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唐詩九首詩卷

草書唐詩九首詩卷

《草書唐詩九首詩卷》是明代王鐸所書的九首詩。全卷縱34.5厘米橫654厘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草書唐詩九首詩卷
  • 作者:王鐸
  • 創作年代:明代
  • 原作品:唐詩九首詩卷
  • 出版時間:明代
作者介紹,釋文,作品說明,

作者介紹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十樵,亦號嵩樵、痴庵。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其書師承古法,融百家之長為己所用,開創出自己獨特的書風,有“神筆王鐸”之美譽。其書法具有“四美”的特點:一、縱中有斂(形質美);二、草中有楷(情性美);三、錯落有致(節奏美);四、今中有古(韻味美)。王鐸“雨加雪”(草中有楷)的章法和“錯落有致”的體勢,對後人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開闢了道路。
王鐸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賞識推薦,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坎坷多艱。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歲的王鐸曾一度避難於蘇州滸墅關袁樞寓所,二人交情篤厚,往來間以詩文書畫相唱和。袁樞之父兵部尚書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銘就是王鐸親筆撰文書寫的。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帝殉國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清朝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諡文安。

釋文

草書唐詩九首詩卷
(1)岑參《寄杜拾遺詩》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薇。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2)王維《送劉司直往安西詩》
絕域陽關道,胡煙(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當今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3)王維《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秋日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4)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十九》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候火雲峰峻,懸軍幕井乾(乾)。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5)杜甫《禹廟》
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
雲氣生虛璧,江聲走白沙。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6)杜甫《春宿左省》
草書唐詩九首詩卷
草書唐詩九首詩卷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7)杜甫《洞房》
洞房環佩冷,玉殿起秋風。秦地應新月,龍池滿舊宮。
繫舟今夜遠,青漏往時同。萬里黃山北,園陵白露中。
(8)杜甫《驪山》
驪山絕望幸,花萼罷登臨。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
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萬歲蓬萊日,常懸舊羽林。
(9)王維《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藹入看無。
分也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有客曰,此懷素家法也,則勿許觀,同張觀。

作品說明

名稱:草書唐詩九首詩卷
年代:明
尺寸:縱34.5厘米橫654厘米
該帖集二王風格,吸收宋黃庭堅、米芾之優點,摻入唐人狂草之法,自出機杼,將草書推向新的高度。細觀幅整幅作品,大氣磅礴,神采飛動,多姿多彩的韻律感,極具衝擊力和震憾力。筆法以中鋒為主,八面出鋒。在圓轉中回鋒轉折,注重含蓄,同時參入折鋒,增強勁健之勢。王式筆法在《唐詩九首》中,完美地體現了高古雄強的審美情趣。其結體緊密,連綿飛動,姿態欹側,奇險恣肆;王鐸善用墨。首創“漲墨”之法。其用墨濃、淡、乾、濕變化無窮,結合用筆的徐、疾、提、按,形成了強烈的律動感。他的“漲墨”法,拓展了書法用墨的表現空間,提升了墨的情趣化張力,對清以後尚趣派書法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詩九首》的章法,奇在對作品空間黑白的分割上,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通過點劃的斷連,排列的參差,字形的錯落,行列的疏密,行筆的輕重,來表達熾熱的情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