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區域,養殖,鳥的選擇,籠的特點,飼料和餵法,管理和調教,
形態特徵
體型略大(16厘米)的棕色鵐。具醒目的黑白色頭部圖紋和栗色的胸帶,以及白色的眉紋、上髭紋並頦及喉。繁殖期雄鳥臉部有別致的褐色及黑白色圖紋,胸栗,腰棕。雌鳥色較淡,眉線及下頰紋皮黃,胸濃皮黃色。雄雌兩性均似鮮見於中國東北的栗斑腹鵐。但草鳥(三道眉草鵐)的喉與胸對比強烈,耳羽褐色而非灰色,白色翼紋不醒目,上背縱紋較少,腹部無栗色斑塊。幼鳥色淡且多細縱紋,甚似戈氏岩鵐及灰眉岩鵐的幼鳥但中央尾羽的棕色羽緣較寬,外側尾羽羽緣白色。亞種weigoldi較指名亞種鮮艷且栗色較重;tanbagataica的色彩最淡,腰棕色較少,胸帶較窄;castaneiceps體型最小而色彩最深,上體較少縱紋。
虹膜-深褐;嘴-雙色,上嘴色深,下嘴藍灰而嘴端色深;腳-粉褐。
鳴聲為短而急的短句似戈氏岩鵐,常由突出的棲處作叫,但開始音tsitt不如戈氏岩鵐的音高。叫聲為偏高的zit-zit-zit聲,為快速而成串的3~4個音節。
分布區域
夏季多見於丘陵及高山上;冬季抵達山腳或山谷及平原等地。常棲息在草叢中,矮灌木間、岩石上,或空曠而無掩蔽的地面、玉米稈上、電線或電桿上等。冬季常見成群活動,由數十隻結集在一起;繁殖時則分散成對活動。雄鳥有美妙動聽的歌聲,特別是在繁殖時期。
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地區,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蒙古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中國東部北起東北三省南至廣東北部和福建南部均有該物種分布,其分布西限可達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直至雲貴一線,另外在新疆西部天山山脈一線有本物種cioides亞種分布,緯度較低的台灣、香港等地有本物種迷鳥記錄。
繁殖於4一7月間,每年繁殖二次。營巢于山地的灌叢中,小松樹或茶樹上,也見於溪邊、田邊小而密的荊棘叢中,離地多不及1米高。巢為較精巧的杯形構造,用草及細嫩的攀藤、撕碎的高粱葉等作材料,乾草是最主要的成分,內墊以特別細嫩的草莖或根等。卵殼色澤變化甚大,淺藍色或呈橄欖藍色,或呈淺橄欖褐色,斑紋為棒狀、粗線狀、絲狀等,底斑紫褐色、灰白或稍顯紅色有斑,表層斑橄欖褐和黑褐色。
養殖
鳥的選擇
在中國草鳥(三道眉草鵐)分布廣,多為留鳥,易於飼養,適於初學養鳥者。雌雄異色,雌鳥上體黑褐色或黑色羽幹線較多,臉部染土黃色;胸部栗色帶不明顯,腹部羽色也較淡。
籠的特點
草鳥屬食谷籠鳥,可用黃雀籠,亦可自制類似大小的竹籠,最好是封閉底、並有底圈,以防穀粒或穀殼飛出籠外,小型食、水罐各一枚、棲槓一根。
飼料和餵法
草鳥可只給粒料,不給軟料。如把穀子(或草籽)和稻子各半混合後餵給,經常在籠中掛餵些蔬菜或野菜,任其自選。冬季增加10%的油菜籽。換羽期補充10%的雞蛋小米(或雞蛋大米)。
管理和調教
剛捕獲的野生草鳥十分怕人,見人驚飛碰撞。應捆綁放入有籠套罩起的籠中飼養,儘量保持環境安靜,否則會碰得頭破羽損。待鳥吃飼並稍安定幾日後,再逐漸打開籠套,並置常有人走動的地上,使鳥逐漸適應。每周添換兩次食、水,吹去食罐中剩餘的穀殼,每周徹底清理一次鳥籠。待開始自己小聲鳴叫後再全部去掉籠套,早晨或中午(冬季)掛明亮的高處,激發其鳴囀;平時仍置地面。南北方飼養草鳥均可隨當地自然氣候,無須特別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