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宜道在湖北省治西,清荊州宜昌二府及荊門州地,民國初置荊南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宜道
- 地點:湖北省治西
- 原名:荊南道
- 時間:民國
荊宜道在湖北省治西,清荊州宜昌二府及荊門州地,民國初置荊南道。
荊宜道在湖北省治西,清荊州宜昌二府及荊門州地,民國初置荊南道。...... 荊宜道在湖北省治西,清荊州宜昌二府及荊門州地,民國初置荊南道。中文名 荊宜道 ...
中華民國初年,府存縣,直隸湖北省;旋先後隸湖北荊南道、荊宜道、施鶴道和鄂西行政區。1949年成立恩施縣人民政府。1982年設立縣級恩施市,實行縣市分治。1984年1...
中華民國廢府設道,監利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監利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後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監利縣是紅軍、新四軍和...
1912年改東湖縣為宜昌縣,與興山、秭歸、巴東、長陽、五峰、鶴峯縣屬荊南道。當陽、遠安屬襄南道。1922年,宜昌屬荊宜道。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當陽、...
齊耀珊(1865—1946),字照岩,清末民國時期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曾任湖北宜昌知府,湖北荊宜道、漢黃德道,提學使等職。1913年任北洋政府鹽務籌備處處長。1914年充任...
吳品珩履歷單顯示,經總理衙門、外務部保奏,他由刑部候補主事,補上正式主事,並升員外郎、郎中,最後記名海關道,並最終外放荊宜施道(管宜昌關)。...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改彝陵縣為東湖縣並為宜昌府治所,領東湖、興山、巴東、長陽、長樂5縣及歸州、鶴峰2州,隸屬荊宜施道。宜都、枝江、...
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屬荊宜施鶴道。三年,改為荊南道,松滋屬之。四年,屬荊宜道。十六年,又屬省轄。二十一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省第四...
1922年,宜昌屬荊宜道。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八縣先後屬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昌縣城。...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荊州府裁府留縣,所轄各縣直屬荊宜道;民國三年(1914年)荊宜道更名為荊南道;民國十年(1921年)8月復稱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
民國十年(1921年)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荊州專區。1970年,屬荊州地區。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
當陽縣於民國元年屬襄陽道,民國2年屬荊宜道。21年,廢道存縣,當陽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六督察區。1932年,成立荊當縣革命委員會。...
荊宜施道尹和宜昌知府宣布投誠。宜昌舉義成功。[1] 宜昌起義背景 編輯 宜昌保路風潮是在四川保路運動的影響下產生的,與之一脈相承,是促使宜昌起義的先聲。這是...
1913年,湖北分道,石首屬荊宜施鶴道。1914年,改為荊南道,石首屬之。1915年,屬荊宜道。1927年,又屬省轄。1932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省第四...
中華民國元年至十二年(1912—1924年),興山縣隸屬荊南道後改荊宜道,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932—1935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936—...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先後隸屬於荊宜道、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49年7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縣城,...
民國初年,白洋屬湖北省荊南道宜都縣。民國11年(1922年)屬荊宜道。民國21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屬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後屬宜都縣江北第四區署...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政府改荊門直隸州為縣,屬湖北省襄陽道,後改屬荊宜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荊門縣直屬湖北省。掇刀地域屬荊門縣。...
1922年,宜昌屬荊宜道。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八縣先後屬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昌縣城。枝江縣先後隸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