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導水湯

茯苓導水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宗金鑒》卷五十四。具有理氣行滯,利水除濕之功效。主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按而塌陷,手起應手而高突,喘滿倚坐不得息,不能轉側,不能平臥,飲食不下,小便短澀,溺痛如割,大便絕少,雖有亦如黑豆汁。

基本介紹

  • 名稱:茯苓導水湯
  • 出處:《醫宗金鑒》卷五十四
  • 組成:澤瀉、赤茯、苓白朮、麥門冬、紫蘇、木瓜、檳榔、陳皮、砂仁、木香、大腹皮
  • 功用:行氣化濕,利水消腫
  • 主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按而塌陷,手起應手而高突,喘滿倚坐不得息,不能轉側,不能平臥,飲食不下,小便短澀,溺痛如割,大便絕少,雖有亦如黑豆汁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澤瀉、赤茯苓、白朮、麥門冬(去心)各90克,紫蘇、木瓜、檳榔各30克,陳皮、砂仁、木香、大腹皮各22.5克。

用法用量

上藥嘆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燈心25根,煎至240毫升,去渣,空腹時服。如病重者,每服180克,再加去心麥冬60克、燈心1大把,用水2升放砂鍋內,熬至500毫升,再下小銚內煎至200毫升。五更空腹時服,滓再煎服,連進三服,自然利小便,直至小便變清白色,方為痊癒。

功用

行氣化濕,利水消腫。

主治

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按而塌陷,手起應手而高突,喘滿倚坐不得息,不能轉側,不能平臥,飲食不下,小便短澀,溺痛如割,大便絕少,雖有亦如黑豆汁。

方義

本方主治之水腫為內外俱實、證情較甚者。方中紫蘇、木瓜、陳皮、大腹皮、赤茯苓行在表之濕;檳榔、白朮、澤瀉、木香、砂仁行在里之水。然利水之法,必傷其陰,故又用麥門冬滋陰養胃生津。諸藥合用,既治表,又治里,內外分消,水腫自除。

附方

名稱:茯苓導水湯
組成:茯苓、檳榔、豬苓、縮砂、木香、陳皮、澤瀉、白朮、木瓜、大腹皮、桑白皮、蘇梗各等分
用法:加生薑,水煎服
主治:妊娠腫滿與子氣,喘而難臥,脹滿難堪;產後浮腫,喘嗽,小便不利者
出處:《金鑒》卷四十六

重要文獻摘要

《中醫大辭典》:“赤茯苓、麥門冬、澤瀉、白朮各三兩,桑白皮、紫蘇、檳榔、木瓜各一兩,大腹皮、陳皮、砂仁、木香各七錢半。為粗末,每服半兩,加燈草二十五根,水煎,空腹服。功能行氣化濕,利水消腫。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按而塌陷,手起隨手而高突,喘滿倚息,不得轉側,不得平臥,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時痛如刀割,尿量絕少,其色如黑豆汁者。如病重者,可藥用五兩,再加麥門冬二兩,燈心草半兩,水煎,五更,空腹服,渣再煎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