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上清丸

荊門上清丸

荊門上清丸又稱荊門積蔭堂上清丸,是荊門傳統的中成藥產品,相傳為荊門城南薰門外板橋頭李氏“老積蔭堂”家傳秘制的“常備良藥”。首創於明朝未期,迄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現由荊門市中醫院生產。該產品主要用於治療人體上焦之火,對頭疼、頭暈、偏上頭痛、耳鳴耳聾、眼睛赤暴、眩爛流淚、口舌咽喉生瘡痛爛、牙齦腫痛、牙齒疼痛、鼻內腫塞、鼻中生瘡、風熱咳嗽、傷風中暑、口渴唇焦、小便短赤等症有特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門上清丸
  • 別稱:荊門積蔭堂上清丸
  • 首創時期:明朝
  • 類型:中成藥產品
  • 生產:荊門市中醫院
  • 疾病:咽喉生瘡痛爛、牙齦腫痛
  • 功效:頭疼、頭暈、偏上頭痛
  • 形狀:小蜜丸
特點,傳說,發展,

特點

荊門上清丸外形似小蜜丸,規格為0.1克×40粒。1、主治病症明確,對凡是邪熱上襲的上焦實熱病症都有較好療效。2、劑量容易掌握,成人一次服6粒,日服3次,小兒酌減,超量2倍也亦無毒副作用,服用方法靈活,可以吞服,也可含化(1982年5月《中成藥研究》曾載文介紹,荊門上清丸由於是一種浸膏丸,含化時可以保持有效的藥物濃度),臨睡前含化效果更佳,還可以泡茶飲用,清涼解暑。3、荊門上清丸為黑褐色浸膏濃縮丸,氣香味苦,蟲不蛀,鼠不耗,久存不變質。

傳說

關於荊門上清丸的問世,民間曾流傳李氏先祖李文光遇仙得秘方後在南薰門外開上清丸藥店濟世活人的故事(在《荊門直隸州志》仙釋篇中有記載)。因李氏家居荊門城南薰門外板橋頭第一家,院內有一株用扁柏嫁接刺柏而成的雙柏樹,人稱“鴛鴦柏”,樹旁有古井一口,水質純清,汲水制丸,故以“雙柏古井”為上清丸標記,李家世代在此開“積蔭堂”藥店,前店後廠。

發展

李氏上清丸曾經嚴守傳子不傳女的家規,歷來獨家經營,因此,直到1949年以前,一直稱做“李老積蔭堂荊門上清丸”。民國9年(1920年),美國一傳教士曾向李氏積蔭堂購荊門上清丸,用特製鐵盒盛裝,帶回美國,後行銷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民國17年(1928年)10月在湖北省國貨展覽會上被評為特等產品,頒發了證書和獎章,行銷鄂豫川湘粵諸省及京津滬市。1949年改為“積蔭堂上清丸”。1954年由李氏家族聯合生產,1958年公私合營後,定名為“公私合營荊門積蔭堂上清丸”,1967年“文化大革命”給荊門上清丸以毀滅性的破壞,世代相傳的匾額被毀,從業人員下放,上清丸廠改名為“荊門縣立新製藥廠”,不久又改名為“荊門上清丸廠”。後來有關單位雖致力於荊門上清丸的恢復生產和科研工作,均為徒勞。到1994年上半年以前,荊門上清丸幾乎銷聲匿跡。 1994年6月,在荊門市衛生局的關心和支持下,經過與李氏傳人李祖桂協商,達成一致協定,在荊門中醫院內聯合生產“荊門上清丸”,仍沿用李氏傳統配方(去金箔,減少了鎮靜作用)和製作工藝以及“雙柏古井”標誌(不乾膠標籤),採用流行的硬塑包裝,現年產6萬瓶,產品供不應求。1996年增加經費和設備投入,擴大生產到10萬瓶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