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動物(leimocole)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地動物
- 外文名:leimocole
- 所屬學科:動物學
- 公布時間:1996年
草地動物(leimocole)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
草地動物 草地動物(leimocole)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6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動物學名詞》第一版。
藏羚(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i):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屬的哺乳動物。體長120-140厘米,尾長14-16厘米,肩高65-70厘米。雄性有直而細長的角,長約55-62厘米,近基部有明顯的橫棱。雌性略小。該物種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鼻部寬闊略隆起,鼻腔二側鼓脹,呈半球狀。背毛厚密。上體淡棕褐色,頸下、胸、腹...
放牧食草動物是家畜在草地的一種牧食行為,是使人工管護下的草食動物在放牧地上採食牧草並將其轉化成畜產品的一種生產方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中,放牧家畜以草地為生活條件,一方面採食牧草,從放牧地攝取營養物質。另一方面,家畜在放牧中得到適當的運動,並接受日照和各種氣候環境的鍛鍊,為機體健康和良好生長、發育...
犀牛(學名:Rhinocerotidae)是奇蹄目、犀科動物的總稱,是一類大型哺乳類動物。 共有4屬、5種。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犀牛的體肥笨拙,皮厚粗糙,前後肢均三趾;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
野水牛分布於中國西藏東南部米什米山區,生活在潮濕的草地、泥塘、泥坑和大河旁,偶爾進入森林。野水牛喜群居,日間多藏身於深草間,一早一晚出來覓食,晚間集群睡覺,母牛和小牛睡在中間,公牛在外圍,以防不測。野水牛主要以水草為食。壽命至少為20年。野水牛是動物字典中被誤用最久的字眼,在現代人出現之前,...
百靈鳥主要分布於中國內蒙古、河北和青海。棲息於乾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結群生活,常作短距離低飛或奔跑,取食昆蟲和草籽。繁殖期5—7月,營巢於草叢基部的地面上,每窩產卵4—5枚,卵淺褐色或近白色,上密綴褐色細斑。百靈鳥羽色樸素、善鳴,叫聲清脆、嘹音宏亮,聲韻婉轉,使人心曠神怡,...
山鹿是一種中小型鹿,體長75-135厘米,成年體重25-35千克,雄鹿有角,與梅花鹿角相同,較小。外形介於梅花鹿與麂鹿之間,棕黃毛色,無或略帶白色斑點。生活于山林草地,以青草嫩葉為食。主要分布於華北、華東、華南部分地區,日本、俄羅斯。物種介紹 山鹿是一種中小型鹿,體長75-135厘米,成年體重25-35千克。山鹿...
羚羊是對偶蹄目牛科羚羊亞科動物的統稱。羚羊類的動物總共有86種,分屬於11個族32個屬。羚羊的體型和山羊相仿,但沒有鬍鬚;眼睛大且向左右突出。羚羊往往有著厚密的體毛,通常呈灰褐色,但針毛的毛尖會呈現黑褐色,在遠處看過去似乎像是麻點,所以也有“麻羊”之稱。一般雌、雄性羚羊均有空心而結實的角,尾巴長短...
草地蚱蜢分布較廣,能在各種條件惡劣的草地中生存。它們的“叫聲”是當地夏季里最奇特的聲音之一。同大多數蚱蜢一樣,幾乎只有雄性草地蚱蜢才會鳴唱。叫聲是由它們用後足摩擦前翅發出的。它們每條足面向身體的一側都有一排小釘狀的突起。當蚱蜢上下移動後足時,釘狀突起就會摩擦翅膀堅硬的邊緣,從而發出"咔咔"的...
野氂牛是偶蹄目牛科牛屬哺乳動物,又稱亞歸、髦牛。頭形稍狹長,臉面平直,鼻唇面小,耳相對小,頸下無垂肉,四肢粗壯,蹄大而寬圓, 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頭臉、上體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緻密,體側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被長毛;尾部長毛形成簇狀,下垂到踵部;頭上的角為圓錐形,表面光滑;上顎無...
主要棲息於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及其附近的草地、沼澤和半荒漠地區,也常活動在林緣、路邊、河谷、林間空地、高山苔原、草地等各類生境,有時也出現在居民點。生活習性 食物主要有鱗翅目幼蟲、蝗蟲、象鼻蟲、虻、金花蟲、甲蟲、螞蟻、蜷象等昆蟲,也吃蜘蛛、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此外還吃苔蘚、穀粒、雜草種子等植物...
大群攻擊性較強,但個體咬人並不痛,對大多數動物沒有危害,也沒有蟻酸,靠上顎和蟄針攻擊,沒有工兵分化。生態位寬,喜歡在石塊下或縫中營建巢穴。通常於6-8月婚飛(河北)(白天起飛)。草地鋪道蟻與津島鋪道蟻的鑑別 津島鋪道蟻(Tetramorium tsushimae)與草地鋪道蟻長相較為相似,較容易混淆,鑑別方法如...
躺臥在草地上時,身體的顏色與草地上的裸露岩石極難分辨,因而有保護作用。雖然經常出現於比較開闊的地方,但其攀登山巒的本領在動物中是無與倫比的。受驚時能在亂石間迅速跳躍,並攀上險峻陡峭的山崖。但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逃到山脊上以後,總要回過頭來看一看,再飛奔而逃,而往往在這個時候喪生。它有遷移...
西藏羊是我國地方綿羊品種中數量多、分布廣的綿羊品種。原產於西藏高原。產地 草地型西藏羊產區地勢高寒,海拔均在3500~5000米,多數地區氣溫平均在-1.9~6℃,無絕對無霜期,年降水量為300~800毫米,相對濕度為40~70%。草場有高原草原草場、高原荒漠草場、亞高山草甸草場、半乾旱草甸草場。牧草生長期短,枯草期...
草原犬鼠是草原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它們吃植物,同時又為其它肉食動物提供食物來源。在美國的蒙大拿、懷俄明和丹克塔斯等地都已建立了專門的草原犬鼠保護基地。在志願者與動物保護人員的努力下,已將近700隻犬鼠轉移至這些保護區中。一些生態學者指出,重建草原犬鼠的生態體系需要用上百萬畝草地。可見一個地區的生態系統...
草原鼢鼠(學名:Myospalax aspalax )為倉鼠科、鼢鼠屬的動物。草原鼢鼠體型圓粗,尾較長,前爪粗大,眼小。成獸毛色較淡,一般為銀灰色略帶淡赭色;幼獸毛色較深。草原鼢鼠營地下生活,不冬眠,全天活動,夜間比較活躍,怕風畏光,感覺非常靈敏,以植物為食,每年繁殖1次,每窩產仔平均2-4隻,主要棲息在各種...
草原田鼠是齧齒目倉鼠科的一種動物。體長13-18厘米,皮毛顏色可以從黃褐色、紅褐色至黑褐色,通常下體灰色。尾很短。通常為體長之1/3或1/4。耳殼正常。後足掌部僅近踵部被毛,其餘部分裸露,足墊明顯可見。頭骨大小和形狀隨種不同而異,齶骨後緣中央均與翼狀骨突相聯結。上門齒向下垂伸或略向前傾延,第1...
草原旱獺,別名“西伯利啞旱獺、蒙古旱獺”,是松鼠科旱獺屬 的大型齧齒動物。體形肥大,體長36~50 厘米,體重約5千克。尾11~12 厘米。頭粗短,耳圓短。四肢粗壯,毛褐色或黃褐色。頭上部從鼻墊約到耳基部黑色或黑褐色,其餘從枕部到尾基部的一半略帶白色,眼下、面頰、頸側、四肢和前後足淡黃褐色到淺黃色。
草原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frontalis),鬣蜥科、沙蜥屬爬行動物。背部具棱鱗,有對稱排列的暗斑或雜亂色紋。胸腹部和四肢被棱鱗,有腋斑。尾的腹面有深色半環,尾梢腹面黑色。棲息於乾草原、荒漠草原、黃土高原等不同地帶。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少量嫩葉。卵生動物,繁殖期由5月開始,幼蜥在7月上旬和8月...
主要以小鳥、鼠類、林蛙、蜥蜴、蛇、昆蟲等小型動物為食。常在林緣和疏林中的灌叢、草地上捕食。繁殖期為5-7月份。分布於俄羅斯、中國、蒙古和朝鮮,越冬於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和馬來西亞等地。 草原鷂 草原鷂(學名:Circus macrourus):隼形目鷹科鷂屬的一個物種。體型中等,體重311-550克,體長435-520毫米。
草原斑貓是食肉目貓科貓屬哺乳動物,俗稱野貓、沙漠斑貓、土狸子。體形小,體長500-700毫米,尾長250-350毫米。體背毛色淡沙黃或淺灰色,全身具不規則形的黑斑;頭頂雜有小型棕褐色斑點,枕部有四條暗色縱帶,尾上有6到8道黑環,尾尖黑色;冬毛腹側呈污白色,夏毛顏色較暗。平均壽命11年。草原斑貓分布於...
蒙古野驢是奇蹄目馬科馬屬哺乳動物,俗稱野驢、亞洲野驢等。外形頗似騾。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於家驢;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線延伸到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
草甸蜥蜴,全長14-16厘米,尾巴細長,脫落後可以再生。分布在西亞和歐洲,包括: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保加利亞、喬治亞、希臘、伊朗、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和土耳其。棲息於開闊的草地和林區。進入寒冷的季節會休眠。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近危(NT)物種數據 地理分布 草甸蜥蜴分布在西亞和歐洲,...
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動物之一。這些珍稀的野兔的棲息地不到500平方千米,支離破碎地分布在不到2萬平方千米的區域。是原產於喜馬拉雅山山腳的一種兔。分布於不丹、印度和尼泊爾。動物學史 分類 粗毛兔(Caprolagus hispidus)最初被歸類兔屬(Lepus),但其獨特的特徵明確將其定義為一個獨立的屬即“粗毛兔屬(Caprolag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