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國公祠

荊國公祠

位於撫州市荊公路中段(鄧家巷一帶地段),始建於北宋。?今已毀,其遺址為撫州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荊國公祠
  • 地理位置:撫州市荊公路中段
  • 始建於:北宋
  • 類別:古建築
簡介,文獻,《荊國王文公祠堂記》,《王荊公詩文箋注》,《王文公祠堂記》,

簡介

“荊國公祠”是後人祭祀北宋偉大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祠堂。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從宋神宗熙寧二年至九年,曾兩次任宰相,封荊國公,世稱荊公,故其祠又稱“王荊公祠”。卒諡文,其祠又稱“王文公祠”。
北宋崇寧五年(1106),即王安石辭世後十九年,撫州郡守田登為首集資,將王安石故居改為王荊公祠,面積約二千平方米,規模並不大,建築簡樸,為一般常見的祭祠。荊國公祠坐落在北宋臨川縣城東南“鹽埠嶺”(今撫州市臨川區荊公路鄧家巷),因這一帶在為古時卸鹽碼頭而得名“鹽埠”。祠背倚青山,前臨田疇,是一座典型的“四水歸堂”式的南方民居。正面辟三門,五開間。正祠內正中供奉王安石生前畫像,“著帽束帶,神采如生”。這幅畫像是王氏子弟從金陵定林庵牆上臨摹來的副本,並配上王安石夫人吳氏的畫像,一同供奉在祠堂內,後定林庵遭水毀,這張一直由王氏後裔保存下來的王安石畫像的摹本,便成為一件珍貴的文物資料,解放後已交國家博物館收藏。
撫州市區荊國公祠地圖撫州市區荊國公祠地圖
王荊公祠自北宋以後,時興時廢,祠堂曾屢次修葺。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臨川縣府在王安石故廬之上建起祠堂。到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郡侯錢象祖撥款重建荊公祠,並請江西另一位名揚海內的大儒、心學大師陸九淵撰寫了《荊國王文公祠堂記》讚頌王安石,對王安石的人品道德、學業以及治國之術皆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洪武二十八年(1395),王氏後人--撫州府儒學教授王孟演捐己資重建荊公祠於埠嶺,同事江漢撰《重建王丞相祠堂記》,命子看守。最後一次重建是民國二十五年(1932)。1942年被日機炸毀。1963年在“文革”的“破四舊”中徹底被拆毀。門前石匾尚保留半塊,碑文載“荊國”二字及“民國二十五年重建”字樣,歷歷可辨。
1986年11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撥專款,在撫州市修建了“王安石紀念館”,主樓前面有一尊3米多高的王安石塑像,供人們瞻仰。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改革家,現撫州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復“荊國公祠”,使之成為撫州市重要的文化旅遊景點之一。

文獻

《荊國王文公祠堂記》

詩人:陸九淵 朝代:南宋文獻
公世居臨川,罷政徙於金陵,宣和間,故廬丘墟,鄉貴人屬縣立祠其上,紹興初常加葺焉,逮今餘四十年,隳圯已甚,過者咨嘆。今怪力之祠,綿綿不絕,而公以蓋世之英,絕俗之操,山川炳靈,殆不世有,其廟貌弗嚴,邦人無所致敬,無乃議論之不公,人心之畏疑使至是耶。郡侯錢公,期月政成,人用輯和,繕學之既,慨然撤而新之,視舊加壯,為之管鑰掌於學官,以時祠焉。余初聞之,竊所敬嘆,既又屬記於余,余固悼此學之不講,士心不明,隨聲是非,無所折衷。公為使時,舍人曾公復書切磋,有曰:足下於今,最能取於人以為善。而比聞有相曉者,足下皆不足之,必其理未有以奪足下之見也。竊不自揆,得從郡侯,敬以所聞,薦於祠下,必公之所樂聞也!

《王荊公詩文箋注》

詩人:李璧 朝代:南宋文獻
撫州鹽步門,即公所居。
余嘗至其處,今有祠堂。
李璧,也作李壁,字季章,號石林,又號雁湖居士,又號石林,諡文懿。眉之丹稜(今四川省眉山市丹稜
縣)人,南宋歷史學家李燾之子,生於公元1157年,1207至1209年,他謫居臨川,因作《王荊公詩文箋注》,該書捃摭搜采,具有根據。疑則缺之,非穿鑿附會者比。李璧在註解王安石《過山即事》詩句“鹽步庭幃眼欲穿”,時說:“撫州鹽步門,即公所居。余嘗至其處,今有祠堂。”李璧也是親自到鹽步嶺進行考察,確定是王安石的故居的。

《王文公祠堂記》

詩人:虞集 朝代:元代文獻
順二年冬, 中順大夫撫州路總管達普花赤塔不台至那……明年, 故翰林學士吳公澄就養郡中, 過故宋承相荊
國王文公之舊祠, 見其頹爾而嘆焉。候聞之曰:“ 是吾責也。”乃出俸錢, 命郡吏……經營焉。……以某年某
月某日告成。……按郡志, 宋崇寧四年(實為五年), 郡守田登為堂於守居之側, 肖公像而祠之。淳熙十五年,
郡守錢某更築祠,而象山陸公九淵為之記。公故宅在城東偏鹽步嶺, 有祠在焉, 作而新之, 則侯用吳公之言
也。……使人拜公之祠, 施公之象。誦公之文,考公之行, 以求公之志而有所感發焉, …… 其於人心風俗豈小補
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