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區

荊州區

荊州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市市區西端,面積1046平方千米,是荊州市三個中心城區之一,比鄰長江,內有古便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荊州地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地勢以荊州城為界,北部多丘陵,南部為平原。荊州古城、荊州博物館、九龍淵等著名景點以及長江大學,均位於區內。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氣候特徵,自然資源,行政區劃,經濟,概況,農業,工業,社會事業,交通建設,科教文衛,旅遊資源,荊州古城,荊州博物館,張居正故居,海子湖,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荊州區於1994年10月由原江陵縣析置。建區之初,全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八嶺山、紀南2個鄉。
荊州區荊州區
1995年2月,經上級批准,撤銷荊州鎮,以其區域分設東城、西城、城南、荊北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的城南街道辦事處掛荊州城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牌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1995年8月和12月,經上級批准,紀南、八嶺山2鄉先後撤鄉建鎮。
1998年6月,經上級批准,荊北街道辦事處改建為郢城鎮
2004年9月全省進行農場管理體制改革,將菱角湖和太湖港兩個農場劃歸荊州區管理。
1996年,荊州區面積1045平方千米,人口約52.3萬人,轄4個街道、6個鎮。1998年6月,荊北街道改為郢城鎮。至此,荊州區轄3個街道、7個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荊州區總人口585578人,其中:西城街道70056人,東城街道81848人,城南街道76591人,紀南鎮57995人,川店鎮34772人,馬山鎮33058人,八嶺山鎮36280人,李埠鎮31288人,彌市鎮79393人,郢城鎮48807人,太湖農場23282人,菱湖農場12208人。
2004年9月全省進行農場管理體制改革,將菱角湖和太湖港兩個農場劃歸荊州區管理。2004年末,荊州區總人口572052人。轄3個街道、7個鎮,37個居委會、141個村委會。
2005年末,荊州區轄3個街道、7個鎮。共有36個居委會、119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荊州區常住總人口553756人,其中:西城街道48773人,東城街道76451人,城南街道140212人,紀南鎮52715人,川店鎮28404人,馬山鎮24265人,八嶺山鎮27753人,李埠鎮22235人,彌市鎮58712人,郢城鎮42392人,太湖港管理區22491人,菱角湖管理區9353人。

自然地理

荊州區

氣候特徵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全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 1800一20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9—16.6℃,年無霜期242—263天,多數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有足夠的氣候資源供農作物生長。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陽輻射量占全年75%,≥10℃的積溫為全年80%,水熱同步與農業生產季一致的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區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和濕潤,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為16-16.4℃,年平均降水量為904-112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一般在1800-2100小時。

自然資源

自然物產資源豐富,以植物為最多,動物次之。盛產糧食(水稻、麥、豆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蔬菜、瓜果、林木、藥材,以及優質豬、魚、雞、鵝等。區域內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鹽、澎潤土和礦棉石等,除鹽外,均已部分開採。土壤資源多樣,以水稻土、潮土、黃棕壤土等土類為主,自然肥力較好。

行政區劃

全區轄紀南鎮川店鎮馬山鎮八嶺山李埠鎮彌市鎮郢城鎮7個鎮,東城、西城、城南3個街道辦事處,太湖港、菱角湖2個農場管理區以及湖北省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各鎮(街辦)共轄133個村民委員會和37個居民居委會。全區國土面積1045平方公里,人口60.12萬(數據截至2005年)。

經濟

概況

2012年,全區GDP實現176.95億元,發展速度13.8%,增幅居荊州市第二位,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9.35億元,同比增5.0%;第二產業完成88.71億元,同比增16.5%;第三產業完成58.89億元,同比增13.7%。一、二、三產業比為:16.6:50.1:33.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0.11億元,同比增35.4%,總量居荊州市第一位,增幅居荊州市第五位,增幅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投資(含房地產)完成166.08億元,同比增36.3%。農村私人投資完成投資3.75億元, 同比增344.64%。工業投資完成79.51億元,同比增61.0%。億元以上施工項目40個,新增16個,投資完成額55.33億元,同比增108.7%。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25個,新增5個,投資完成額35.84億元,同比增63.4%。
招商引資項目到位資金83.19億元,同比增長78.7%,其中湖北省外項目到賬資金76.30億元,同比增長153.55%。社會保險費徵收總額4.57億元,同比增長1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92元,同比增長13.8%。高新技術產業11個,實現增加值14.16億元,占GDP比重8.1%。
財政收入完成11.48億元,同比增27.3%,增幅居荊州市第四位,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其中,全口徑稅收完成9.76億元,同比增27.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86億元,同比增28.7%,其中,稅收完成6.13億元,同比增28.7%。財政累計支出7.36億元,同比增長2.4%。

農業

2012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56.47億元,同比增長4.6%,增幅居荊州市第五位,增幅低於荊州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9.35億元,同比增長5.0%,增幅居荊州市第三位,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9791元,同比增加1181元,增長13.7%,增幅居荊州市第三位,與荊州市平均水平持平。完成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111.2億元,同比增長30.3%,與農業總產值的比2.0。

工業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26.6億元,同比增長19.2%;實現增加值77.88億元,同比增長13.7%,總量居荊州市第一位,增幅居荊州市第六位,增幅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18.6億元,同比增長26.04%;實現利稅總額12.02億元,同比增長16.6%;利潤總額7.88億元,同比增長13.2%。工業經濟效益指數437.54,居全市第一位,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1164個百分點。
全區工業現已形成了石油機械、造紙包裝、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及相應的產業集群,已建成九陽機械電子工業園、拍馬造紙工業園、學堂洲新型建材工業園及紫荊、岳山兩個工業小區四個工業園區。九陽機械電子工業園是全國知名的石油機械生產和研發基地,拍馬造紙工業園是中南地區較大的造紙基地。區內商貿繁榮,形成了城北物流經濟園區和城中商務中心區、城南高校社會化服務區的“一園二區”的商貿發展格局。區內貨運、農資、鋼材、玻璃、摩配、家具等十大專業市場均具規模,其中荊州農資市場是中南地區最大的專業市場。

社會事業

交通建設

荊州古城地處全國國土開發一級軸線(長江)與二級軸線(京廣、焦柳鐵路)的交匯點,具有連東西、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宜黃、荊東、荊襄高速公路、318國道、207國道貫穿境內,滬蓉漢高速客運鐵路,荊沙鐵路兩條鐵路大動脈在此交匯,蒙華鐵路已經開工建設,荊州有望成為湖北第二大交通樞紐。
荊州火車站於2012年7月1日投入運營,位於荊州區郢城鎮,是二等站,隸屬武漢鐵路局,所屬鐵路為滬漢蓉鐵路快速通道漢宜線。可達到旅客年傳送量400萬人次,日均傳送旅客12055人次。站房設計面積由6500平米調整為12000平米,擬新建的荊州火車站將建3個站台,5個台面。其中基本站台一座,中間站台2座,建設占地面積529.54公傾,站房面積1.2萬平方米,並以荊州火車站為“圓心”建設楚源大道、荊楚大道、郢城大道等道路。
荊州火車站荊州火車站

科教文衛

荊州區內有長江大學、湖北省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荊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區內科技力量雄厚,有多項科研成果通過國家和省、市技術鑑定,並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全區基礎教育成績卓著,有各類中國小校57所,在校學生5.4萬多人,高考上線萬人比連續14年位居荊州市第一。區內醫療服務設施完善,綜合性醫院和專業醫院門類齊全,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健全。有荊州市中心醫院、荊州市第五醫院等大型醫院。
長江大學長江大學

旅遊資源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遊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
荊州古城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瓮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 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
保存完好的護城牆,成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總面積4.6平方公里。荊州護城河,又稱水域,時古城的第一到防禦線,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護城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駕舟從內河可直達武漢。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前身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成立的湖北省文史館荊州工作組,1958年10月改稱荊州地區博物館,1969年10月交江陵縣管理,稱江陵縣展覽館,1971年10月又復歸荊州行署文化局管理,仍稱荊州地區博物館,1994年12月,荊沙合併,更名為荊州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占地4.8萬平方米。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中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餘件。其中,有戰國絲綢;吳王夫差矛;有戰國秦漢漆器;有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屍。
荊州博物館荊州博物館

張居正故居

張居正故居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古城東大門內。荊州古城一條以張居正命名的街巷由來已久,顧名思義張居正故居就在這條街道上。由於歷史原因,其故居毀於戰亂。為了給後人提供緬懷、紀念張居正的場所,後由荊州市重建張居正故居,並以其原有建築景觀布局。具體內容包括大學士府、九鳥苑、陳列館、文化藝術碑廊、首輔論證群雕等。走道兩側有翁仲(石人)、石馬及其它鎮墓石獸, 距中心約半徑15米處有壘築之三米高土牆。鑒於其生前功績卓著,墓築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石碑高一丈四尺,鐫刻有“明相太師。太傅張文忠公之墓”,有石雕香爐、蠟台,以供奉 祭祀他的在天之靈。
張居正故居張居正故居

海子湖

海子湖位於荊州城北郊,緊鄰318國道和宜(昌)黃(石)高速公路,距火車站僅7公里。現有水域面積10300畝,風景優美、發展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海子湖旅遊目的地建設納入荊州市 “十一五”規劃,也是湖北省“十一五”規劃的重要項目之一。按照規劃,海子湖旅遊目的地分為楚文化主題公園、旅遊休閒配套區、荊楚人家民俗區三大區域,其中楚文化主題公園占地1.8平方公里,區域內主要是重建古紀南城,建造的城門、城牆、宮殿、民居、手工作坊、商業街等,力圖再現楚國宏偉氣派的都城景象。
海子湖海子湖

城市榮譽

2019年0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湘鄂西片區分縣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