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建築新浪潮

荷蘭建築新浪潮

《荷蘭建築新浪潮》是2011年7月1日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為平。

基本介紹

  • 書名荷蘭建築新浪潮 
  • 作者:張為平
  • 原作品:Dutch Wave Analysis of "Design By Research"
  • ISBN:7564127880, 9787564127886
  • 頁數:246頁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7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張為平所著的《荷蘭建築新浪潮(研究式設計解析)》是一本關於荷蘭建築的傳記,記錄了那些性格各異的事務所對建築色彩鮮明的探索和介入方式;
《荷蘭建築新浪潮(研究式設計解析)》是一部關於荷蘭設計的方法論總結,試圖從一系列案例中加以提煉總結,從而勾勒出“研究式設計”的理論輪廓;
這本書也是一次對於荷蘭建築“現場”的全面報導,以圖像、文字以及筆者本身的耳聞目睹對荷蘭建築的工作方式、工作過程進行一次近距離的掃描。

編輯推薦

荷蘭建築發展始於貝爾拉赫,興盛於庫哈斯時代。庫哈斯及追隨其後的新生代荷蘭建築師所倡導的“基於研究的設計方式”對廈盛轎於傳統建築學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掀起臘故愉旋了一股建築的新浪潮。張為平所著的《荷蘭建築新浪潮(研究式設計解析)》將從理念、實踐立才籃、教育、表達及建築現場等多方面對於“研究式設計”方法進行全景式報導和剖析。

作者簡介

建築學人,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築碩士;荷蘭註冊建築師;曾在荷蘭MVRDV事務所、比利時BURO2事務所擔任建築師;2008年於香港從事建築實踐,並同時開展高密度狀態下城市研究工作,其成果集結為《隱形邏輯——香港,亞洲式體刪榆煮擁擠文化的典型》一書;2009年體辣采至今以“都市可能概念工場”為工作室進行城市解碼及設計介入,倡導“基於研究的設計”和“基於設計的研究”兩相對應的理性設計方式,希望以此為“中國式城市”提供一幾櫃些新的可能性。

目錄

前言
1 “研究式設計”解析——OMA的奇幻製造
1.1 建築設計篇
1.1.1 概念主導設計
1.1.2 批判性與立場
1.1.3 企劃性——建築師的角色轉變
1.2 城市研究篇
1.2.1 紐約
1.2.2 亞特蘭大
1.2.3 新加坡
1.3 研究文本的寫作
1.3.1 庫哈斯的讀書經歷
1.3.2 《S,M,L,XL(小、中、大、超大)》
1.3.3 《Content(內容)》
1.3.4 《Mutations(變異)》
1.3.5 《哈佛購物指南》
2 “研究式設計”碑檔阿的現場——對於MVRDV體驗回溯
2.1 MVRDV體驗回溯
2.1.1 Apavisa辦公總部,西班牙,2006
2.1.2 深圳光明新城規劃,深圳,2006—2007
2.1.3 “道砟坑”住區,愛爾蘭,2007
2.2 訪談一:對話——從荷蘭看中國
2.2.1 對話MVRDV建築師
2.2.2 實踐解讀
2.3 理性的極致——MVRDV的密度之旅
2.3.1 三維城市——密度的空中實驗
2.3.2 極限條件——密度的創意激發
2.3.3 剖面化——密度的切片式表達
2.3.4 混合——密度差異最大化
2.3.5 城市組件——密度的全局激活
2.3.6 層疊——密度的垂直系統
3 爭鳴與變異——“研究式設計”的多元化分流
3.1 Mecanoo的“實驗性實用主義”
3.2 N&R的“剝筍式探索”
3.2.1 “剝筍式探索”
3.2.2 回應文脈
3.2.3 感知傳達
3.2.4 系統性操作
3.3 Onix的“地域化的通屬性”
3.3.1
3.3.2
3.3.3
3.4 Diederen Dirrix的空間與表皮
3.5 訪談二:城市研究者+建築師(Elestik事務所)
3.5.1 話題綜述
3.5.2 對話部分
3.5.3 案例分析
3.6 訪談三:跨文化設計——荷蘭NEXT建築事務所訪談
3.6.1 十問NEXT
3.6.2 案例解析
4 “研究式設計”的建築教育——傳統與前衛
4.1 代爾夫特專題
4.1.1 說“牆”——一次關於“界面”的研究之旅
4.1.2 畢業研究+設計——公共領域
4.1.3 建構研究
4.2 貝爾拉格專題
4.2.1 訪談五:建築教育的其他可能性——荷蘭貝爾拉格學院
4.2.2 案例解析
4.2.3 建築辯論
5 “研究式設計”的表達——建築圖解
5.1 圖解的概念與定義
5.2 圖解運用的要點
5.2.1 圖解的清晰性
5.2.2 圖解的系統性
5.2.3 圖解的類比性
5.2.4 圖解的靈活性
5.3 圖解繪製的技巧
5.3.1 分析與草圖
5.3.2 抽象化處理
5.3.3 選擇最恰當的表達方式
2.3.4 混合——密度差異最大化
2.3.5 城市組件——密度的全局激活
2.3.6 層疊——密度的垂直系統
3 爭鳴與變異——“研究式設計”的多元化分流
3.1 Mecanoo的“實驗性實用主義”
3.2 N&R的“剝筍式探索”
3.2.1 “剝筍式探索”
3.2.2 回應文脈
3.2.3 感知傳達
3.2.4 系統性操作
3.3 Onix的“地域化的通屬性”
3.3.1
3.3.2
3.3.3
3.4 Diederen Dirrix的空間與表皮
3.5 訪談二:城市研究者+建築師(Elestik事務所)
3.5.1 話題綜述
3.5.2 對話部分
3.5.3 案例分析
3.6 訪談三:跨文化設計——荷蘭NEXT建築事務所訪談
3.6.1 十問NEXT
3.6.2 案例解析
4 “研究式設計”的建築教育——傳統與前衛
4.1 代爾夫特專題
4.1.1 說“牆”——一次關於“界面”的研究之旅
4.1.2 畢業研究+設計——公共領域
4.1.3 建構研究
4.2 貝爾拉格專題
4.2.1 訪談五:建築教育的其他可能性——荷蘭貝爾拉格學院
4.2.2 案例解析
4.2.3 建築辯論
5 “研究式設計”的表達——建築圖解
5.1 圖解的概念與定義
5.2 圖解運用的要點
5.2.1 圖解的清晰性
5.2.2 圖解的系統性
5.2.3 圖解的類比性
5.2.4 圖解的靈活性
5.3 圖解繪製的技巧
5.3.1 分析與草圖
5.3.2 抽象化處理
5.3.3 選擇最恰當的表達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