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大堤管理

荊江大堤管理

荊江大堤位於長江中游荊江河段北岸。上起荊州區棗林崗,下至監利縣城南,全長182.38公里。荊江大堤是湖北省漢江平原53萬公頃耕地、800萬人口以及武漢、荊州、洪湖等大中城市中國國民經濟建設、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屏障。堤身最大垂高16m,汛期洪水位高出地面10m以上,形勢險要,歷代以來被人民視為“命堤“1949年以後,被國家列為長江確保堤段之一。

荊江大堤管理即為對大堤進行歲修、防汛、維修養護和日常管理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江大堤管理
  • 外文名:Jingjiang  Dike  management
起源與發展,管理機構,管理內容與措施,

起源與發展

東晉永和元年(345年)在江陵東南的靈溪(今萬城)築堤防水患,共兩段,長6華里許,稱金堤,為荊江大堤始築堤段。經過隋、唐、五代和兩宋時期,大堤不斷培修加大,同時又沿江修築了寸金堤、沙市堤、黃潭堤等。明代繼續向下游延伸,並堵塞荊江北岸的郝穴口,形成上起堆金台、下至拖茅埠,長124km的整體堤防。1951年將堆金台以上8.35km的陰湘城堤,1954年又將監利城南拖茅埠以下50km的長江乾堤列入荊江大堤。大堤開始稱陳遵金堤,以後稱為萬城堤,荊州萬城堤、江陵萬城堤,到1918年,以大堤位於荊江北岸,改稱荊江大堤,沿用至今。

管理機構

明隆慶二年(1568年),荊州實行堤甲法,每千丈設堤老1人,五百丈設堤長一人,圩夫10人,實行民修民防。清乾隆2五十三年(1788年),荊江大水,沙市以上大堤潰決20餘處,荊州城被水淹沒。以後,開始設立堤防管理機構,由荊州府同知專管,後開始設立堤防管理機構,汛期水師營上堤設卡駐守。清光緒元年(1875年)改設堤防營,派千總駐堤防守。1918年成立荊江堤工局,大堤專管機構日臻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長江水利委員會中游工程局荊州區長江修防處管理,下設江陵和沙市管理段。1956年中游工程局撤銷,由湖北省水利廳荊州區長江修防處管理,並增設監利縣堤防管理段。1981年沙市規劃為省轄市,大堤分別由荊州地區長江修防處和沙市市長江修防處管理。1994年成立荊州市,大堤由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負責管理,下設荊州區,沙市區、江陵區和監利縣河道堤防管理分局,各分局下設若干管理段。
1957年以後大堤由單純的專業管理改為專業管理與民眾管理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即在各堤防管理段以下按沿堤區成立堤防管理委員會,鄉在堤上設管理養護點,村組(小隊)以每公里堤長派1名民眾管理養護員(簡稱管養員)管堤護林。

管理內容與措施

根據水利部頒發的《河道堤防管理通則》、《水閘技術管理規程》以及湖北省頒發的《湖北省河道堤防管理暫行條例》進行歲修、防汛、維修養護和日常管理工作。針對大堤存在的堤基管涌流土,堤身認為破壞、白蟻隱患和河岸崩塌三大險情,著重採取了如下措施。
① 地基處理。20世紀50年代採取在臨河護坡抽槽回填黏土,以截斷滲流或延長滲徑;60年代在背水堤腳做排滲溝或減壓井引導滲流,減小滲透壓力;70年代以後,採用人力或挖泥船吸取河道泥沙沒在背水堤腳一定範圍內填塘固基修築平台,增加地表覆蓋重量抑制險情發生。
② 堤身加固。對歷史上堤身遺留下來的碉堡、陰溝、牆角、糞窖、廢舊管、棺材等隱患進行徹底翻挖回填。白蟻侵害堤身,是汛期高水位時出現跌窩、漏洞、散浸險情。20世紀50年代以前,對汛期出險的堤防於汛後翻挖回填,耗工費時,效果較差,60年代初,經過觀察試驗,掌握了白衣的生活習性及活動規律,制定出查找、煙燻、灌泥漿和翻挖相結合的處理方法,效果好,控制了白蟻的,蔓延,蟻患逐年減少。
③ 崩岸防護。荊江河道彎曲,荊江大堤長達65km的堤段緊鄰沙市、郝穴、監利三大河凹岸,河岸崩塌危及大堤安全。明成化元年(1465年)開始在黃潭堤做石磯挑流,至1949年共有磯頭30處。1949年以後根據因勢利導、平順水流的整治原則,採取水下拋石(拋籠、拋枕、沉排)固腳,水上乾砌塊石護坡,削除不利順暢水流的石磯,控制了河勢,抑制了大幅崩岸的發生。
1949年以後,為了提高荊江大堤的防洪能力,進行了大規模的堤防加高加固。堤身隱患處理和河道崩岸整治,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按照規劃中提高設計水位的要求整治堤防,抗洪能力顯著提高。1998年長江大水,經軍民搶築子堤和排險,大堤經受了超設計水位0.22m(沙市水位45.22m)的高洪水位的考驗,避免了荊江分洪區的分洪運用,保障了漢江平原廣發人民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的安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