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靶龍
- 別名:五寶草把龍
草靶龍歷史悠久,據《榮縣誌》記載最早產生於唐代,當時唐太宗李世明治國有方,老百姓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每逢佳節,百姓無不歡欣鼓舞。草靶龍是用稻草為原料,通過能工巧匠手工編制而成,龍頭、龍身、龍脊和龍尾比例大小尺寸相宜,粗獷而不粗糙。
草靶龍起源於唐宋時期,後流傳於自貢市等漢族聚居地區,是慶賀豐收和重大節日的吉祥物。清代初期,自貢先民根據草靶龍的特徵進行創新,舞動時配上打擊樂器鑼鼓,表達豐收的喜悅和對吉祥、安康、幸福生活的嚮往。歷經數代人的傳承創新,一條草靶龍重約50公斤,長13米,粗18公分,由7個人參與舞動,演出時一般都是兩條龍同時出場。其龍鬚、龍身、龍眼、龍脊等均由稻草製成,既保持稻草古樸、粗獷的本色,又顯得活靈活現,具有極高的工藝表現價值。2009年,草靶龍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