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姓

荻姓是中國的一個姓氏 , 源自秦漢時期荻苴侯韓陰的後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荻
  • 屬性:姓氏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荻[荻、藡,讀音作dí(ㄉㄧˊ)]
荻姓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秦、漢時期衛滿朝鮮國相韓陰之封地荻苴,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荻苴,是地名,為荻苴侯韓陰(韓陶)的封地,稱荻苴國。《前漢·功臣表》:“荻苴侯韓陶。”後來號稱“東吳第一史家”的韋昭(公元204~273年)在《史記·集解》中注釋:“荻苴屬勃海。”渤海郡國,是漢高祖劉邦設定的,治所在浮陽(今天河北滄州),下轄二十六個縣,轄地在今山東的無棣、樂陵、慶雲和河北的海興、黃驊、鹽山、孟村、南皮、滄縣、東光、阜城、青縣、大城、文安、安次以及天津的靜海、武清等縣,荻苴國就是其中的一個縣,為縣侯國。到東漢時期,渤海郡下轄之縣有所變動,例如文安等縣劃歸到河間郡國,而原屬信都郡國的莜縣則劃歸到渤海郡等。
衛氏朝鮮,原是戰國時期燕國人所建,到西漢初期,國王為衛滿。在燕國全盛的時候,曾經攻取真番、朝鮮,令其歸屬燕國,並為朝鮮設定了官吏,在邊塞修築防禦城堡。後來秦國滅掉燕國侯,朝鮮就成了秦朝遼東郡以外的邊界國家,大漢王朝建國後,因為衛氏朝鮮離得遠,難以兼顧,因此衛氏朝鮮相對獨立起來。為此,漢高祖劉邦下令重新修復遼東郡燕秦時期的舊關塞,一直到浿水為界,歸屬燕王盧綰管轄,衛氏朝鮮因此歸順。後來燕王盧綰造反,漢高祖發大軍予以鎮壓,盧綰敗逃至匈奴,衛滿也就流亡於外。他聚集了一千多個同黨之人,梳著椎形髮髻,穿上蠻夷服裝,在東方走出塞外,渡過浿水(今朝鮮清川江),居住到秦國原上下鄣之地,並逐漸地役使真番、朝鮮蠻夷以及原來的燕國和齊國的逃亡者,使他們歸屬自己,在他們當中重新稱王,建都於王險城(今朝鮮平壤)。當時正值漢惠帝和高后執政時期,天下剛剛安定,遼東郡的太守就約定衛滿做漢朝的外臣,保護邊塞以外的蠻夷,不要讓他們到邊境來騷擾搶奪;各位蠻夷的首領想到漢朝進見天子,不要禁止。遼東太守把這情況報告漢惠帝,漢惠帝同意了這個條件。因此,衛滿得以憑藉他的兵威和財物侵略、招降他周圍的小國,一時之間真番、臨屯都來投降歸屬衛滿,他統轄的地區括至方圓數千里。後來衛滿把統治權傳給兒子,再傳到孫子右渠手中,這時被朝鮮所引誘來的漢朝人越來越多,而右渠又不曾去進見漢朝天子。真番周圍許多小國想上書要求拜見漢朝天子,卻又被阻塞,無法讓天子知道這一請求。
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季,大漢王朝派涉何責備和告知右渠,但右渠不肯接受漢朝的詔命。涉何離開朝鮮返回時,在邊界浿水邊令駕車的車夫刺殺了護送涉何的朝鮮裨小王,然後立即渡河,疾馳而回,進入漢朝邊塞。涉何回到京城後向漢武帝報告:“我殺了朝鮮的一個將軍。”漢武帝認為他有殺死朝鮮將軍的美名,不但未追究他的過失,卻授予他遼東東部都尉的官職。從此朝鮮怨恨涉何,調兵偷襲,殺了遼東都尉涉何。漢武帝得知後,下令招募被赦免罪過的犯人組成軍隊去攻打朝鮮。到漢元封二年的秋季,漢武帝派驍勇善戰的親信、曾滅南越國的樓船將軍楊仆率五萬漢軍從齊地(今山東威海)乘船渡過渤海,同時令左將軍荀彘率兵出擊遼東郡,形成夾擊之勢去討伐右渠。右渠則調集朝鮮軍隊據守在險要的地方,憑藉地形之險抵抗漢軍。荀彘屬下的卒正多驕兵傲氣,首先率遼東兵進擊右渠,結果隊伍失敗而走散了,多數人跑回來,卒正多因此而被砍頭。而楊仆率領先頭部隊七千漢軍,未與荀彘商議,便首先到達王險城。時值右渠守城,探聽到樓船將軍兵力少,就乘機出城攻打,七千漢軍立足未穩,結果失敗而四散奔逃。楊仆失去了軍隊,逃到山中藏了十多天,才逐漸找回四散的兵卒,重新聚集到一起。而此時的荀彘單方攻擊駐守浿水的朝鮮軍隊,也未能從正面攻破敵軍。漢武帝因為兩將軍皆未能取得軍事勝利,就派大將軍衛山憑藉兵威前去明告右渠。右渠會見了漢朝使者,叩頭謝罪:“願意投降,只怕楊、荀二將軍用欺詐的手段殺死我。如今我看到了表示誠信的符節,請允許我們投降歸順。”右渠就派遣太子去漢王朝謝罪,並獻上五千匹馬,又向在朝鮮的漢軍贈送軍糧。當時有一萬多朝鮮民眾,手裡拿著兵器,正要渡過浿水,衛山和荀彘當即懷疑朝鮮人再次叛變,而朝鮮太子也懷疑衛山和荀彘欺騙和要殺害自己,於是不再渡河,又領朝鮮民眾歸去。衛山無奈,只好回到京城向天子報告,漢武帝因衛山不能當即決斷,因而怒殺之。荀彘則重新下令漢軍攻擊,一舉攻破防禦浿水的朝鮮軍隊,直到王險城下並包圍了城的西北方。楊仆也聚集了五萬漢軍前去會師,包圍了王險城城南。但右渠堅守王險城,漢軍一連數月也未能攻下。
荀彘原來在宮中侍奉漢武帝,甚為得寵。他所率領的是原燕國和代國的士卒,很兇悍,又趁著打了勝仗的機會,軍中的多數戰士都很驕傲。而楊仆率領齊兵渡海打仗,本來就有失敗傷亡,加上他們先前和右渠交戰時遭受了困難和恥辱,傷亡很大,將士們心中也覺慚愧,因此在他們包圍右渠時,楊仆經常手持議和的符節,希望及早結束戰爭。因此在荀彘竭力進攻時,右渠的臣子們就暗中尋機和楊仆聯繫,商量朝鮮投降事宜。雙方往來會談,還沒有作出決定,荀彘便屢次催促楊仆進擊,但楊仆想儘快與朝鮮達成降約,所以拒不派兵與荀彘會合。荀彘也派人去尋機讓朝鮮投降,但朝鮮人卻不肯降於荀彘,心中只想歸附楊仆。因此,兩位將軍在戰場上不能相互協調,共同對敵。為此,荀彘猜疑楊仆有造反陰謀,只是未敢採取行動。漢武帝因長時間不能解決朝鮮問題,就派遣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督戰。公孫遂到達朝鮮後,荀彘將罪過歸到楊仆不來會師之事上,並把他懷疑楊仆謀反的想法都告訴了公孫遂,說:“現在到了這種地步還不逮捕他,恐怕會成為大害,不僅是楊仆要謀反,如果他聯合朝鮮一起來消滅我軍,就糟糕了。”公孫遂也認為是這樣,就用符節假意召楊仆來軍營中商量事情,楊仆來候,當場命令部下捉拿楊仆,並將他的軍隊合併到荀彘屬下,然後把這件事報告了漢天子。漢武帝聽後十分震怒,下令殺了公孫遂。而荀彘合併了兩方面的軍隊候,就全力攻打朝鮮。朝鮮的國相路人、國相韓陰、尼溪相參、大將軍王唊等相互商議說:“開始要投降樓船將軍,如今樓船將軍被捕,只有荀彘率領合併的軍隊,戰爭越打越緊張,我們恐怕不能堅持下去,國王又不肯投降,咱們逃吧。”於是,韓陰、王唊、路人都分別率部出逃到漢軍那裡向荀彘投降。而路人卻在途中死了。
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夏天,尼溪相參派人刺殺了朝鮮王右渠,宣布向漢朝投降。當時王險城還沒攻下來,右渠的大臣成已又起兵攻擊所有投降的朝鮮官吏。荀彘派右渠的兒子長降、路人的兒子路最唆使民眾殺了成已,至此漢朝終於平定了衛氏朝鮮,之後將朝鮮故地設立了四個郡。漢武帝召見朝鮮降將,封尼溪相參為澅清侯、韓陰為荻苴侯、王唊為平州侯、長降為幾侯。因為路人已經逝世了,他的兒子路最也被封為溫陽侯。在漢武帝平滅衛氏朝鮮的戰爭中,兩位主帥非但未有任何封賞,反而罪罰。左將軍荀彘回京城後,漢武帝以其犯了爭功而相互嫉妒,違背作戰計畫的罪過,被棄市(漢朝時期在鬧市砍頭後,將犯人暴屍街頭的一種刑法)。楊仆也犯了率軍隊到達洌口(今朝鮮大同江入海口南岸)後,應當等候左將軍,但卻擅自搶先攻擊敵人,致使漢軍傷亡過多的罪過,也被判處死刑,但由於他善戰,允許他用錢贖罪,免除死刑降為庶民(平民)。漢武帝封朝鮮國相韓陰為荻苴候,封賞安置在荻苴縣(今江蘇灌雲)。
在荻苴侯韓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韓荻苴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韓氏、荻氏、狄氏、苴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堂號

(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