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霜霉病

草木樨霜霉病,葉片上出現不規則形褪綠病斑,邊緣不清晰。隨病害發展,病斑變成黃褐色。

症狀,病原特徵,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症狀

,並在病斑相對的葉片背面產生白色至灰白色的疏鬆霉層,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又稱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特徵

為草木樨霜霉(Peronospora meliloti Syd.) 孢囊梗自氣孔生出,單生或叢生,無色,大小為 284-568微米×7-10.5微米(平均 423.9微米×7.9微米)。基部不膨大,主幹占全長的1/2 至 5/7,上端叉狀分枝4-7次,小枝直形,長2.3-20.7微米。孢子囊橢圓形、卵形至近球形,乳突,淡黃色,大小為20.7-32.2微米×16.1-25.3微米(平均24.6微米×20.7微米)。未見卵孢子。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系統侵染的病株地下器官中越冬,或以卵孢子在病殘體內越冬。次春隨著苜蓿株返青生長,感病植株表現症狀並產生分生孢子,隨風傳播,侵染新生植株。卵孢子隨殘體混入種子間,可成為遠距離傳病的重要途徑。分生孢子產生要求黑暗和接近100%的相對濕度。形態成熟的分生孢子,依環境,只能存活幾個小時到幾天,如室溫下相對濕度低(RH48%上下)時,大部分孢子在0.5-3小時內死亡,在冰凍狀態下可存活7天。在田間分生孢子借風和雨水滴濺傳播。孢子萌發必須有液態水存在,發芽溫度為4-29℃,最適溫度為18℃。發芽管通常形成吸器直接侵入寄主表皮或通過氣孔侵入。幼嫩組織容易受侵染。在有利條件下,5天可以完成一個侵染循環。溫涼潮濕,雨、霧、結露頻繁的氣候條件有利於此病發生,炎熱乾燥的夏季停止發病,因此,許多地區常出現春季和秋季兩個發病高峰。我國北方,第一茬草受害較重。

分布與危害

此病分布廣泛,但國內僅新疆和黑龍江的草木樨上和四川的印度草木樨(Melilotus indicus)上有發生報導。

防治方法

1.使用抗病品種。
2.草地管理措施 ①頭茬草應儘早刈割利用,減少發病,降低損失;②春季苜蓿返青後及時除掉系統發病的病株;③合理排灌,防治田間過濕;④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⑤做好種子去雜、清潔工作。
3.藥劑防治 科研地和種子田可用以下藥物保護:①波爾多液,②65%代森鋅400-600倍液,③70%代森錳600-800倍液,④65%福美鐵300-500倍液,⑤50%滅菌丹500-600倍液,⑥25%甲霜安可濕性粉600-800倍液,⑦乙磷鋁40%可濕性粉300-400倍液。以上藥劑在發病期間應7-10天噴施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