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里社區,原名荒里村。相傳明朝洪武二年,山西省韓城縣大槐樹村一帶的薛氏家族,隨著移民大潮來到膠州以南地帶安家落戶,其中落戶於薛家島的薛氏祖先,經過幾代繁衍後人丁興旺,為了占據更多的地盤,他們分頭考察占地安家,其中一兄長看好在薛家島以西距薛家島約5公里處的一片荒坡,便帶領全家到此立村定居,故名荒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荒里社區居委會
- 外文名:荒里村
- 經濟總收入:8110萬元
- 搬遷居民:251戶
- 經濟建設:工業和個體工商業為主
簡介,發展情況,
簡介
山東省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江路社區荒里社區居委會
原荒里村隸屬於膠南靈山衛鎮,1996年劃歸青島開發區長江路街道,2004年改名為荒里社區。社區位於長江路街道辦事處駐地以西約4公里,西北兩面青山環抱,緊靠國風、海爾、海信工業園。社區現有居民 446戶,1338人,以薛姓居多,經濟建設以工業和個體工商業為主。
荒里社區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交通發達,中、外客商紛紛到此投資發展,自1990年以來,先後有韓國大明玩具公司、青島恆晉鞋業公司、亨達塑膠公司等23家企業聚集社區,建設工業廠房1.6萬平方米,促進了社區經濟的快速發展。2004年完成社區經濟總收入8110萬元,集體經濟純收入200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5202元,上繳稅金171萬元。為緊跟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區的步伐,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社區搶抓機遇,率先啟動了舊村改造工程,現己建成居民安置房10萬平方米,搬遷居民251戶,到2006年底,荒里社區將全部完成舊村改造工程。
昔日以農為主的荒里村民,如今全部變成了工人,除在企業上班外,大多成了私營、個體企業主, 2002年,社區買上了學生專用班車,老年人可在寬闊的社區文體廣場上練拳舞劍、可在設施齊全的文化活動中心琴棋書畫、修身養性。自1996年以來,荒里社區先後榮獲青島市“紅旗村黨支部”“五好黨支部”“文明村莊”“衛生村莊”等多項榮譽稱號。
發展情況
荒山上的新“荒里”
1996年,荒里村從膠南市劃歸青島開發區後,在新城區日新月異的發展環境下,荒里,怎樣適應新形勢?如何建設新農村?荒里的決策者們,身處荒山,但思想不落伍,觀念不落後,他們審時度勢,搶抓機遇,率先從村莊向社區突圍,通過15年的艱苦奮鬥、滾動發展,不但把“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還以她特有的風貌,靚麗的環境,迅速跨入山東省文明社區、山東省綠色社區、青島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點、開發區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行列。
“發展是硬道理”—— 荒里人銘記在心,並在追求與實踐中詮釋它的真諦
1984年以前的荒里,全村集體經濟開支,僅靠一個5人的鉚焊廠和兩個採石場的收入來維持,村民主要以農業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如今的居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說,那時村子幾乎與外界不來往,大家就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著單調而簡樸的生活。
1987年1月,新調整的“兩委”班子面對村民貧困的生活,捉襟見肘的集體經濟,誘發了他們改革創新,發展經濟,讓村民早日擺脫生活困境,走上富裕道路的堅強決心。
然而,怎樣才能讓村民儘快脫貧致富呢?單憑種田靠天吃飯,肯定不行,必須轉變經營方式,由一產向二產轉移。於是,他們開動腦筋,想方設法,迅速組建了第一家企業——青島鉚焊廠,並高薪聘請工程技術人員來廠工作,經過近兩年的摸、爬、滾、打,將原來只有幾個人的小廠發展成為擁有資產近千萬元,職工400餘人、產品遠銷歐美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大廠。
1996年,荒里從膠南市劃歸開發區後,荒里迎來了第二個發展的春天。
村黨支部憑藉開發區的優惠政策,搶抓機遇,進行了第二輪的建廠擴張,在原來僅有6000平方米老廠房基礎上,投資1500多萬元建起了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通用工業廠房,把社區工業園區變成為招商引資的“強磁場”。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先後引進電子、塑膠、勞保、建築、玩具、商貿等企業,不但壯大了集體經濟,還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在接下來的歲月里,荒里人以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引進技術和資金,嫁接改造高耗能、重污染等落後企業,拉長了產業鏈條,提升了發展質量。目前,社區擁有通用廠房30000多平方米,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內資企業、個體私營企業38家。
2010年,社區實現完成社會經濟總收入2.53億元,集體經濟總收入1.66億元,集體經濟純收入1020萬元,集體淨資產1.26億元,入庫稅金1320萬元,居民人均收入達到15393元。
“實現共同富裕”——
踏上小康路的荒里人,率先邁出了村莊向“城市”社區的突圍步伐
隨著社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居民富裕程度的不斷提高,如何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品位,把村莊變為“城市”?成為擺在社區“兩委”班子面前的新課題。
2001年初,藉助開發區對舊村改造的優惠政策,荒里社區率先在西部農村啟動了舊村改造工作。為了把這項工程變成“惠民工程”,社區“兩委”一班人研究決定,暫不搞房地產開發,首先安置居民。為了把舊村改造工作做好,贏得民眾的支持,在舊村改造設計規劃時,他們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先後召開“兩委”會、兩個議事會和居民代表會議討論10多次,專題研究實施方案,並發揮黨員活動小組和居民代表的作用,挨家挨戶宣傳,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通過耐心細緻地宣傳解釋,讓居民認識到舊村改造的好處,達到到了思想上、行動上的高度統一。
從2001至2007年,經過7年的艱苦努力,一個投資6億多元,建成配套設施齊全,擁有67棟造型各異,錯落有致的高標準、現代化的“城市”社區屹立在崑崙山路中段,成為西部山區的一道靚麗風景。荒里社區將原來占地380畝的舊村莊改造成了一個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0%的現代化住宅小區,人均居住樓房面積達到了55平方米。與此同時,荒里開通了社區網站,開展了農民素質提升工程,通過教育引導,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和道德水平,荒里人的智慧和創造在大地上迸發,經驗與範例在實踐中誕生。
如今的荒里人,比城裡人還幸福。他們居住在環境優雅,管理到位的綠色環保社區,享受到文明幸福的現代生活。
“享受改革成果”——
逐漸富裕的荒里,把發展成果惠及居民,荒里人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住在這裡最舒服。”這是荒里人發出的肺腑之言。在舊村改造規划過程中,社區“兩委”結合荒里地理位置偏僻的實際,把解決居民就醫難、孩子入托難、上學難、老人上樓後文化娛樂難等問題,統籌兼顧,科學規劃,不惜讓出大量土地建設居民活動場所及配套設施,讓社區居民生活的“貼心、歡心、放心、舒心”,真正享受到社區發展的成果。
走進荒里社區,最顯眼的是社區綜合樓前近萬平方米的廣場。這個集音樂噴泉廣場、燈光籃球場、門球場、健身路徑於一體的廣場是社區居民開展室外文化體育活動的陣地。廣場背後,是社區綜合辦公樓,樓內有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的社區敬老院、衛生服務站、文化活動中心,為民服務代理站位於大樓入口右側。大樓後側,是社區投資560多萬元建成的3300平方米的託兒所,能容納168個孩子。
為了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居民,社區堅持每年為60周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健康查體,“老人節”發放慰問金和紀念品,為6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50元生活補助,2010年社區居民人均直接福利受益超過1200元;投資80多萬元,建立了民警、聯防管理體系和治安科技防範網路,對小區內進行24小時監控;成立“社區老年學校”,設定了圖書室、書畫室、棋盤室、健身室、桌球室、檯球室、電子閱覽室,免費向居民開放;組建了門球隊、功夫扇隊、太極拳劍隊、秧歌隊、老年舞蹈隊、腰鼓隊、柔力球隊。
此外,為解決小學生上學乘車難的問題,投資20萬元購置一輛45座大客車,並配備一名專業司機和一名社區工作者每天4趟負責接送,既保證了小學生的安全,又消除了居民的後顧之憂。為給青少年在周末和寒暑假提供一個休閒娛樂、安全舒適的場所,利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設施,成立了社區青少年校外活動教育中心,投入資金2萬多元添置設施,統一製作服裝,聘請了專業教師任教,得到了市、區關工委和居民家長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