早到 “厝”(家),免奴 “暝日”(日夜)悶傷心。
四更送君 “雞公”(公雞)啼,聲聲叫咱要分離,
牽君手來拭 “目宰”(眼淚),何日君汝轉回來?
五更送君天 “不光”(快亮),奴起煮飯帶梳妝,
君你靜靜那裡 “困”(睡),等奴 “撈飯”(乾飯)煮蛋湯。
送君送到 “多鎮(床前墊)頭”,掀起蚊帳 “目宰”(眼淚)流,
今 “瞑”(晚)君汝在這 “困”(睡),天 “光”(亮)就要上路頭。
送君送到 “多鎮”腳,奴奴在家重擔 “多”(挑),
君汝在外吃 “給”(要)飽, “天時”(天氣)轉冷就添衫。
送君送到天井 “琴”(邊),奴拿 “手指”(金戒指)共碎銀。。
君汝見物如見奴,碎銀給君做 “盤錢”(盤纏)。
送君送到古大門,看見門前松竹梅,
奴奴吩咐你 “趙”(須)記,刻苦用功早日回。
送君送到大厝邊,君勿在外起野心,
“暝日”(日夜)勤勤讀好書, “黃貪”(不要)將奴放一邊。
三十六送君起身,千言囑咐記在心,
路上野花君莫采, “黃貪”(不要)棄舊去迎新。
《三十六送》即三十六首山歌,情意綿綿,唱出了妻子送夫君的依依不捨之情。據《中國戲曲志·福建志》載,1919年五四運動後,莆田 “大共和”戲班演出了肖友漁編的 《三十六送》,可見此山歌流傳的年代十分久遠。還有首山歌 《十盆好花》這樣唱道:
一盆好花放橋頭,雨打花瓣順水流,
好花流去又迴轉,壞花流去無回頭。
二盆好花放池邊,風吹花葉飛上田,
蝴蝶飛來無事做,只有蜜蜂在流連。
三盆好花放石砰,愛要採花無路行,。
何時呃學打石仔,打石鋪路眾人行。
四盆好花放溪邊,想要採花溪水深,
何時呃學造船仔,造成大船劃溪邊。
五盆好花放園頭,賢娘教子人稱巧,
咱家勿做浪蕩子,辛勤種地拿鋤頭。
六盆好花放門階,愛要採花門難開,
何時呃學打鐵仔,要打門鉤把門開。
七盆好花放石堆,昨夜栽花又澆水,
多謝天地一點露,風吹花瓣漸漸開。
八盆好花放樓前,愛要採花樓又高,
何時呃學木匠仔,要做樓梯倚樓前。
九盆好花香又香,一頭有水一頭空,
一頭有水栽菱角,一頭無水栽牡丹。
十盆好花是芙蓉,芙蓉開花三五重,
芙蓉開花不結籽,味道芬芳滿路傳。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漁民出海捕魚,山民則進山砍柴。改革開放之前,每天都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山裡人挑著柴草、山貨進城趕集,爾後買些鮮菜和日常生活用品回家。那些頭戴尖尾笠的 “山里嫂”為了趕路,往往後半夜就起程。她們為了驅靜解悶,便唱起山歌,既開心又忘掉疲勞。有首山歌小調《挑柴曲》就十分流行:
月兒彎彎照大門,金榜題名君早回,
路上野花君莫采,須念家中一枝梅。
月兒彎彎照溪門,家務有我君放心,
今早挑柴集墟賣,買回 “糜配”(下飯菜)孝雙親。

傳承保護

傳承現狀

改革開放之後,莆田城市居民漸漸改用燒煤或液化氣做飯燒菜,於是山里人不再挑柴進城趕集了,這《挑柴曲》自然也消失了。隨著時代的前進,莆田山區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普及了電視電話,山鎮的崛起,山區的巨變,這古老的莆田山歌幾乎失傳了。

保護措施

2017年11月,莆田市第一屆民間歌謠比賽總決賽在莆田市民眾藝術館舉辦,由縣區選拔的十七個代表隊分為傳統組和現代組兩個組別,近200名優秀選手參與了比賽。在傳統組中有涵江區莊邊山歌隊帶來的山歌《三十六送》,仙遊縣游洋興泰山歌隊的山歌《梁山伯與祝英台十送》等10個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