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理論:grounded theory ,巴尼·格拉索(Barney Glaser)和安索·史特勞斯(Anselm Strauss)創造的理論,用來稱呼運用歸納推理進行理論架構的一種實地研究方法。他們將兩種主要的研究傳統——實證主義和互動主義結合起來,於是有了草根理論。
基本介紹
理論介紹,兩個案例:,案例一:教學變革研究,案例二:羅馬尼亞購物,
理論介紹
草根理論是要通過對來自觀察資料的模式、主題和一般分類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理論。關於這一方法最初的主要陳述見格拉索與史特勞斯的《草根理論的發現》(1967)。草根理論也可以被描述為在定性研究中,試圖綜合自然主義方法和實證主義,以達成“程式的系統化模式”的努力。
草根理論強調研究程式。系統的編碼對於資料分析的效度和信度尤為重要。因為其關於資料的觀點,帶有實證主義色彩。草根理論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結合。
兩個案例:
案例一:教學變革研究
康拉德希望發現課程設定的變革源泉,並理解變革的過程。藉助理論抽樣——根據理論關聯性選擇群體或者學院——的草根理論觀點,他選擇了四個學院供研究。在其中兩個學院,變革的主要動力是來自正式的課程委員會,在另兩個學院,變革的動力主要來自特別群體。
康拉德逐步解釋利用草根理論的 方法來建構其關於教學變革的理論優勢。為了創建資料的分類他描述了系統的資料編碼過程,並評估了這些分類相互匹配的程度。在資料和理論之間的來回碰撞,使得康拉德能夠重新評估其關於教學變革的初始結論的有效性。
比如剛開始,教學變革主要是管理者的推動興起的,但是通過對資料的檢驗和進一步尋求,康拉德發現利益群體的壓力才是變革的源泉,這些利益群體的出現實際上使得管理者成為變革的代理。
結論:康拉德認為大學課程的變革基於如下過程:內在的和外在的社會結構壓力的存在,導致衝突和利益群體的出現,他們促使管理者介入,並建議改革當前的教學計畫,這些變革其實是由那些最有權力的決策群體推動的。
案例二:羅馬尼亞購物
約比司及其同事(1997)想研究一般的羅馬尼亞人的轉變,研究點是購物。
購物一般是一種常規性的、相對理性的活動,但研究著認為在一個急劇變革的經濟環境下,購物也可能成為社會問題。他們利用草根理論探討作為一個社會問題的購物,並尋找普通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
他們第一個任務是要了解羅馬尼亞人如何看待、理解購物。研究者——社會問題的參與——訪談40個購物者,詢問他們是否遇到與購物相關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解決方法。
最初的訪談完成後,研究者開始分析資料,並對答案進行分類——購物者最常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缺錢。研究者因此得出第一個假設:購物者的社會經濟地位影響到他們看待問題和尋求解決之道的方式。(1997:133)
在研究過程中,他們還希望訪談其他類型的購物者,比如當他們訪談學生時,發現不類型的購物者還是會選擇不同類型的商品,這反過來影響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隨著訪談繼續,出現新的假設,開始形成標準化的問題。
這個研究表明,草根理論關鍵的歸因式原則:在沒有假設的情況下收集資料。最初的資料決定了要觀察的關鍵變數。不斷持續的資料收集過程會影響研究者的理解,反過來,也使得資料收集的目的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