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疣豬

荒漠疣豬

荒漠疣豬(學名:Phacochoerus aethiopicus)體重約120千克,因眼部下方具疣而得名,且雄豬吻部多具一對較小的疣,在挖土取食時,這些疣可能有助於保護眼睛。頭較大,占體長的三分之一。背部具鬃毛。獠牙4枚,長而鋒利。

獨居或成群穴居,善於挖洞。以青草、苔草及塊莖植物等為食,偶食腐肉。喜泥浴。生存能力很強,非常適應高溫和乾旱環境,可連續數月不飲水。繁殖力很強。天敵如獅、豹、土狼等。好鬥。吻部長,形成豬鼻,嗅覺極發達,雄性上犬齒外露並向上彎曲,形成獠牙。分布於衣索比亞索馬里的荒漠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荒漠疣豬
  • 拉丁學名:Phacochoerus aethiopicus
  • 別稱:沙漠疣豬,開普敦疣豬,索馬里疣豬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豬科
  • 亞科疣豬亞科
  • 疣豬屬
  • :荒漠疣豬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 1766
  • 英文名稱:Desert Warthog
  • 英文名稱:Cape Warthog
  • 英文名稱:Somali Warthog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荒漠疣豬體重50-150千克,因眼部下方各長出一對大疣,因此得名。雄疣豬在吻部更長出另一對較小的疣,位於獠牙之上。在挖土取食時,這些疣可能有助於保護眼睛。還可使頭部看起來更大,因而成年疣豬的面貌更為猙獰。背部具鬃毛。獠牙4枚,長而鋒利。背上長著一到長長的灰色鬃毛,腦袋和身體的比例嚴重失調,巨大的頭部約占體長的三分之一,看上去比身子還重,除尖疣使疣豬顯得面目猙獰外,4顆巨大的獠牙更加讓人望而生畏。雄疣豬的上獠牙很大,有38-65 厘米,而且向上及向外急彎。短而尖的下獠牙可當刀用。
顱骨的比例與非洲疣豬相似,但顱骨和牙齒特徵有所區別。顴弓堅固,大的鼻竇形成了顴骨的球形膨脹。
兩種性別的荒漠疣豬顱骨長度不重疊,表明比非洲疣豬有更大的性別二態性。總是缺少上門牙,下門牙不存在或減少到4個或更少,非常小的牙齒,幾乎不從牙槽突出並且總是被牙齦長期隱藏。第三磨牙也不同:當所有琺瑯柱已經磨損時,尚未形成根,不像非洲疣豬的牙齒條件。在這個階段,所有的牙柱都具有大約相同的長度並且能夠繼續生長,從而延長牙齒的壽命。兩種物種之間也以獠牙的形狀形成差異:該物種下部和上部的犬齒似乎較少彎曲,下部犬齒的磨損面不同,下部犬齒的壓縮程度較低。齒序:I 0 / 0-2,C 1/1,P 3/2,M 3/3 = 26-30。染色體數目:未知。

產地生境

沙漠疣豬通常出沒於濕潤開闊的短草區,喜歡溫暖的氣候,避免乾旱的沙漠和高山稀樹草原。主要棲息地是一種開放的乾旱地區。北方種群分布在“索馬里——馬賽金合歡——落葉叢林和叢林”和“索馬里——馬賽半荒漠草原和灌木叢”的植被類型中。這些棲息地的範圍從旱生灌木和開闊的林地到半沙漠草原。沙漠疣豬更喜歡平原上的沙質土壤,避免丘陵地形。大多數記錄來自低於200米的低地區域,少數在高海拔地區,但沒有一個高於1000米。
該物種取決於水和陰雨的發生,並占據每年降雨量100-600毫米的區域。避免降雨量較大的地區以及最乾旱和最炎熱的沙漠地區,每年降雨量小於100毫米,與索馬里炎熱的沿海地區,歐加登東端以及湖泊以東的大部分荒漠灌木叢相對應。與這種植被類型相關的惡劣氣候條件表明,肯亞東北部的圖爾卡納湖和洛里安沼澤地之間以及肯亞和索馬里之間的跨境地區之間的廣闊沙漠地區實際上完全沒有這種情況。曼德拉在這個意義上,沙漠疣豬雖然比非洲疣豬更適合極端乾旱的環境,但它並不是真正的沙漠動物。

生活習性

該物種在白天似乎最活躍,即使在最熱的時候也是如此。以家庭為單位在洞穴里過夜。在索馬里南部的山谷,它們季節性地襲擊莊稼。疣豬是日間動物,晚間會返回挖好的洞穴睡覺。它們的嗅覺和聽覺都很敏銳,但視覺很差。遇到危難時,它們會發出豬叫聲。疣豬家庭由一個成年雌性和5-10個幼豬組成,一般是5個。公豬則經常獨居。善於挖洞,這樣既可以躲避掠食者,又可以防止太陽的暴曬。雖然它們非常善於挖洞,但它們還是會利用其他動物的已經挖好的洞穴作為自己的家。它們在進入這些洞的時候是後半身先入,頭始終對著洞口,這樣就能先用它的獠牙來對抗入侵者。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它們會從洞穴中高速地衝出來,以躲避任何可能在洞口等待的掠食者。好鬥。 以青草、苔草及塊莖植物等為食,偶食腐肉。喜泥浴。生存能力很強,非常適應高溫和乾旱環境,可連續數月不飲水。

分布範圍

分布於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里。索馬里南部,衣索比亞東部(歐加登)和肯亞東部,從肯亞中部的近海平面到約1,400米。雖然被認為僅限於乾旱環境,但它在肯亞的範圍被發現向南延伸到西察沃國家公園(TsavoWestNationalPark)。以前這些物種也生活在南非,前開普省的東南部和夸祖魯——納塔爾省的鄰近地區,但現在已經滅絕。

繁殖方式

荒漠疣豬擇偶後,在同一個繁殖季節不另覓伴侶。在多雨的地方,終年都可以繁殖,在較乾旱的地方,繁殖有季節性。交配主要在5-6月期間,幼仔出生的高峰期出現在11-12月,產仔數從2-6個不等,主要是3-4個。在第一次分娩年齡為2歲,產仔的時間間隔為12個月,雌性有12年的壽命。大多數情況下雌雄性別比約為1.5:1。幼豬在雨季將來臨時出生,豪雨帶來充裕的食物。繁殖力很強,因生殖器官的形狀特別,雄豬陰莖末端是螺旋形的,與雌豬子宮頸的螺旋形管道剛好配合,所以精子得以直接進入子宮內。繁殖力很強,但幼崽死亡率很高。

亞種分化

荒漠疣豬(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荒漠疣豬指名亞種
Phacochoerus aethiopicus aethiopicus
Pallas, 1766
2
荒漠疣豬索馬里亞種
Phacochoerus aethiopicus delamerei
Lönnberg, 1909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沙漠疣豬很容易受到極端氣候(包括乾旱,高降雨,低溫),疾病(包括牛瘟)和捕食的影響。主要威脅是人為造成的棲息地退化、喪失和破碎,與牲畜爭奪水和食物,以及人們(主要是非穆斯林)的狩獵。有限的飲用水和食物似乎使肯亞中部的人口密度低(平均年降雨量<500毫米),可能還有其他地方。肯亞中部的人口和牲畜數量大幅增加導致了該物種的減少和滅絕。由於該地區在官方保護區內外都嚴重過剩牲畜,因此水和食物的競爭日趨激烈)。沙漠疣豬較大的獠牙在索馬里作為紀念品進行交易,有時還出口。

保護措施

沙漠疣豬生活在肯亞至少10個保護區(梅魯國家公園,東察沃國家公園,西察沃國家公園,桑布魯自然保護區,布法羅泉自然保護區,沙巴自然保護區,洛西自然保護區,阿拉瓦萊自然保護區,多多里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博尼自然保護區),在索馬里(哈爾格薩國家公園)至少有一個保護區,以及衣索比亞至少一個保護區“亞貝洛野生動物保護區”(Yabelo Wildlife Sanctuary)。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