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琥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衛生寶鑑》卷十七。具有行水利溲的功效。主治小便數而欠,日夜約去二十餘行,臍腹脹滿,腰腳沉重,不得安臥,脈沉緩,時時帶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茯苓琥珀湯《衛生寶鑑》
-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七
- 功用:行水利溲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茯苓(去皮)、琥珀、白朮各半兩,澤瀉一兩,滑石七錢,木豬苓(去皮)半兩,甘草(炙)、桂(去皮)各三錢。
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五錢,用長流甘瀾水煎一盞,空心食前調下。待少時,以美膳壓之。
功用
行水利溲。
主治
小便數而欠,日夜約去二十餘行,臍腹脹滿,腰腳沉重,不得安臥,脈沉緩,時時帶數。
方義
甘緩而淡滲。熱搏津液內蓄,臍脹腹滿,當須緩之泄之,必以甘淡為主,是用茯苓為君;滑石甘寒,滑以利竅,豬苓、琥珀之淡以滲泄而利水道,故用三味為臣;脾惡濕,濕氣內蓄,則脾氣不治,益脾勝濕,必用甘為助,故以甘草、白朮為佐;鹹入腎,鹹味下泄為陰,澤瀉之鹹以泄伏水,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津液不行,以辛散之,桂枝味辛,散濕潤燥,此為因用,故以二物為使;煎用長流甘瀾水,使不助其腎氣,大作湯劑,令直達於下而急速也。
配伍特點
治濕熱緩劑之法,方中以白朮扶土健脾而鎮中宮,以茯苓疏脾經氣分之濕,豬苓疏血分之濕,澤瀉疏腎臟之濕,滑石利膀胱氣分之竅,珀利膀胱血分之竅,又以桂心蒸化腎中之陽,為轉輸水道之用。則濕熱之蘊於腹者可排泄矣。
附註
本方即五苓散合六一散,加琥珀而成。濕熱內蓄,水濕內停,氣機不利,樞機不轉,故見臍腹脹滿;膀胱氣化不利,故而小便頻數;水濕流注於下,故見腰腳沉重;濕熱壅滯,故見脈沉緩或時時帶數。方以五苓散利水滲濕,六一散清熱利濕,琥珀利尿通淋。(《張仲景方方族》)
濕熱蓄於中下焦而不得宣化,以致腎膀內膜澀滯,小便不利,首用白朮以健脾利濕,茯苓滲濕以化氣,澤瀉瀉其有餘之水,以澤其不足,豬苓開達腠理,分利陰陽,肉桂下行而溫腎化水,此五苓散本方,加滑石以滑內膜九竅,使外有身熱,隨小便而出。琥珀治血有瘀阻而能消之,尿不利而使輸通之,以及心神有所不安而能定之。(《中國歷代名醫驗方析要》)
治小便淋澀,相引脅痛。夫脅乃肝之絡,蓋膀胱與腎相為表里,而腎肝同居於膀胱,熱熾燔及腎肝,是以小便淋澀,引脅而痛。法當清膀胱熱為本,瀉肝經火為標。是以用茯苓、川楝、琥珀燈心、澤瀉等利小便以清膀胱熱,生草梢、柴胡以泄肝經火。夫肝藏血,肝病則血滯,熱熾則氣傷,是以佐當歸梢、玄胡索等以活滯血,兼助人參以補肺氣。(《醫學原理 下冊》)
重要文獻摘要
《中華醫方 內科篇 腎系病》:“小便不利,中書右丞合刺合孫,病小便數而欠,日夜約去二十餘行,臍腹脹滿,腰腳沉重,不得安臥,脈沉緩,時時帶數。隨處茯苓琥珀湯,兩服減半,旬日良愈。”
《淋證》:“茯苓琥珀湯:治小便數而欠,淋澀,脈沉緩,時時帶數。”
《實用中醫兒科學》:“明代張三錫除提出以尿量多少鑑別虛與熱外,還論及治療相關方藥,其云:‘數而少,熱也,茯苓琥珀湯利水;數而多,虛也,薯蕷、蓮肉、益智仁之屬收之。’”
《中華醫方 內科篇 心繫病》:“傷風,恐怖驚惶,茯苓琥珀湯送下。”
《濟生方》:“老年人腎氣漸衰,陰陽易於失調,氣血易於郁滯,腎虛則氣化不利,血瘀則漸成瘸結,水道受阻。常用的方劑有濟生腎氣丸、知柏地黃丸、茯苓琥珀湯。”
《衛生寶鑑比對與新用》:“末尾以羅天益治癒中書右丞合剌合孫小便數而欠,證屬濕熱內蓄,不得施化,膀胱竅澀,治法為滲泄分利,方用茯芩琥珀湯,煎用長流甘瀾水,使不助腎氣,大作湯劑,直達於下而急速,即獲痊癒。”
《竹林寺女科秘傳》:“本方合益元散,治諸濕淋瀝,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湯,治小便數而欠。”
《雜病廣要》釋義:“膀胱濕熱型癃閉,兼見小腹脹滿,尿黃灼熱,口苦口粘,舌紅苔黃膩,脈數,治宜清利濕熱,藥取車前子乃用八正散、大黃、蒲蓄、滑石、車前子、牛膝、黃柏、蒼朮等,方如茯苓琥珀湯、滑石湯、葵子湯、八正散。”
《中醫急症現代診療》:“渴而小便閉,清肺散、豬苓湯、五芩散、茯苓琥珀湯、紅秫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