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風毛菊

草地風毛菊

草地風毛菊為菊科風毛菊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俄羅斯、蒙古、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歐洲以及中國大陸的陝西、黑龍江、北京、內蒙古、吉林、河北、新疆、山西、遼寧、青海等地,生長於海拔510米至32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森林草地、湖邊、沙丘、鹽鹼地、河堤、山坡、草原、荒地、路邊及水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地風毛菊
  • 學名:Saussurea amara (L.) DC.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菜薊族 Cynareae
  • 亞族:飛廉亞族 Carduinae
  • :風毛菊屬 Saussurea
  • 亞屬:附片亞屬 Subgen. Theodorea
  • :草地風毛菊
  • 分布區域:中國河北、吉林、遼寧、山西等省及歐洲、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基本信息,性味功能,用量用法,藥材鑑別,功能主治,

形態特徵

植株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9)15-60厘米,基部直徑7毫米,無翼,被白色稀疏的短柔毛或通常無毛,上部或僅在頂端有短傘房花序狀分枝或自中下部有長傘房花序狀分枝。
基生葉與下部莖葉有長或短柄,柄長2-4厘米,葉片披針狀長橢圓形、橢圓形、長圓狀橢圓形或長披針形,長4-18厘米,寬0.7-6厘米,頂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漸狹,邊緣通常全緣或有極少的鈍而大的鋸齒或波狀淺齒而鋸齒不等大;中上部莖葉漸小,有短柄或無柄,橢圓形或披針形,基部有時有小耳;全部葉兩面綠色,下面色淡,兩面被稀疏的短柔毛及稠密的金黃色小腺點。
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或傘房圓錐花序。總苞鐘狀或圓柱形,直徑8-12毫米;總苞片4層,外層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毫米,寬1毫米,頂端急尖,有時黑綠色,有細齒或3裂,外層被稀疏的短柔毛,中層與內層線狀長橢圓形或線形,長9毫米,寬1.5毫米,外面有白色稀疏短柔毛,頂端有淡紫紅色而邊緣有小鋸齒的擴大的圓形附片,全部苞片外面綠色或淡綠色,有少數金黃色小腺點或無腺點。小花淡紫色,長1.5厘米,細管部長9毫米,檐部長6毫米。
瘦果長圓形,長3毫米,有4肋。冠毛白色,2層,外層短,糙毛狀,長1毫米,內層長,羽毛狀,長1.7厘米。
花果期
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荒地、路邊、森林草地、山坡、草原、鹽鹼地、河堤、沙丘、湖邊、水邊,海拔510-32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安達、哈爾濱)、吉林(白城)、遼寧(彰武)、內蒙古(海拉爾、滿州里、鄂克拉旗、赤峰)、河北(張家口、張北、康保)、山西(五寨、寧武、五台、榆林、河曲)、北京(金山)、陝西(靖邊、安寨)、甘肅(民樂)、青海(西寧)、新疆(塔城、阿巴河縣)等地。
歐洲、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及蒙古有分布。

主要價值

基本信息

物種名稱:草地風毛菊
草地風毛菊(圖1)草地風毛菊(圖1)
入藥部分:全草入藥。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洗淨泥土,鮮用或曬乾,切段備用。
化學成分:地上部分含倍半萜烯內酯、Eynaroplcrin及雙氧內酯等。

性味功能

中藥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消腫。蒙藥味苦,性涼、糙,稀、鈍、柔。清熱解毒,止痛,殺“粘”,消腫。

用量用法

中藥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患處。蒙藥多入丸散劑。

藥材鑑別

性狀根呈圓錐形,長2.5—6厘米,直徑0.2一0.5厘米,外表紫褐色,斷面淡黃色;根頭有殘存基生葉的長柄。莖類圓柱形,具縱棱,被短毛。葉多破碎,完整葉大小不等,橢圓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銳尖,全緣或有波狀齒至淺裂,基部楔形,兩面綠色,背面稍淺,被疏毛。偶見頭狀花序;總苞狹鐘形,苞片約4層,頂瑞有近圓形的膜質附片,淺紫色,邊緣具齒。花冠粉紅色,冠毛淺褐色。
草地風毛菊
氣微,味苦。

功能主治

中藥治瘰癧,痄腮,癤腫。
蒙藥治流感,瘟疫,麻疹,猩紅熱,“發症”,結喉,痢疾,心熱,搏熱,實熱,久熱,傷熱,“協日”熱,血熱,腸蒯痛,陣刺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