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譚

草根譚

《草根譚》文辭清新自然,思想耐人尋味,是文壇新銳宿正伯繼《我讀<冰鑒>》、《道不盡的<論語>》之後的又一力作。屋之將傾,根基先壞;人倫將失,道德先頹。道德衰敗,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草根譚
  • 作者:宿正伯
  • ISBN:9787503422461
  • 類別:文學>雜文
  • 頁數:166
  • 定價:¥16.00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01月
  • 開本:32
  • 正文語種:中文
  • 版本:第一版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品序言,書摘精選,作者簡介,

編輯推薦

屋之將傾,根基先壞;人倫將失,道德先頹。 道德衰敗,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內容簡介

[草根]是近些年來一個持續升溫的熱門辭彙,草根階層、草根文化草根力量……這些辭彙無不滲透了一種廣泛而深厚的民眾精神。呈現於您面前的這本《草根譚》,則是地道的[草根思想]。
它與《草根譚》異曲同工,集成了中國傳統儒、釋、道的文化精髓;又與《沉思錄殊途同歸,表達了對天地、社會、人性的[草根式]關切。

圖書目錄

卷一品性·修身
堂堂正正做人乃快樂之本。
卷二處世·出世
佛之真意,乃在快樂;佛之高處,乃在悟得佛非出世之法。
卷三感悟·隨想
美麗而遺憾即此世界,作繭自縛即此人生。
卷四道德·教化
人悉有人性、神性和獸性,故有墮落升華
卷五天道·中庸
若說宇宙間有大義,無非兩個詞:正義與均衡。
卷六宇宙·時空
在無限與無限之間的有限,便是我們所感知的真實。
後記

作品序言

屋之將傾,根基先壞;人倫將失,道德先頹。道德衰敗,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人常言:世風日下。日下之世風,在現代社會都有哪些表現呢?輕則迷茫,稍重則頹廢,重則墮落,益重則人性泯滅。病症雖深淺不一,病因則無外乎三:為惡無所顧忌,為善缺乏依據,修身沒有動力。再究其更深層次的原因,亦可得三:一則現代文明無敬重之心,二則現代人生失生命導向,三則現代教育離人性根本。由此可見,現代社會所賴以構築的人文根基必存在一些哲學上的漏洞。是故,余返而求諸古聖先賢之書籍。
五柳先生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此亦吾之謂也。讀書十餘載,會意之處不少,精闢之見渾無,每自喟曰:“淺嘗輒止不學無術!”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學問雖不夠,襟懷並未因之稍減。見有痼疾,則思除之,思有所得,則欲遍告天下悉知!縱杯水車薪,裨益社會甚微,然亦拳拳之心也。若能為道德大廈之重構添一石一礫,其樂也融融哉!

書摘精選

堂堂正正做人乃快樂之本。
1、我有四不原則:不卑不亢、不褒貶人物、不妄言是非。
2、平等待人,方可不卑不亢。極簡單的道理,做起來很難。我看見許多很有學問,或很有能力,或地位已經很高的人,猶不能免,心甚惋惜之,此器量不足、根基不厚也。
凡世間任何一個人,都是歷經十月懷胎、痛苦分娩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經過若干年成長來至我們面前,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豐富而艱難的歷程,因此,我們應該對每個來至我們面前的人心存尊重。無論大人物,無論小人物,無論學者高官,無論農民商人,無論妓女乞丐,每個人都是赤條條來到世上,都得到過關愛和溫暖,都背負過父母親人的期望,都享有過童年,都憧憬過幸福生活,生活最後讓有些人得享尊榮,讓有些人墮落社會底層,但為了我們最初的平等,為了我們來之不易的過程,我們應當對每個人保持人格上的尊重,懂得平等待人。
對大多數人而言,做到不卑很難。因為生活的磨鍊終究會挫傷人少年時的銳氣,而且為了生活,為了出人頭地,往往不得不對某一群體的人畢恭畢敬。擺脫這種心理的辦法,一是無所欲求,做到“人到無求品自高”;一是刻意留一身傲骨,有所不為,有所必為,有最後的底線,靠自身境界的提高,達到處世平和而灑脫的境界。
相對於不卑而言,做到不亢似乎更難。“打叫花子罵窮人”是一般暴發戶的普遍表現。往往越是對達官貴人卑躬屈膝者,越是對不及己者趾高氣揚。“亢”的來源有二:一是優越感,一是自卑感。我見過許多來自沿海大城市的同學,就因為放不下自己的優越感,所以對來自邊遠省份或農村的同學打心底里藐視;又見過許多名冠當代的學者恃才傲物、性格怪僻。我見過許多公務員,就因為感覺自己大材小用,整天不得不看上司臉色行事而產生自卑,轉而把這種自卑發泄在基層人民、基層官員身上,只要逮著機會,必定把清潔工、服務員或老實巴交的農民訓斥一番;又見過許多看門房的、公共汽車售票員、公車司機在他們能夠頤指氣使的田地里咆哮張狂。每當看到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我就不禁感慨:“多大材,多大用。小人不可使得志啊!”這樣的品性,已經使你的器量、能力大打折扣,再聰明、再能幹,又有什麼用呢?終非棟樑之材啊!
以這樣的標準衡量周圍人,我發現,堪做棟樑者鳳毛麟角。很多人很有才華,很有學問,很有能力,很有氣魄,可惜只是做不到“不卑不亢”,便使他墮為二流人物!所以,我把是否不卑不亢列為人品高下的第一準則。
3、不褒貶人物,可以養德,可以避禍,可以獲世人尊重。人人行之,亦可斬流言飛語之源。
4、不妄言是非,因為是非皆難定。一則事物錯綜複雜,是非對錯從來都不是黑白分明的,當世人都對某人某事某理論某制度詆毀有加時,自己豈可人云亦云?二則我們自身的境界究竟能有多高,可否拿自我的心境當作世界的標尺?別人的境界又能有多高,權威泰斗的判斷就一定能作為天平的砝碼嗎?尤其是對歷史偉人的評價,不處當時境況的我、不是偉人自身的我、不了解歷史人物內心世界的我,能對他們的歷史行為橫加指責嗎?乃至對千夫所指卻依舊合理存在的事物,不研究其合理因素、不親身體驗其存在根由、不切實考察其實際結果,可以對其妄論是非嗎?
所以,我們對人對物,都不應抱先入之見。慎重、超脫、虛懷若谷,然後可以去了解世界。
5、聖人是敢於講真話的人,所以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敬鬼神而遠之”;孟子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莊子夢醒,不知自己蝶耶,人耶。
相比之下,我們今天的學者、政客就虛偽多了。
6、夫子直言,以其無所失焉。
每次重讀《論語》,都有新的感受。
未讀之前,在聖人的光輝籠罩下,在對哲人的崇敬下,以及在對中庸之道歷史性的誤解下,想當然以為夫子乃謹言慎行、出口皆留有許多迴旋餘地的人。然而縱觀夫子之言,真性情中人也!直言不諱、愛憎分明,指點之間、風流百態,真灑脫純真、自由散漫、不拘一格之人也!
夫子因何敢於放肆直言,蓋於個人利益無得失之慮也。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們不敢講真話,就是因為我們於個人利益有得失之慮啊!
7、凡事秉公心而為者,無私無愧,無懼無憂,無怨無悔。
8、父親對我說:“人生在世,千萬別占小便宜。占小便宜者,吃大虧;占大便宜者,吃小虧。不斤斤計較者,都是厚福之人。”
我笑著回答:“大算計小算計,都是算計。我不算計。”
9、人常說:“此人有厚福。”
厚福,並不是天賜之福,而是“因厚道而得福”。
世人往往把一個“我”字看得太清,把一個“錢”字看得太真。水至清無魚,人至察無徒,大概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10、歸宿不需去找,它始終就在我們心裡。沒有對人類喪失信心,就始終不會喪失精神家園,何來喪家狗之說?
51、漫步叢林,夜色如水,你可曾感到一種神秘的氣息?一種聖潔、輕靈、讓人超然物外的感覺,那真的是一種無限的神往。你不禁要感嘆自然的偉大,油然而生一種崇敬之情。那月光、那霧靄、那輕紗、那汩汩流過的
小河,如夢般迷人,如水般清澈。呵!我多想回到母親的懷抱。這分明是我的源頭,也必將是我的歸宿
當你面對瀑布,當你臨風大海,觀銀河倒懸,聽驚濤陣陣,你可曾感到一種無形的震撼?一種對宇宙的景仰,對存在的膜拜,對萬物不虛的感激。你不禁要問:我是誰?我何以如此幸運,得以聽之為聲,觀之為色?
你不禁要手舞足蹈,涕淚飄零,仰天高呼:蒼天,我何其幸也!
這樣一種油然的情緒,今我有之,古人有之,遠古之人也必當有之,而未來之人又何嘗不會有呢?畢竟,春秋日易而風花雪月不易,人事或非而壯麗江山不非,面對堪敬之景誰能不敬?
所以,宗教情懷萬古皆然。你可以是一個徹底的唯物論者,你可以是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可你不能不為宏偉、壯闊、幽靜、纖小的一切所感動。你可以拼搏,你可以創造,你可以兢兢業業地在人海中為了理想而奮
斗。可在月圓之夜,清輝如晝時,你又何嘗不會徜徉於一種縹緲、永恆的世外遐思。生命並不是絕對理智的,認識並不是絕對客觀的,浪漫時所感與冷靜時所想有時是完全倒錯的。你盡可以科學地看待這個世界,卻不妨礙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甚或神秘之情。
情緒,通靈之物所感也,不受學識所限,不受所處社會形態所限,見之於目,得之於心,來之如霧,去之如風。人為四靈之首,見天地而思源,觀四季而知法,冥思而有得,恍然而若失,則自然而生宗教情結。何必
愚昧所得,何必壓迫所得,何必恐懼所得,何必剝削所得?固然四者皆為宗教之源,然對自然生而有之的神秘、敬畏之情緒,亦足堪與其同列焉。而且,就起源而言,此種宗教的情感起源當與人類對自然之不解、恐懼同時,而尚在壓迫、剝削之先;就持續之久而言,當更較其他四者為遠。可以預見,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隨著科學對各種神話的一一打破,所有導致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知識根源都將消失。彼時,人類對自然之嚮往,心靈對宇宙之感激,身處高層次社會之幸福與悵然,將成為宗教存在與發
展的唯一理由和源泉。當然,彼時的宗教恐已有質的改變,它將更多地以心靈寄託為主要形式,或者只留下一些清純的情感而已。這恐怕也是宗教與科學之爭最終所能保留唯一的外衣,但卻必將因此源遠而流長。
52、與妻子在小區花園閒坐,有同學來訪。三人談起昔日校園生活,不覺間已是半晌。陽光照在夏末初秋的菊花上,散射出熠熠光彩。
同學指著一朵花說:“老宿,你說這朵花是什麼時候來到這個世界的?”
我一時不知該從何說起。
同學笑道:“花,是由陽光、水分、土壤構成的。為何陽光、水、土壤,竟會成為綠葉紅花?綠葉紅花未成為綠葉紅花時,世上本無此花,這花究竟是怎么由無到有的?從哪一剎起,花來到世界?有沒有一個臨界點
,此刻之前無此花、此刻突然有此花了呢?”
我更不知從何說起。
同學接著道:“我,又是從何時起,意識到‘我’是我的呢?是在媽媽肚子裡就意識到了嗎?沒有這個印象。是在出生的那一剎嗎?雖然睜開眼看到了世界,可有誰在此刻意識到是‘我’來了呢?小手亂動,扯開嗓門兒哭,知道痛,知道餓,可就是沒有意識到我是‘我’。甚至到兩三歲牙牙學語時,也不曾留下什麼記憶,雖然口裡在喊著爸爸、媽媽。”
我還是不知從何說起。
同學繼續說:“我們對兒時的記憶一般都在四五歲以後。那么,從前的事沒有記憶,是因為我們腦子發育不成熟,還是因為根本就不知道那是我的事情?可到後來,我們的確都知道世間有個‘我’。‘我’來到了世
間,一旦意識到‘我’和他人的區別了,就想甩都甩不掉了,怎么都不能離開‘我’來認識這個世界了。那么,同樣有沒有一個臨界點,在那一刻,‘我’的概念生根了?”
我說:“應該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吧?不可能是突然覺醒的。”
同學反詰道:“這逐漸又是怎么回事?逐漸,必有個開始的一霎,何時開始的?逐漸,必有個量變引起質變的一霎,何時質變的?為什麼我們會不知不覺間意識到這個身體所承載的就是‘我’呢?為什麼‘我’和我
的身體是不可分的呢?”
我笑道:“我確實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很有意思,你繼續說。”
同學說:“我看到自家院子裡的小貓跑來跑去,不禁沉思:它有沒有‘我’的意識,有沒有‘我是貓’的意識?它吃,它搶,它護。可是在做這些動作、實施這些行為的時候,它是無意識的,還是有意識的?是純屬
天性,還是知道那食物是‘我’的?如果說,動物從來沒有‘我’的意識,一切只憑天性而為。那么,沒有意識到‘我之為我’的生命,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呢?”
我說:“我曾經看到《讀者》上有一篇題為《像貓一樣活著》的文章,作者羨慕貓兒無憂無慮、無所牽掛的自在生活。裡面有些話,記不太清了,大意是說,對貓兒而言,剛剛發生過的不快,不會記在心裡,明天的
日子怎么過,它從來不想,過去未來在它的生命里不留任何痕跡,所以它不憂傷、不焦慮,隨時隨地倒頭便睡,且睡的姿勢千姿百態,身體的造型似乎只順從一個原則:舒服、自然。”同學說:“往者不留,來者不冀,已去不悔,未至不憂。多少人苦苦追求的境界,在貓兒身上竟是如此天成。我們人類之‘苦’,說起來都是源於一個清醒的‘我’啊!”
我恍然大悟,說:“謝謝指教。原來在這裡等著。”
妻子在旁一直默默聽著,此刻插話道:“對人類而言,要理解沒有‘我’的覺醒卻又鮮活自在充滿朝氣的生命狀態是多么費神啊!”我說:“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中,只有人會感嘆老之將至,只有人會每念及生命短暫就思緒萬千。植物生長死亡皆隨意自然,昆蟲一朝一夕的生命都從未覺短暫。動物被宰殺時撕心裂肺的哀號是出於痛與恐懼,還是出於‘我’將離開世界之悲憤呢?從它們自然死亡時的從容,我猜想多半是由於恐懼。佛門三法印之一,即是‘無我’。學佛之人,首先需從證得和體會‘無我’入門。可是,‘無我’時靠誰來體會‘無我’呢?怎樣才算得上是‘無我’狀態呢?我們總以為‘無我’時,‘我’就不存在了,可貓兒‘無我’時,貓兒不在了嗎?貓兒沒意識到‘我是貓’時,貓兒不是還在蹦蹦跳跳嗎?昆蟲‘無我’,昆蟲不在嗎?所以,我們的精神追求
可自大自然獲得答案。人類的問題就是太進化了。”
妻子說:“很有意思。這倒讓我想起另一樁公案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中,只有人類是慣於自相殘殺的。獅子、老虎、狼、鱷魚足夠兇猛殘忍,但卻並不謀算同類。為什麼呢?我一直想不通。現在看來,恐怕也是因
為人類的每一個個體都認識到這個身體是‘我’了。有‘我’就有‘他’,有了‘我’和‘他’的意識,就有了私心的根源,就有了戒備和懷疑。於是,只有我們人類會在周圍都是同類時依然保持高度警覺,活得無比辛苦。老虎雖兇猛,但它的世界卻是簡單的。”
同學笑道:“並不是什麼問題都要尋求一個圓滿的答案。你們倆可要
小心了!不要雙雙遁入空門。下次見你們時,說不定在哪個名山古剎了。
“哈哈……”我笑道,“我真正抱守的,乃是中庸之道,怎么會遁入
空門呢?”
……

作者簡介

宿正伯,七O後,晉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畢業,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職研究生,現工作於全國政協辦公廳。曾出版著作《我讀<冰鑒>》、《道不盡的<論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