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吳茱萸川芎》是《名貴中藥材綠色栽培技術》叢書之一。書中對中國常用名貴中藥材茯苓、吳茱萸、川芎的植物來源、藥用歷史、資源分布、生物學特性與栽培技術、加工炮製、質量要求、商品規格、商品鑑別及包裝貯運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依照《中藥材質量標準規範(GAP)》要求對其生產基地建設、規範化種植及其標準操作規程(SOP)的制定進行了討論,並結合其現代研究和臨床套用等對科技開發與市場前景加以展望。書末還附錄了GAP法規及有關中藥材規範化栽培的資料。《茯苓吳茱萸川芎》內容豐富,資料翔實,適用於中藥材生產栽培、經營管理等人員的閱讀套用,可供中成藥生產、質檢、科研、教學人員參考,也可作為中藥材生產栽培人員及GAP培訓和中醫藥院校的大中專學生中藥材栽培教材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茯苓吳茱萸川芎
- 出版社: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237頁
- 開本:32
- 作者:冉懋雄
- 出版日期:200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2340815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冉懋雄,男,1940年6月生,土家族。1965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藥學院。貴州省中藥研究所原業務所長、研究員、貴陽醫學院教授,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貴州省政協委員、綠色產業專家、中藥現代化辦公室成員及專家、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以及《中國醫藥學雜誌》、《中藥材》、《貴州醫藥》雜誌編委。1984年奉調並創建貴州中藥研究所,從事中藥資源及製劑分析等研究開發工作。獲原國家科委、衛生部及貴州省科技成果獎6項,如“全國中藥資源普查”1993年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開發研製國家級和省級新藥並已獲證書的有6種,在研的1種。主編或參編並正式出版的專著有《醫院藥劑分析》、《貴州中藥資源》、《中國中藥區劃》、《中華本草》、《藥劑輔料大全》、《現代中藥栽培養殖與加工手冊》、《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中藥栽培學》、《現代中藥炮製手冊》、《中國藥用動物養殖與開發》等共28部,其中主編8部,公開發表論文90多篇,譯文及科普作品100多篇。在中藥資源研究與開發、中國中區劃研究與建立、中藥製劑與分析、中藥栽培與養殖、中藥現代化研究與民族藥研究開發等方面有所貢獻。如在我國率先提出了“中藥區劃學”和“中藥區認識論”,積極為“中藥區劃學”這一新學科立論,填補了我國中藥區劃和農業區劃的空白,豐富和發展了中藥認識新理論,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創新性。現正在為中藥現代化、中藥綠色栽培、中藥更好走向世界勤奮工作。
圖書目錄
茯 苓
一、概述
(一)植物來源、藥用部位與別名
(二)藥用歷史
(三)資源分布與產區
(四)性味歸經與功能主治
(五)市場需求與栽培意義
二、植物形態
三、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特性
(二)生態環境要求
四、栽培技術
(一)茯苓純菌種培養
(二)茯苓栽培方法
(三)茯苓有性繁殖栽培技術
(四)田間管理
(五)病蟲害防治
五、採收、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一)野生茯苓的採收、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二)栽培茯苓的採收、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六、飲片炮製、質量要求、商品規格、商品鑑別與商品養護
(一)飲片炮製
(二)質量要求與商品規格
(三)商品鑑別
(四)商品養護
七、茯苓規範化生產基地建設與標準操作規程的研究制訂實施
(一)茯苓規範化生產基地的建設
(二)茯苓生產標準操作規程的研究制訂與實施
八、茯苓的科技開發、綜合利用與前景展望
(一)化學成分與成分分析
(二)藥理作用與臨床套用
(三)深度開發與前景展望
吳茱萸
一、 概述
(一)植物來源、藥用部位與別名
(二)藥用歷史
(三)資源分布與產區
(四)性味歸經與功能主治
(五)市場需求與栽培意義
二、植物形態
三、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特性
(二)生態環境要求
四、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二)繁殖方法
(三)移栽定植
(四)田間管理
(五)病蟲害防治
五、採收、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一)採收
(二)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六、飲片炮製、質量要求、商品規格、商品鑑別與商品養護
(一)飲片炮製
(二)質量要求與商品規格
(三)商品鑑別
(四)商品養護
七、吳茱萸規範化生產基地建設與標準操作規程的研究制訂實施
(一)吳茱萸規範化生產基地的建設
(二)吳茱萸生產標準操作規程的研究制訂與實施
八、吳茱萸的科技開發、綜合利用與前景展望
(一)化學成分與成分分析
(二)藥理作用與臨床套用
(三)深度開發與前景展望
川 芎
一、 概述
(一)植物來源、藥用部位與別名
(二)藥用歷史
(三)資源分布與產區
(四)性味歸經與功能主治
(五)市場需求與栽培意義
二、植物形態
三、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特性
(二)生態環境要求
四、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二)繁殖方法
(三)田間管理
(四)病蟲害防治
五、組織培養
(一)愈傷組織的誘導
(二)再生植株的形成
(三)愈傷組織的培養及成分分析
六、採收、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一)採收
(二)產地加工
(三)包裝
(四)運輸
(五)貯藏
七、飲片炮製、質量要求、商品規格、商品鑑別與商品養護
(一)飲片炮製
(二)質量要求與商品規格
(三)商品鑑別
(四)商品養護
八、川芎規範化生產基地建設與標準操作規程的研究制訂實施
九、川芎的科技開發、綜合利用與前景展望
(一)化學成分與成分分析
(二)藥理作用與臨床套用
附錄1 《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試行)
附錄2 《藥用植物及製劑進出口綠色行業標準》
附錄3 中國農藥最高殘留限量規定
附錄4 常用農藥的安全使用標準
附錄5 綠色食品生產中禁止使用的化學農藥
附錄6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
附錄7 土壤養分分級表
附錄8 土壤微量元素豐缺標準
附錄9 常用肥料混合使用表
附錄10 石硫合劑和波爾多液的配製方法
附錄11 石硫合劑的稀釋倍數表
附錄12 常用農家肥料養分含量、性質、施用法一覽
參考文獻
一、概述
(一)植物來源、藥用部位與別名
(二)藥用歷史
(三)資源分布與產區
(四)性味歸經與功能主治
(五)市場需求與栽培意義
二、植物形態
三、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特性
(二)生態環境要求
四、栽培技術
(一)茯苓純菌種培養
(二)茯苓栽培方法
(三)茯苓有性繁殖栽培技術
(四)田間管理
(五)病蟲害防治
五、採收、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一)野生茯苓的採收、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二)栽培茯苓的採收、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六、飲片炮製、質量要求、商品規格、商品鑑別與商品養護
(一)飲片炮製
(二)質量要求與商品規格
(三)商品鑑別
(四)商品養護
七、茯苓規範化生產基地建設與標準操作規程的研究制訂實施
(一)茯苓規範化生產基地的建設
(二)茯苓生產標準操作規程的研究制訂與實施
八、茯苓的科技開發、綜合利用與前景展望
(一)化學成分與成分分析
(二)藥理作用與臨床套用
(三)深度開發與前景展望
吳茱萸
一、 概述
(一)植物來源、藥用部位與別名
(二)藥用歷史
(三)資源分布與產區
(四)性味歸經與功能主治
(五)市場需求與栽培意義
二、植物形態
三、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特性
(二)生態環境要求
四、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二)繁殖方法
(三)移栽定植
(四)田間管理
(五)病蟲害防治
五、採收、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一)採收
(二)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六、飲片炮製、質量要求、商品規格、商品鑑別與商品養護
(一)飲片炮製
(二)質量要求與商品規格
(三)商品鑑別
(四)商品養護
七、吳茱萸規範化生產基地建設與標準操作規程的研究制訂實施
(一)吳茱萸規範化生產基地的建設
(二)吳茱萸生產標準操作規程的研究制訂與實施
八、吳茱萸的科技開發、綜合利用與前景展望
(一)化學成分與成分分析
(二)藥理作用與臨床套用
(三)深度開發與前景展望
川 芎
一、 概述
(一)植物來源、藥用部位與別名
(二)藥用歷史
(三)資源分布與產區
(四)性味歸經與功能主治
(五)市場需求與栽培意義
二、植物形態
三、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特性
(二)生態環境要求
四、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二)繁殖方法
(三)田間管理
(四)病蟲害防治
五、組織培養
(一)愈傷組織的誘導
(二)再生植株的形成
(三)愈傷組織的培養及成分分析
六、採收、產地加工、包裝、運輸與貯藏
(一)採收
(二)產地加工
(三)包裝
(四)運輸
(五)貯藏
七、飲片炮製、質量要求、商品規格、商品鑑別與商品養護
(一)飲片炮製
(二)質量要求與商品規格
(三)商品鑑別
(四)商品養護
八、川芎規範化生產基地建設與標準操作規程的研究制訂實施
九、川芎的科技開發、綜合利用與前景展望
(一)化學成分與成分分析
(二)藥理作用與臨床套用
附錄1 《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試行)
附錄2 《藥用植物及製劑進出口綠色行業標準》
附錄3 中國農藥最高殘留限量規定
附錄4 常用農藥的安全使用標準
附錄5 綠色食品生產中禁止使用的化學農藥
附錄6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
附錄7 土壤養分分級表
附錄8 土壤微量元素豐缺標準
附錄9 常用肥料混合使用表
附錄10 石硫合劑和波爾多液的配製方法
附錄11 石硫合劑的稀釋倍數表
附錄12 常用農家肥料養分含量、性質、施用法一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