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轉型升級與科技興茶研討會文集》是竺濟法先生主編的傳統文化茶文化文集。茶文化與中華文明同時起步,除了人類歷史和思想情感,沒有一樣事物像茶文化這樣博大精深並與時俱進,吸引著眾多專家、學者學習、研究。該書集於2014年5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茶產業轉型升級與科技興茶研討會文集》
- 作者:竺濟法
- 類別:傳統文化/茶文化
- 頁數:217
- 定價:30.00元
-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5
- 開本:700×1000mm1/16
- 字 數: 200千字
- 印 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 總 編 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 版 次:2014年5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作品目錄,作品內容,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輯一 產業與品牌
輯二 科技創新與產品研發
輯三 生態與旅遊
輯四 日本、韓國茶葉
作品內容
為了喝一杯好茶
茶文化源於中華民族的農耕始祖神農氏。茶聖陸羽著《茶經》三卷,從此茶道大行。唐代流行餅茶,以煮茶或稱煎茶為主流;宋代依然流行龍團鳳餅,改煮茶為點茶,在沖泡方式上有所變化;明代化繁為簡,流行散茶,直接撮泡沖飲,流行至今。
綠色為茶葉的原生色,唐代有蒸青、炒青、曬青之分,均為綠茶:當代按加工工藝分為六大類,分別為綠、白、黃、紅、青、黑。形狀有散茶、餅茶、磚茶、團茶、珠茶等。
茶文化與中華文明同時起步,除了人類歷史和思想情感,沒有一樣事物像茶文化這樣博大精深並與時俱進,吸引著眾多專家、學者學習、研究。
從最初的藥用到飲用,可以說中國的茶科技、茶文化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能喝到一杯好茶,這一點在歷代士大夫的詩文中,體現尤為突出:從唐代詩人盧全的“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龍頭自煎吃。……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到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從來佳茗似佳人”;從宋徽宗的《大觀茶論》的,到清高宗的“君不可一日無茶”,他們對茶的痴迷無以復加。
大唐茶聖陸羽始創個性化茶道——“陸氏茶”,備風爐等二十四器,凡造、煮、飲均有獨特規範要求,認為城市王公貴族家中,二十四器缺一就如糟蹋了茶飲。但多數人認為這“陸氏茶”太繁瑣,不適合日常飲用,早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已在膾炙人口的“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抒發了現炒現飲炒青茶的愉悅與暢快:“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觜。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欲知花乳清泠味,須是眠雲跤石人。”明代流行散茶後,則是顛覆性變革,少有人仿效“陸氏茶”飲法了。古今愛荼人講究品茶,講究茶之真香,尤其喜愛清飲。明人云:“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此語頗得品茶真諦。
唐代時,日本從中國傳去茶葉、茶種;宋代傳去茶宴、茶會,傳承演變為今日日本茶道,引來世人刮目相看。日本茶品種、製法都非常有限,遠沒有中國茶豐富多彩,他們的茶道,茶味好壞並不重要,更多的已演變為一種獨特的社交與藝術氛圍。如果中國愛茶人穿上唐裝漢服,複製“陸氏茶”二十四器,甚至加上法門寺地官出土的十三種皇室茶器,演繹如陸羽、皎然、顏真卿唐代“茶道三君子”、盧仝獨飲七碗茶、蘇軾與南屏謙師、辯才大師茶聚趙扦、蘇軾兩太守等著名茶事,不難超越日本茶道之影響矣!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時代在進步,茶科技、茶文化與時俱進,我們期待隨著科技進步,期盼茶農豐收,茶企業增收,飲茶人杯中之茶更香更醇。當然現代茶業還包括茶食品、日用、生化產品的研發及茶旅遊等。
這正是我們舉辦茶產業轉型升級與科技興茶研討會的目的與初衷。
作者介紹
竺濟法系茶文化、家譜專家,寧波茶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寧波東亞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已出版《名人茶事》、〈中華茶人詩描》、《中華茶人詩描續集》、《非常儒商——儲吉旺傳》,主編《浙江寧海儲氏宗譜—兼中國儲氏文化史》(180萬字,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國內首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宗譜)、《茶禪東傳寧波緣——第五屆世界禪茶大會文集》、《科學飲茶益身心》等多種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