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鷚

草地鷚

草地鷚(學名:Anthus pratensis):是雀形目鶺鴒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體長約15厘米,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野外停棲時,常做有規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後趾具長爪,適於在地面行走。

喜歡在針葉、闊葉、雜木等種類樹林或附近的草地棲息,也好集群活動。性很機警,稍有動靜立即飛往樹上,並發出高聲鳴叫。繁殖於古北界的西部。越冬至北非、中東至土耳其。罕見冬候鳥至天山西部、中國新疆西北部草地及多石的半荒漠。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草地鷚上體橄欖褐綠色或橄欖色具黑褐色縱紋,其中頭頂至後頸縱紋較細窄,而背部縱紋較寬粗,從背往後縱紋逐漸變得不明顯甚至消失,腰至短的尾上覆羽無縱紋。尾暗褐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內側基部為暗褐色,其餘部分為白色,形成一大的楔狀白斑,次一對外側尾羽僅具小的白色端斑,中央尾羽黑褐色具淡色羽緣。翅暗褐色,翅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灰白色或淡褐灰色羽緣,三級飛羽亦具寬的褐白色羽緣,在翅上形成兩條灰白色翼斑。眉紋乳白色。下體皮黃白色或白色沾褐,喉側、胸和兩脅具暗褐色縱紋。
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嘴基淡褐色,腳亦為淡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6-20g,♀15-18g;體長♂145-170mm,♀140-163mm;嘴峰♀10mm;♀10-11mm;翅♂74-86mm,♀73-85mm;尾♂60-70mm,♀59-64mm;跗蹠♂20-22mm,♀20-22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及其附近的草地、沼澤和半荒漠地區,也常活動在林緣、路邊、河谷、林間空地、高山苔原、草地等各類生境,有時也出現在居民點。

生活習性

食物主要有鱗翅目幼蟲、蝗蟲、象鼻蟲、虻、金花蟲、甲蟲、螞蟻、蜷象等昆蟲,也吃蜘蛛、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此外還吃苔蘚、穀粒、雜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結鬆散群活動,遷徙期間亦集成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覓食。夏季食昆蟲,秋冬吃草籽。鳥鳴為輕而尖的sip-sip-sip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德國、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匈牙利、冰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荷蘭、挪威、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沙烏地阿拉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
旅鳥:中國、印度、阿曼。
草地鷚分布圖草地鷚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林緣、林間路邊或林中空地等開闊地區地上草叢或灌木旁凹坑內,也在林中溪流岸邊石隙下淺坑內營巢。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巢呈淺杯狀,結構較為鬆散,主要由枯草莖、草葉、松針和苔蘚構成。巢隱蔽在田野中,巢的大小為7-8cm,深4.5-5cm。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4-6枚,卵黃色、灰色或綠色,被有暗褐色斑點,尤以鈍端斑點較密較深,幾為黑色。卵的大小為18-20mm×12.5-15mm。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3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草地鷚(卵)草地鷚(卵)

亞種分化

草地鷚(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Anthus pratensis pratensis
Anthus pratensis whistleri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