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堯問

荀子·堯問

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荀子·堯問
  • 外文名:Xun zi, yao asked
  • 民族:漢
  • 時代:公元前313-前238
荀子,堯問,原文,題解,

荀子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荀子·堯問

堯問

原文

堯問於舜曰:“我欲致天下,為之奈何?”對曰:“執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執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誠盛於內,賁於外,形於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
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吳起進曰:“亦嘗有以楚莊王之語聞於左右者乎?”武侯曰:“楚莊王之語何如?”吳起對曰:“楚莊王謀事而當,君臣莫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問曰:‘王朝而有憂色,何也?’莊王曰:‘不穀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是以憂也。其在中之言也。曰:諸侯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群臣莫吾逮,吾國幾於亡乎,是以憂也。’楚莊王以憂,而君以憙。”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伯禽將歸於魯,周公謂伯禽之傅曰:“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對曰:“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周公曰:“嗚呼!以人惡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歸道。彼其寬也,出無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窶小也。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知如士,不與士爭知。彼爭者,均者之氣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淺也。聞之曰:無越逾不見士。見士問曰:‘無乃不察乎?’不聞即物少至,少至則淺。彼淺者,賤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語女,我文王之為子,武王之為弟,成王之為叔父,吾於天下不賤矣,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相見者三十人,貌執之士百有餘人,欲言而請畢事者千有餘人,於是吾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於十人與三十人中,乃在百人與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為之貌,下士吾厚為之貌。人人皆以我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後見物,見物然後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魯國驕人,幾矣!夫仰祿之士猶可驕也,正身之士不可驕也。彼正身之士,舍貴而為賤,舍富而為貧,舍佚而為勞,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紀不息,文章不廢也。”
語曰:“繒丘之封人見楚相孫叔敖曰:“吾聞之也: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孫叔敖曰:“吾三相楚而心瘉卑,每益祿而施瘉博,位滋尊而禮瘉恭,是以不得罪於楚之士民也。”
子貢問於孔子曰:“賜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為人下者乎?其猶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樹之而五穀蕃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生則立焉,死者入焉;多其功而不息。為人下者其猶土也!”
昔虞不用宮之奇而晉並之,萊不用子馬而齊並之,紂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不親賢用知,故身死國亡也。  為說者曰:“孫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孫卿迫於亂世,鰌於嚴刑,上無賢主,下遇暴秦,禮義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絀約,天下冥冥,行全剌之,諸侯大傾。當是時也,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無睹,賢人距而不受,然則孫卿懷將聖之心,蒙佯狂之色,視天下以愚。《》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謂也。是其所以名聲不白,徒與不眾,光輝不博也。今之學者,得孫卿之遺言余教,足以為天下法式表儀。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觀其善行,孔子弗過,世不詳察,雲非聖人,奈何!天下不治,孫卿不遇時也。德若堯禹,世少知之;方術不用,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為紀綱。嗚呼?賢哉!宜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紂,殺賢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輿避世,箕子佯狂,田常為亂,闔閭擅強。為惡得福,善者有殃。今為說者又不察其實,乃信其名。時世不同,譽何由生;不得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謂不賢乎!

題解

本篇記錄了堯與舜的對話。舜認為取天下的辦法是專心政事,不犯錯誤,從小事做起,堅持不懈,行忠信而不倦怠,則“天下自來”。本篇最後一段歌頌了荀子及其學說,“得孫卿之遺言余教,足以為天下法式遺表”、“觀其善行,孔子弗過”、“賢哉,宜為帝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