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細菌性莖疫是一種植物疾病,症狀為感病的植株矮化,枝條較健株稍短,細弱,脆而易折。病株率可高達9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木樨細菌性莖疫病
- 病原中文名:丁香假單胞桿菌
- 病原拉丁學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ingae Van Hal
- 病株率:可高達90%
症狀,病原特徵,寄主範圍,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症狀
感病的植株矮化,枝條較健株稍短,細弱,脆而易折。莖部的病斑前期黃綠色至欖綠色,水漬狀,通常發生於葉片的著生點附近,然後沿莖的一側向下擴展1-3個節間。侵染多發生在莖下部的3-5節間,後期病斑由琥珀色變為黑色,有閃爍的菌膜(變乾的細菌滲出物),病菌不侵染維管組織。病株葉片水漬狀,小葉基部、沿中脈特別是小葉柄等處變成淡黃色。莖上感染部位的葉片變黃、乾枯。由於病害隨春初秋末霜凍而發生,常把病害引起的損失歸咎於霜害。
病原特徵
丁香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ingae Van Hall),異名:苜蓿假單胞桿菌(P.medicaginis(Sackett)E.F.Smith);苜蓿植物單胞菌(Phytomonas medicaginis(Sackett)Bergey et al.)。此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兩端圓形,1.2-2.4微米×0.5-0.8微米,每端有1-4根鞭毛,可以遊動。單生、對生也可形成長鏈。不形成芽孢,可產生莢膜,嚴格好氧。菌落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圓形,邊緣光滑,微隆起,灰白色,閃亮半透明。產生綠的螢光色素,擴散到培養基中。該菌生長的適溫為27-30℃,最高37℃,最低0℃,致死溫度49-52℃。
寄主範圍
該病原苜蓿菌系的寄主範圍不太清楚,但在該組內的分離物間,寄主範圍相互重疊,苜蓿屬、三葉草屬、草木犀、野豌豆等都可能被該菌侵染。
發生規律
病菌存活在土壤內殘體中,病株殘體和帶菌的種子是侵染來源。病菌侵入主要通過霜害造成的表皮裂縫。如有利條件存在,田間病害進一步擴展。春季冷濕的氣候條件,特別是霜凍有利於病害的發展。丁香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ingae Van Hall)是冰核活性菌,它也促進霜害的發生。雖然這種病原細菌的傳播也可發生於刈割期間,但在美國病害通常只發生在第一茬草上。
分布與危害
本病由丁香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ingae Van Hall)引起。我國甘肅河西走廊黃羊鎮地區有發生,病株率可高達90%,但一般為害情況不如苜蓿嚴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抗細菌性莖疫病的品種沒有防病效果,因為細菌性莖疫病的發生要有霜害,所以充分耐霜的品種應被選用防治此病。
2、管理措施 在病害嚴重的情況下,晚霜威脅過後應立即進行第一次刈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