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茶蠶

茶樹茶蠶是一種鱗翅目、蠶蛾科類生物, 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茶樹茶蠶
  • 拉丁學名: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
  • :動物界
  • :鱗翅目
  • :蠶蛾科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種群分布,為害特點,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俗名茶狗子、茶葉家蠶、無毒毛蟲等。廣布全國各產茶區。
觸角櫛齒短,近絲狀。前翅翅尖向外伸出略成鉤狀,翅面具暗褐色波狀橫紋3條,分別位於亞外緣線、中橫線、內橫線處,近亞外緣線處自頂角向內傾斜至後緣還有棕褐色線紋1條,線紋外色深。內橫線與中橫線之間生一黑點。雄蛾體長12—15mm,翅展26—40mm,體、翅棕褐色。觸角羽毛狀。前翅翅尖鉤狀不明顯,翅面線紋同雌蛾,線紋呈棕黑色,翅尖及近亞
外緣線中部各具一灰白斑。卵長1.2mm,卵圓形,初淺黃色,後漸變橙色,孵化前呈紫色。卵粒平鋪成塊,多由2—5行組成,卵塊近圓形至長方形。末齡幼蟲體長60mm左右。初孵幼蟲3.5—7mm,頭黑色,胸腹部黃色。成長幼蟲肥大,全身密被細毛,頭部黑褐色,胸腹部棕褐色。體上具灰白色縱線11條,各節生灰白色橫紋3—4條,與縱線構成若干小方格。各節背線兩側有一個方形黑斑,近氣門線處各節有一圓形黑斑和一桔紅色斑相連。蛹長17—22mm,紡錘形,暗紅褐色,尾部有黃褐色絨毛。繭長約22mm,絲質,橢圓形,灰褐至棕黃色,繭外附有碎片和土粒。

棲息環境

寄主 茶、油茶。

生活習性

安徽年生2代,浙江、江西、湖南2—3代,廣西、福建、台灣3—4代,廣東4代。安徽、江西、浙江以蛹越冬。
2代區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越冬代成蟲羽化,一、二代幼蟲為害盛期分別在4月至5月19月至10月;3代區翌年3月下旬越冬代成蟲羽化,一、二、三代幼蟲為害期分別在4月至5月、6月至7月上旬及9月至l0月;福建則多以卵少數以幼蟲越冬,翌年2—3月幼蟲孵化,一、二代幼蟲為害期分別在2月上旬至4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二代於6月中下旬開始以蛹越夏,至9月上旬後,越夏蛹陸續羽化,三代幼蟲為害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
各蟲態歷期:江西修水卵期7—24天,幼蟲期25一150天,成蟲壽命5—9天;福建福安卵期8—13天,幼蟲期18—27天,蛹期21—34天,成蟲壽命6—10天,但越冬卵和幼蟲分別為60天和62天,越夏蛹64—82天,未交尾成蟲壽命15天左右。成蟲於傍晚至清晨羽化,晚上6—10時和清晨4—6時居多。夜晚羽化的多為雄蛾,清晨羽化的多為雌蛾。雌蛾笨,飛翔力弱,一般原地攀於枝頂等待雄蛾交尾。雄蛾飛翔力也不強,只能在距地面1m、直徑10m多的範圍內撲飛,清晨和黃昏最活躍,中午或陽光強時,常潛伏於茶叢中或根際土面隱蔽處。趨光性不強。成蟲羽化後2—3小時即交尾,交尾歷時4—12小時,個別80、多小時,交尾一次或少數2—3次。雌蛾交尾後經4—5小時產卵,20一100粒成塊產於葉背。每雌產卵量少者幾粒,多者270餘粒,平均120粒,未經交尾的雌蛾也能產卵,但不孵化,卵孵化整齊,同一卵塊一般在1—2天內孵化完。幼蟲喜群集,1齡幼蟲在原卵塊處聚集或取食;2齡幼蟲常十至百餘頭群集於葉背,從葉緣向內取食,僅留主脈,食完一葉後群遷至另一葉為害;3齡後轉移至枝上群集或擠作一團,大量蠶食葉片,吃光一叢、一枝,又在夜間轉移他枝為害。幼蟲隨蟲齡增長不斷分群,最後一群一般只有十多頭老熟幼蟲爬至茶樹根際處落葉下或表土中結繭化蛹。天敵有黑卵蜂、寄蠅、姬蜂、鳥類等。

種群分布

我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產茶省(區)均有分布。除為害茶外,也為害油茶.以幼蟲咬食葉片,大量發生時,可將成片茶樹吃成光桿.不但影響當年產量,而且導致樹勢衰退,幾年內產量不易恢復。

為害特點

幼蟲咬食葉片把茶叢食成光稈,不僅影響茶樹生長發育,也影響茶的產量和質量。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茶叢根莢內的越冬繭。
(2)人工捕殺。
(3)當孵化率達16%一20%時,可向後推加常年同一時期的I一3齡幼蟲歷期,即進入防治適期。每667m2 用每g含蘇雲金桿菌孢子100億的菌粉0.5kg;對水100kg噴霧,也可用菌粉0.5kg對水500kg噴霧。提倡施用茶蠶顆粒體病毒(Ab—Gv)1000一2000mg,對水50kg噴霧。
(4)在幼蟲盛孵期至幼齡幼蟲期噴灑90%晶體敵百蟲或50%馬拉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500—2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4000一5000倍液、25%愛卡士乳油15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