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灘壩清真寺

草灘壩清真寺

草灘壩清真寺位於循化縣城西北角,距西寧153公里。草灘壩清真大寺是循化地區歷史上的“海伊”寺之一。先後被各級政府評為“平安寺院”、“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草灘壩清真寺
  • 地理位置:循化縣城西北角
  • 占地面積:4420平方米
  • 著名景點:禮拜殿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建築特點,風格特點,主要建築,寺院價值,

歷史沿革

初建

草灘壩清真寺的歷史年代為清。600年前草灘壩人遷址於此,建家修寺、墾荒屯田,距今284年前清朝廷在草灘壩圍地築城,1776年清真寺從城北遷址城西北。

修繕重建

草灘壩清真寺在幾百年的淒風苦雨中草灘壩清真寺歷遭劫難,反覆修建七次。
2010年經過村民協定,政府批准,草灘壩清真寺進行全面重建工程,各界民眾齊心協力,共謀大計,經過三年時間艱苦建設,如今一座雄偉壯觀、建築精美的清真寺屹立於黃河岸邊。

規模建制

草灘壩清真寺南臨縣城西門繁華地段,北瞻黃河,氣勢磅礴、風格獨特,寺區四周楊柳蔭蔽,田園錯落,渠道縱橫,古榆參天。大殿分為三層,總建築面積為4200平方米,寺內有綜合教學大樓,建築面積為3600平方米,工程總耗資約為2050萬元。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草灘壩清真寺禮拜殿為中國宮殿式建築,雕樑畫棟、飛檐四出、角亭對立、氣勢莊嚴,建築風格獨具匠心,外飾傳統彩色琉璃瓦和精美磚雕,大殿內部寬敞明亮,花而不炫,精美的撒拉木雕,雕刻細膩,花色迥異,木雕均以原木色裝飾,四壁亮白,大殿正上方水晶燈飾增加了幾分高貴和純潔。禮拜殿南北廂房等均保存了清代建築風格,布局嚴謹,整群建築氣勢磅礴,秀麗莊重,風格獨特,尤其是禮拜殿面闊五間進深十間,殿廊為二進殿結構,卷棚式,飛檐前廊,硬山式殿堂建築,瓦脊花磚,寶瓶凌空,廊結斗拱,搭結成攢,磚木雕飾,技藝精湛,中阿建築藝術相互交融,實為一座瑰麗的民族古建築奇葩;屹立於寺東的磚、混、木結構的喚禮樓,集中阿建築風格於一體,設計精巧,氣勢異常壯觀,新建大殿傳統建築與撒拉族文化有機的融合,成為循化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主要建築

草灘壩清真寺主要由禮拜殿、喚禮樓、南北廂房、沐浴室、伙房等組成,清真寺綜合教學大樓共六層,設定了辦公室、教室、宿舍、餐廳、沐浴室,教學樓。除此之外,殿前右側還有一塊醒目的民國年間刻立的供頂石碑——水利章程碑。碑上豎寫的碑文共511字,記述著循化因雨水短缺,水利糾紛頻繁而制定的章程歷史。緊挨石碑的是一棵木質堅硬,乾粗枝大,樹冠攀緣殿頂的參天古樹。

寺院價值

該寺在傳播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1949年9月王震將軍率領的西路二軍解放循化後,駐紮寺內,準備搶渡黃河繼續向西挺進,草灘壩村民不但熱情迎接解放軍,而且慷慨捐資援助,借用寺內備用木材、門板、砍伐樹木,結紮木伐,把船磨當渡船,幫助解放大軍搶渡黃河,運送軍用物資。當時,王震將軍就在清真寺西側村民院內辦公住宿,召集會議,謀軍政大計,指揮兵團,搶渡黃河,並建立了地方政權,使循化成為解放青海,建立縣級政府的第一個縣份。因此,草灘壩清真大寺也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具有巍巍革命形象,政治意義非凡的古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