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馬湖村

草馬湖村

武義縣壺山街道草馬湖村處在北緯28°52’東經119°47’海拔85米,緊鄰縣城(現已納入城區),依山傍水,村內有武義縣植物園,以及投資幾千萬的熟溪河堤壩及湖畔景觀公園,武義綠道(騎行)起點就是草馬湖村,風景優美;上松線(省道)、永武二線(省道)、十白線(二級公路)三條高等級公路穿村而過,交通十分方便;礦產豐富,原先的武義壺山砩礦就位於我村;人傑地靈,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葉一葦就是草馬湖村人,村內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樂壽堂。下轄4個村民小組,260戶,660人;擁有耕地505畝,山林2449畝,其中蔬菜基地近200畝,2000年實現小康村,2009年人均純收入6812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草馬湖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浙江武義
  • 電話區號:0579
  • 郵政區碼:321200
  • 地理位置:北緯28°52’東經119°47’
  • 面積:3000畝
  • 人口:500人
  • 方言:武義話
  • 著名景點:樂壽堂 武義植物園 綠道 熟溪河
新農村建設,草馬湖景色,地名由來,草馬湖葉氏,古建築篇,草馬湖三廟,窯址篇,人文篇,交通圖,地圖信息,

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投入百萬整改加固了岩塘水庫,投入90多萬新建辦公大樓,建築面積900平方以及辦公樓前的活動場所600平方,改善村辦公和活動條件,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大方便社區居民就醫;投入80多萬,新建廠房1200平米對外出租,村務活動經費得到了保障;投入百餘萬全面進行衛生整治,村莊綠化,道路硬化,路燈亮化,污水設施管網化,建立了保潔隊伍,專人分管,實現垃圾集中處理,保持村莊整潔。成立了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內設圖書閱覽室,影視播放室,桌球室,棋牌室,老年食堂,文化講堂以及健身舞場所等,老年舞龍隊,婦女舞龍隊,鑼鼓樂隊等,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草馬湖景色

據村里老人回憶,草馬湖村葉氏族譜總譜裡面記載了草馬湖村8景,並各附有一首詩,可惜該本族譜已經遺失。草馬湖村位於武義縣城城郊,北依白殿山,南靠熟溪河,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婚紗拍攝勝地武義縣植物園,騎行、休閒的綠道,投資幾千萬的熟溪河景觀堤壩等,草馬湖村村頭是長安壩,村尾是燕山壩。還有文物古蹟樂壽堂擁有108間房子,面積8000多平方。

地名由來

有關草馬湖村由來的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過去草馬湖這個地方有兩條溪流經過,中間有一塊很大的渚地,渚上有草有湖,是牛羊馬放養的好地方,草馬湖也就因此而來。第二種說法是古時草馬湖以葉、馬姓氏為主,又以葉氏居多,按照姓氏排序得草馬湖,後又以湖名村。
最後一種說法,據葉冬心寫下了《草馬湖地名的由來》,早年草馬湖村卻有一個湖,占地10餘畝,四周野草叢生,原名騲湖,因“騲”字冷僻罕見,又因舊時橫寫是從右向左排列的,所以也先草後馬,故讀“草馬湖”,遂以湖名村。

草馬湖葉氏

江南葉姓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的沈諸梁。沈諸梁的子孫以他的封葉邑為姓,就是葉氏。沈諸梁的第十八代子孫葉望,於漢代建安二年(197)渡江僑居到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第二十四代子孫葉儉,任晉朝折衡將軍,遷散騎常侍括州太守(括州即處州,今麗水當時郡治在松陽古市),就定居在古市。到了南宋,葉氏遠祖之一的葉介又從處州松陽古市遷到武義。
武義葉氏的始祖葉介。葉介,字方叔,生長於處州古市。南宋淳熙八年(1181),葉介考中進士。開始由朝廷放到湖南常德府武陵縣任知縣,後升任福建邵武軍通判,後以奉直大夫的官位主管浙江台州崇道觀(管理宗教文化)。最後辭官,定居武義,他的住處是在城內花園殿巷花園殿斜對面的一座房子,後來叫葉宅廳。這房子傳到第九代子孫葉奇傑,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的時候,遇到火災被燒毀;永樂二年(1404),葉奇傑又重建。
葉氏分支到草馬湖。葉奇傑生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葉玉,次子叫葉旭,小兒子叫葉森。花園殿巷的房屋就傳給葉玉、葉旭居住,葉森則遷到草馬湖村(公元1420年左右,明代)定居。原先葉奇傑在草馬湖置有土地,葉森就在這裡創家立業。到了第十四代子孫葉松,在明嘉靖年間又在草馬湖村建造了樓屋,以後又添建了一些房屋。到了清初,不僅人口繁衍很多,家庭經濟也得到空前發展,成為草馬湖龐然的富戶,於是大興土木,構築了悟本堂、樂壽堂和存原堂等……
葉法善及葉夢得都是草馬湖葉氏的直系遠祖。從民國丙子年(1936)重修的《草馬湖葉氏宗譜》中所載《南陽葉氏世譜圖卷·總圖世系》及《世系支圖》中可以看出。《草馬湖葉氏宗譜》記載:“自受姓至此圖之始凡四十三世,第十一圖,慧明公長子,法善,唐元宋朝道行甚著,寵遇備至封越國公,見素真人始末,詳見宗史列傳及天師傳書,卒於開元八年,傳雲在景隆觀託疾潛服神丹化劍為屍,敕葬栝蒼山未一年,棺槨忽惟劍履存,以第道感公次子元瓘過房奉祀。”

古建築篇

第十八代子孫葉可堅,在村南建造了務本堂,內有花廳、小廳等建築,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第二十代子孫葉應環,在南連務本堂又建造了房屋,乾隆年間,又新建堂樓七間,左右廂房樓屋各二間,在堂樓後建樓屋八間;第二十一代子孫葉文謨,於嘉慶丁丑年(公元1817年)在堂樓屋前增建了樂壽堂,合抱樑柱大廳三大間,朝廳一大間,廳之南北各建樓屋九間,樓屋後又建平屋各十七間;第二十二代子孫葉廷筠(又名廷蕙),於鹹豐年間在務本堂後建築存原堂,內有小花園,側廳三間,建築面積超過務本堂及樂壽堂,其棟樑雕鏤,極為精美。這樣就形成全村廣夏毗連,屋與屋之間有游堘披屋銜樓,互相往來,晴不曝日,雨不濕鞋。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鹹豐十一年(1861),草馬湖深受數年戰火洗劫,村民逃離各處,房屋焚毀,原來的存原堂全部化為灰燼,務本堂也僅留平屋十多間,只有樂壽堂部分門壁損壞,這個建築至今仍保存完整。在無數次的硝煙瀰漫和災劫後,草馬湖村的古建築被毀殆盡,至今還倖存著僅有的三幢古建築。
樂壽堂: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樂壽堂坐西朝東,三進二井,占地面積2455平方米,由門廳、大廳、堂樓和兩側廂房組成,硬山兩坡頂,五花山牆,東、西、後側有附屋。正台門施磨磚,起門樓作五跌落式馬頭牆,脊飾花磚與鴟吻,門楣石匾行楷陽刻“知仁樂壽”四字;兩側小台門施磨磚與正台門同,門上施磚砌門罩,正脊隱出,飾鴟吻與寶瓶,檐下仿木墨繪一斗六升象鼻拱。柱礎有鼓形、八邊形和蓮瓣形幾種,正廳明間蓮瓣形柱礎下加墊古鏡。院落地面用石板鋪砌,排水溝蓖石雕刻造型別致。院內房屋100多間,有室內走廊相互連通。樂壽堂建築體量恢宏,用材精大,造作講究,雕刻極為精美,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1998年,樂壽堂被列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如今,樂壽堂被村里修繕和整治成了村老年活動中心。
葉氏宗祠:建於民國,坐西朝東,占地面積447平方米。二進二院。正廳三開間,進深七檁,明間抬梁式,前後單步用四柱,前檐雕花牛腿托挑檐檁。南、北廊廡各三間。後廳五開間,進深七檁四柱,前檐雕花牛腿托挑檐檁,明、次間設天花板。南、北廂房各二間。鼓形柱礎,正廳、後廳除後檐柱外,其餘下墊古鏡。天井地面卵石鋪設。建築民國特點明顯,鄉土建築風格濃郁,正廳建築構架碩大,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葉祖啟民居:建於民國,坐西朝東,占地面積220平方米。三合院式,二層結構,硬山頂。正屋面闊五間帶二弄,進深七檁五柱,後檐設太師壁,前檐月梁下設廊。南、北廂房各一間。鼓形柱礎,天井地面石板鋪設。院牆內外均有壁畫。建築布局規整,選材講究,壁畫豐富,尤其是大門上方的雙獅戲球磚雕十分精美,在縣域內罕見,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草馬湖三廟

據村中老輩人說,至清嘉慶年間,在村東側的白殿山上也依次建了白殿、胡公殿和地母殿。地母殿位於白殿山半山腰上,祭祀的就是女媧神,是縣域內唯一一座祭祀女媧的廟宇,白殿之上是胡公殿。先是清鹹豐辛酉年(1861),太平軍攻占武義,太平軍戰火的洗劫,燒毀了建於明代與清鹹豐年間的務本堂和存原堂,也將山上三座廟宇也一把火燒了。1942年日本人占領武義期間,將地母殿等拆除,建立炮台,將炮口對準5里之外駐有國民黨軍79師一個團的下蘇埠村。1945年日軍投降後,村里人又修復了三座廟宇。到了“文化大革命”,白殿山上三座殿被當做“四舊”徹底拆毀,殿宇的石柱、石碑等全用來作村南小溪的防洪堤、溪埠頭,現在已被建的廠房壓覆無法取出。2008年,草馬湖等村村民廣捐善資,在白殿山地母殿原址復建了地母殿。然而在復建不久,由於十白線公路(又稱十古線,即金華十八里至武義古竹)擴建,炸山放炮,震壞了地母殿,有關部門同意賠償,於2012年將地母殿遷建向西200米處的白殿壠口。

窯址篇

草馬湖出土有新石器時期的雙孔石斧。村內發現了4個元代青瓷古窯址,一個位於現在岩塘水庫下面,另外三個位於附近的山坳。這些古窯址同明王寺村的窯址形成了明王寺古窯群,並同草馬湖附近同一時期的南缸窯、北缸窯、南湖等村的窯址群,形成了武義古代的繁華的青瓷“工業區”。相傳,很古的時候,明王寺所燒的碗質量很好,前來訂購的客商,帶著銀兩,在此等貨,短者十天半個月,長者有時要等好幾個月呢。這裡有十八條燒碗的“瓦灶”天天不停地燒,但燒窯的老司頭定有一條規矩:他告訴他的徒弟“飯要一口一口吃,瓦灶要一窯一窯燒”。有一天,燒窯的老司頭(武義一帶稱做手藝的師傅為老司)外出辦事,待在家裡的徒弟,為省事和多燒碗,就同時點燃了十八條龍窯。一到晚上,十八條龍窯同時吐火,竟染紅了半邊天。火光直衝南天門。天上的玉皇大帝也被驚動了。玉皇大帝想:我貴為天庭之尊,也只不過擁有東、南、西、北四條龍,而凡間竟然有人擁有十八條龍,居然還在夜間點火向我示威。於是,玉皇大帝就派天兵天將和東、西、南、北四龍下凡來剿滅這十八條火龍。一時雷電暴雨,狂風大作,把十八條龍窯全壓塌。結果,由於窯塌,而破了產,一夜之間所有在此燒窯的人全都跑光了。

人文篇

葉法善(616—720)字道元,括州括蒼(今浙江麗水松陽)人,草馬湖葉氏直系始祖。唐代道士、官吏。有攝養、占卜之術,歷高宗、則天、中宗三朝五十年,時被召入宮,盡禮問道。睿宗時官鴻臚卿,封越國公。他無病而終,享年105歲。
葉介,字方叔,生長於處州古市,草馬湖葉氏直系始祖。南宋淳熙八年(1181),葉介考中進士。開始由朝廷放到湖南常德府武陵縣任知縣,後來葉介升任福建邵武軍通判,後來以奉直大夫的官位主管浙江台州崇道觀,最後辭官,定居武義,度晚年生活,並著書立說,撰有《中庸講義》、《芷江詩稿》及《雜文十卷》。嘉定十二年(1219)病逝,享年67歲。武義縣人民為了紀念他,把他列入“鄉賢祠”,他的墳墓安葬在離城南十二里的花粉山上(大公山與古竹之間)。
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宋高宗時官至尚書左丞、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紹聖四年(1097),21歲的葉夢得即登進士第,即調丹徒(今江蘇丹徒)尉。崇寧元年(1102),除婺州(今浙江金華)教授。後在京為檢點試卷官、儀禮局編修官、祠部郎官、起居郎、中書舍人兼實錄院修撰兼直學士院、翰林學士等。1129年3月至1131年夏,葉夢得罷職歸卞山,其中,1129年冬至次年春,避亂縉雲。葉夢得一生著述繁富,如《春秋傳》、《春秋考》、《避暑錄話》、《石林燕語》等見於歷代文獻著錄的多達50多種。葉夢得其孫葉籍於紹興二十八年(1158)所撰《宏坦葉氏宗譜題辭》。
葉冬心(1915-2004),民國武義師範講習所畢業,當過國小教師、民國黃巖縣法院書記,解放後回草馬湖村務農,是一位民間書法家。在草馬湖上下一些村落,他的書法很有名,逢節過年,村里人都叫他寫春聯、喜聯,在草馬湖村樂壽堂還保留了他多幅書法作品。
葉一葦(1918-2013),男,字航之,號縱如,別署熟溪子、龍馬山人,出生在草馬湖村,西泠印社原理事,著名書法篆刻家,篆刻理論家,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原顧問,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原館員,浙江省電力書法家協會原顧問,浙江省之江詩社原顧問,杭州市政協詩社原副社長,武義縣書法家協會原名譽主席。200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老文藝家”金質獎章。在草馬湖村樂壽堂還保留了他多幅書法作品。
葉冬心書法葉冬心書法

交通圖

上松線(省道)、永武二線(省道)、十白線(二級公路)三條高等級公路穿村而過,交通十分方便.
草馬湖交通圖草馬湖交通圖

地圖信息

地址:金華市武義縣永武二線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