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艾葉灘碼頭

茶馬古道-艾葉灘碼頭,自貢市境內古蹟,位於自貢市貢井區艾葉鎮。艾葉灘碼頭占地面積122平方米,“之”字頭(上石梯)長4米、寬3.8米。

2013年5月,茶馬古道-艾葉灘碼頭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的文物點。

歷史背景,文化背景,建築布局,史料記載,價值意義,

歷史背景

“鹽商啟程船帆高,風檣動,縴夫號……”旭水河下游及釜溪河因為鹽運業發達,在漫長的時光里持續著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景象。與此同時,誕生了上百個大大小小的碼頭。歲月如梭,隨著鹽業在自貢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變小,以及陸路交通業飛速發展,水路運輸的地位逐步弱化,旭水河、釜溪河航運業日漸凋敝,一個個鹽碼頭走向落寞。

文化背景

碼頭的航運、餐飲、娛樂、行話等文化因子,積澱在自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傳承著鹽都的歷史文脈。

建築布局

來到艾葉鎮,穿過橫街子,移步到二十多平方米的月亮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鹽運古道第一灘”標識,7個紅色大字雕刻在一塊黃色巨石上,巨石掩映在一棵大樹下。據了解,艾葉灘碼頭占地面積122平方米,“之”字頭(上石梯)長4米、寬3.8米,12級梯步;“之”字尾(下石梯)長7.6米、寬5.7米,20級梯步;“之”字拐(平台)長5.7米、寬3.8米。
艾葉古鎮,川鹽東運水路碼頭起點站,巴鹽西運的陸路啟運地,為富榮鹽場西端井鹽生產第一重鎮,也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自貢鹽船沿旭水河入釜溪、沱江而下長江,艾葉灘是起點站,作為鹽運水道上的第一碼頭,在古代承擔岸上繁重的鹽運及附屬產業的裝載任務,碼頭上連艾葉橫街子,下接艾葉灘壩及沱灣,整體結構為“之”字形,壩成月亮形狀。 
此外,艾葉灘有一處長達50米的船艚,寬約1.5米左右,以人工鑿出,僅容一條船通過,據介紹,船艚用於豐水期行船,“有時候需要鹽工拉船。”艾葉灘屬於“活的歷史文物,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南宋孝宗乾道末年(1173年),艾葉灘碼頭已具雛形。當年,貢井地區鹵源多,火井少,多數灶鹽用煤煎制,榮州煤從水路運至艾葉灘碼頭,再轉運到貢井各地製鹽。到清朝中晚期,艾葉地區先後開出40多口鹽井,需要運進的燃煤和需要運出的井鹽量特大。因此,艾葉灘在上千年的時光里,是旭水河最大的煤鹽集散轉運基地,被稱為“鹽運古道第一灘”。
在艾葉灘碼頭繁華的時代,旭水河裡穿梭著鹽船和煤船,河邊停靠著運鹵、轉灘的各式船隻;碼頭上鹽、煤堆積如山,人頭攢動,人聲鼎沸;連線碼頭的橫街子,挑夫盈途、商賈雲集、茶肆比肩、酒店接鄰……

價值意義

“艾葉街巷鬧元宵,龍獅舞,花燈俏,鞭炮震耳,鄉戲鑼鼓敲……”這首詞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貢井區艾葉鎮曾經的繁華,並道明其繁華緣於水路鹽運業的發達,進而表明艾葉灘碼頭的重要性。
碼頭成就了國家級傳統村落、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