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巢蛾

荔枝巢蛾

昆蟲名,為鱗翅目巢蛾科。分布在廣西、廣東等省區和主要寄主植物有龍眼、荔枝、芒果等;以幼蟲啃食果樹主幹和較粗大枝條的皮層,發生嚴重時,致使果株長勢衰弱。

基本介紹

  • 別名:荔枝巢蛾
  • 中文學名:荔枝幹皮巢蛾
  • 拉丁學名:ComoritisalbicapillaMoriuti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secta
  • :鱗翅目
  • :巢蛾科
  • 分布區域:廣西、廣東等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人工防治,藥劑防治,生物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蟲:體長7.5-8。5毫米,翅展21-23毫米。全體灰白色,頭頂鱗毛白色,複眼黑色。觸角絲狀,基半部灰白,後半部帶黃褐色。小盾片長卵形,基部兩側各有一個三角形的毛叢和圓形黑斑。頸片鱗毛白色。前翅白色,基部有6個不甚規則的黑色鱗斑,中橫線深黑色,由前緣斜向內緣,但兩端不達各自的邊緣。外緣黑褐色,緣毛灰白色。後翅全白色,外緣淡黑色,緣毛白色。前、中足的腿節、脛節內側黃白色,脛節外側和跗節黑色;後足除跗節黑色外,其餘為灰白色,脛節上的絨毛銀白色且較長,脛節的前半段上和末端各有兩枚距。
荔枝巢蛾
荔枝幹皮巢蛾成蟲圖
雄蟲:體長6-7毫米,翅展17-19毫米。觸角羽狀,前翅面黑色。
紅棗狀,長徑約0.4毫米,橫向聯合徑0.2毫米。卵的頂部有一乳狀突起,表面有橫置的刻紋,初產時黃白色。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13-14.5毫米,胸寬2。8毫米,扁平。體背黃褐至紫紅色,腹面黃白色。頭黃褐色,蛻裂區銳三角形,無顱中溝。單眼6個,黑色。胸足3對,正常;腹足4對,第1對短小,第2-4對正常。第1對腹足趾鉤前方列發達,後方列短小,而第2-4對腹足和臀足則相反。腹、臀足趾均為雙序缺環。
雌體長8.1-8.8毫米,寬2.8-3。1毫米;雄體長6.4-7毫米,寬2-2.3毫米。扁梭形,黃褐色。將羽化時翅背呈灰褐色並可透見斑紋。頭前方不突出,中縫線從前胸前緣伸至小盾片後緣,小盾片長卵形,其後端伸至後胸的2/5。腹部第2-6節背的前後緣各有2列小刺突,第7-8節僅有1列,第8節的後方兩側各具一枚瘤狀刺突。腹端無棘。

生活習性

此蟲在廣西南部地區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越冬。每年的3月下旬至5月初陸續化蛹,4月中旬為化蛹的盛期。蛹歷期13-20天,成蟲羽化盛期於5月上旬。成蟲多於白天上午羽化,當晚可行交尾,次日夜間產卵,卵散產在樹幹或較粗大枝條的皮層縫隙間。成蟲連續產卵約3天,壽命5-7天。幼蟲孵出後吐絲交織呈條狀或斑塊狀的"網道",並匿居其中取食、生長。低齡幼蟲結成的網狀塊較小,近圓形,隨蟲齡的增大,食量加大,將紅褐色粉末狀糞便和屑末黏附在"網道"表,"網道"隨之加大加厚。在荔枝樹幹上為害,其"網道"可連成較大塊的"網道";在龍眼樹幹分杈處為害時,幼蟲在龜裂縫中取食皮層,裂縫裡排出褐紅色顆粒狀糞便。一般同一"網道"內有幼蟲1至數頭。幼蟲歷期很長,約300天以上。老熟幼蟲在"網道"下吐絲結一梭形的繭後化蛹,預蛹歷期4-5天。
凡樹齡大且較蔭蔽的果園和老果園,此蟲發生為害較普遍。該蟲幼蟲期的主要天敵有寄生蜂,屬金小蜂科姬小蜂科。每年4月上中旬寄生率達10%左右。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①對此蟲易發生為害的果園,常年於4-5月間,用石灰漿塗刷樹幹和較粗大枝幹,防止成蟲產卵。②在幼蟲發生初期,可用竹掃帚或鋼刷掃刷樹幹上"網道",以殺死幼蟲。

藥劑防治

對蟲口密度較大的果園,於6-7月選用15%8817乳油2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加40%樂果乳油(按1:1混合)2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加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藥劑進行噴灑。

生物防治

凡人工防治可控制此蟲發生時,則不必採用藥劑防治,這樣有利於保護利用天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