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烏龜湯的製法為:將烏龜用沸水燙死後,去殼及內臟,洗淨,斬成小塊,與海螵蛸、茜草根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煮3小時,調味即可。
基本介紹
茜草烏龜湯 - 配方,茜草烏龜湯 - 烏龜,性味,歸經,功效,說明,驗方參考與藥膳,茜草烏龜湯 - 海螵蛸,異名,來源,動物形態,採集,藥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炮製,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宜忌,選方,臨床套用,名家論述,茜草烏龜湯 - 茜草根,異名,來源,植物形態,採集,藥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炮製,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宜忌,選方,臨床套用,名家論述,
茜草烏龜湯 - 配方
茜草烏龜湯 - 烏龜
性味
龜肉甘酸、溫、無毒;龜板鹹甘、平、無毒。
歸經
龜肉入肝、肺、脾;龜板入心、肝、腎。
功效
除濕痹,補陰虛,滋腎水,止血,解毒。主治:龜肉治濕痹,風痹,筋骨疼痛,久年寒咳,夜多小便,小兒遺尿,痔瘡下血,血痢,子宮脫垂;龜板治陰虛不足,骨蒸勞熱,筋骨疼痛,小兒囟門不合及頭瘡、婦女胎前產後痢疾,女子赤白帶下,陰癢。
(1)滋陰潛陽:用於陰虛陽亢及陰虛火旺之頭暈目眩、潮熱、盜汗以及熱病後津液不足之咽乾口渴。配熟地、知母、黃柏治潮熱、盜汗。
(2)益腎壯骨:用於腎陰不足之腰膝無力及小兒囟門不合。
說明
烏龜滋陰力比鱉強,但鮮味不如鱉肉好,一般以加少許鹽清蒸食之效果甚佳。
驗方參考與藥膳
1、龜肉配土茯苓熬膏服食,解楊梅瘡毒,治一切癤腫濕疹。
2、龜肉,加適量水煮爛,食鹽調味食之,一日兩次,治小兒遺尿。
3、龜肉500克,小公雞肉適量,共燉熟食之,治老人尿多。
4、龜板及龜殼烤焦存性,研細末,每日兩次,每次服3克,兩個月為一療程,治骨結核。
5、烏龜頭五個,石菖蒲10克,水煎服;或用烏龜頭一個,焙乾研末,一日兩次,用黃酒送服,治腦震盪後遺症、頭痛、頭昏。
6、龜板、骨碎補、黨參各10克,水煎服,治軟骨病,小兒囟門不合。
7、龜肉250克,核桃仁30克,杜仲10克,同煮湯食用,可治神經衰弱,腎虛腰疼。
8、龜肉、狗肉各250克,加水燉爛食用。治小兒遺尿。
9、龜肉250克,百合30克,大棗10枚,同煮湯食用。可治煩躁不安,心悸失眠。
10、龜肉250克,胎盤一具(洗淨切塊),同煮湯食用。適用於陰虛潮熱,盜汗,手足心熱,氣短,乏力等症。
11、玉米須龜肉湯:烏龜1~2隻(燙死去皮、腸雜),玉米須100-200克(乾品50-100克),同煮湯食用。有養陰,利水,消腫,止渴作用。適用於精神疲乏,糖尿病,口渴等症。
12、蟲草金龜湯:金錢龜1000克,開水燙兩分鐘,去頭、爪、殼和內臟,刮淨黃皮,切大塊;豬瘦肉100克,溫水洗淨;薑片、蔥,略炒後倒入龜肉同炒片刻,烹入料酒,倒入開水,燒沸後撈出;先將北沙參6克放於底部,放入龜肉、冬蟲草5克、火腿肉25克、瘦豬肉、雞湯、食鹽、姜、蔥,同蒸熟,用胡椒粉、味素調味食用。有滋陰補血作用。適用於久病體虛,久咳咯血,肺虛燥咳,肺癌等症。
13、紅燒龜肉:烏龜肉250-500克,先用植物油煸炒,加姜、蔥、花椒、冰糖、醬油、水,小火燉熟食用,有益陰補血作用。適用於低熱,咯血、便血等症。
14、沙參蟲草龜肉湯:龜肉適量,北沙參60克,冬蟲草10克,同煮湯,用油鹽調味食用。有滋陰養血,補肺益腎作用。適用於肺結核吐血,咳嗽痰中帶血,陰虛潮熱,盜汗,腎虛遺精等症。
15、龜肉豬肚湯:龜肉200克,豬肚200克同煮湯,用食鹽調味食用。有補中益氣,健脾胃,滋陰作用。適用於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16、龜血燉冰糖:烏龜三隻取血,加清水和冰糖適量蒸熟食用,有養血、通脈作用,適用於腰脊陳舊性損傷,中風后遺半身不遂,肢體麻痹等症。
茜草烏龜湯 - 海螵蛸
異名
烏鰂骨(《素問》),烏賊魚骨(《本經》),墨魚蓋(《中藥志》)。
來源
為烏鰂科動物無針烏鰂或金烏鰂的內殼。
動物形態
①無針烏鰂,又名:花拉子、麻烏鰂。
頭部短,長約29毫米,兩側各有1發達的眼;眼後有橢圓形的嗅覺陷窩。前部中央有口,前方有腕4對和觸腕1對,腕呈放射狀排列於口的周圍,長度相近,內方有吸盤4行,其角質環外緣具尖錐形小齒;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為生殖腕。觸腕長度一般超過胴長;觸腕穗狹小,長約40毫米,其上有吸盤約20行。頭部的腹面有1漏斗器。胸部卵圓形,長達157毫米(背面),寬約65毫米;兩側有肉鰭;胴後腹面有1腺孔。生活時胴背有明顯的白花斑。外套腔背面中央有1石灰質的長橢圓形內殼,後端無骨針。肛門附近有墨囊。
棲于海底;遇敵時由墨囊放出墨液,以掩護自己。肉食性。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②金烏鰂
頭部長約30毫米。腕的長短相近,各腕吸盤大小相近,其角質環外緣具不規則鈍形小齒;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為生殖腕。觸腕稍超過胴長,觸腕穗呈半月形,上有吸盤約10行。胴部呈卵圓形,長可達20厘米,約為寬度的1.5倍。生活時體黃褐色,胴背有紫棕色細斑和白斑相間,雄性胴背有波狀條紋。內殼後端具粗壯骨針。近漏斗管附近有貯黑水的墨囊。
分布黃海、渤海及東海一帶。
以上動物的纏卵腺(烏魚蛋)、內(烏賊魚肉)、墨囊中墨液(烏賊魚腹中墨)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
收集從烏鰂魚中剝下之內殼;或於4~8月間,撈取漂浮在海邊的烏鰂內殼,漂淨,曬乾。
藥材
①無針烏鰂的內殼呈長橢圓形而扁平,邊緣薄,中間厚,長9~14厘米,寬約2.5~3.5厘米,中部厚約1.2~1.5厘米,腹面白色,有水波狀紋,自尾端至中央最厚處,占全長的1/2或1/2強。背面磁白色而略帶暗紅色,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中央有1條明顯的隆起,表面有一層硬脆皮膜,角質緣呈半透明狀。末端無骨針。體輕,質鬆脆,易折斷,斷面有明顯的微向背面彎曲的平行層紋。除背部硬膜外,其它部分可擦下細粉。氣微腥,味微鹹。
⑦金烏鰂的內殼呈長橢圓形而扁平,中間厚,邊緣薄,長13~20厘米,寬5~7厘米,中部厚0.7~1.5厘米。腹面潔白,有水波狀紋,自尾端至最厚處約占全長的5/6~4/5。背面磁白色,微帶淡紅色,密布小疙瘩狀的突起,中央有1條較明顯的隆起。末端有1骨針。
以上藥材均以身乾、體大、色白、完整者為佳。
主產浙江、福建、廣東、山東、江蘇、遼寧沿海地區。
化學成分
含碳酸鈣80~85%,殼角質6~7%,粘液質10~15%,並含少量氯化鈉、磷酸鈣、鎂鹽等。
藥理作用
烏賊骨中所含的碳酸鈣,可作制酸劑。新鮮烏賊中所含5-羥色胺及另一種物質,可能是一種多肽類(腦、腮、心含量較多)。人食烏賊中毒可能即此物質引起腸運動的失調所致
炮製
海螵蛸:刷洗乾淨,曬乾,砸成小塊。炒海螵蛸:將海螵蛸塊,用文火炒至黃色為度。煅海螵蛸:海螵蛸放般罐內,煅至焦黑色,取出放涼。
性味
鹹,微溫。
①《本經》:"味鹹,微溫。"
②《吳普本草》:"冷。"
③《別錄》:"無毒。"
④《藥性論》:"有小毒。"
歸經
入肝、腎經。
①《綱目》:"厥陰血分。"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腎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用主治
除濕,制酸,止血,斂瘡。治胃痛吞酸,吐、衄、嘔血,便血,崩漏帶下,血枯經閉,腹痛症瘕,虛瘧瀉痢,陰蝕爛瘡。
①《本經》:"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症瘕,無子。"
②《別錄》:"驚氣入腹,腹痛環臍,陰中寒腫(一作"丈夫陰中腫痛》),又止瘡多膿汁不燥。"
③《藥性論》:"止婦人漏血,主耳聾。"
④《唐本草》:"療人目中翳。"
⑤《食療本草》:"主小兒大人下痢,炙今黃,去皮細研成粉,粥中調服之。"
⑥《本草拾遺》:"主婦人血瘕,殺小蟲。"
⑦《日華子本草》:"療血崩。"
⑧《綱目》:"主女子血枯病,傷肝,唾血下血,治瘧消癭。研末敷小兒疳瘡,痘瘡臭爛,丈夫陰瘡,湯火傷,跌傷出血。燒存性,同雞子黃塗小兒重舌、鵝口,同蒲黃末敷舌腫血出如泉,同銀硃吹鼻治喉痹,同麝香吹耳治聤耳有膿及耳聾。"
⑨《要藥分劑》:"通經絡,去寒濕。"
⑩《現代實用中藥》:"為制酸藥,對胃酸過多、胃潰瘍有效。"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
①《本草經集注》:"惡白斂、白及。"
②《蜀本草》:"惡附子。"
③《本草經巰》:"血病鄉熱者勿用。"
選方
①治胃痛,吐酸:一海螵蛸五錢,貝母、甘草各二錢,瓦楞子三錢。共研細末。每次服二錢。二海螵蛸一兩(研末),阿膠三錢。共炒,再研末。每次服一錢,每日三次。(《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胃出血:海螵蛸五錢,白芨六錢。共研細末。每次服一錢五分,日服三次。(《山東中草藥手冊》)
③治吐血及鼻衄不止:烏賊骨,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
④治鼻血不止:烏賊魚骨、槐花等分。舉生半炒,為末吹鼻。(《世醫得效方》)
⑤治積年腸風下血,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你,或如雞冠,常似蟲咬,痛癢不息:綠礬二兩(燒令赤),烏賊魚骨一兩(炙令微黃),釜底墨一兩。搗羅為末,用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煎赤糙米湯下三十丸。(《聖惠方》)
⑥治小便血淋:海螵蛸末一錢。生地黃汁調服。(《經驗方》)
⑦治婦人漏下不止:烏賊骨、當歸各二兩,鹿茸、阿膠各三兩,蒲黃一兩。上五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⑧治婦人久辦白帶下:烏賊骨一兩(燒灰),白礬三兩(燒汁盡),釜底墨二兩。搗羅為末,用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聖惠方》)
⑨治跌破出血:烏賊魚骨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⑩治各種外傷出血:骨粉、海螵蛸、蒲黃炭各等分。研細末,過150目篩,混合即得。撒於創面,稍加壓即可凝固止血。(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外傷出血:海螵蛸、煅豬皮、人中白各一兩,石灰一兩半。共研細粉。消毒,撒於創面處,包紮即可。(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⑿治血枯:四烏鰂骨、一蔖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素問》)
⒀治哮喘:海螵蛸,焙乾研成細末。每日三次。每次一錢五分,溫開水送服。(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⒁治諸疳瘡:海螵蛸三分,白及三分,輕粉一分。為末。先用漿水洗,拭乾貼。(《小兒藥證直訣》白粉散)
⒂治癧瘍:三年醋磨烏賊骨,先布摩肉赤,敷之。(《千金方》)
⒃治小兒臍瘡出膿及血:海螵蛸、胭脂,為末,油調搽之。(《聖惠方》)
⒄治頭上生瘡:海螵蛸、白膠香各二錢,輕粉五分。為末。先以油潤淨乃搽末。(《衛生易簡方》)
⒅治耳底出膿:海螵蛸半錢,麝香一字。為末。以綿杖繳淨,吹入耳中。(《澹寮方》)
⒆治陰囊濕癢:烏賊骨、蒲黃、撲之。(《醫宗三法》)
⒇治目中一切浮翳:烏賊魚骨,細研和蜜點之。(《食療本草》)
(21)治疳眼:烏賊魚骨、牡蠣等分。為末,糊丸如皂子大。每服用豬子肝一具,藥一丸,清米泔內煮,肝熟為度,和肝食,用煮肝泔水下三兩服。(《經驗方》)
(22)治下肢潰瘍:海螵蛸六兩,制甘石一兩,赤石脂二兩,熟石膏三兩。研細末,瓶貯備用,如瘡口局部肌肉烏紫者,取上藥百分之八十,加入肉桂粉百分之二十。將藥末撒於瘡口以不見肉為度,每早、晚各換藥一次,外貼適當軟膏。第二次換藥時,創口不宜用水洗滌,用消毒棉球揩去陳藥,或用油料將陳藥塗濕後擦去。(《浙江中醫》(11):5,1965)
臨床套用
①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
以烏賊骨為主,配合其他藥物內服,對潰瘍病及其引起的出血、穿孔,均有較好療效。一烏賊骨粉85%,浙貝母粉15%,混合。每服2~5克,每日3次飯前服。或於上述散劑中再加入大黃10%,以糾正烏賊骨易引起便秘的副作用。亦可用烏賊骨30克炒黃,配伍半夏3克研末混合。用法同上。用於潰瘍病有制酸、止血、止痛等作用。一般服藥後3~5日即開始生效,食慾轉佳,吞酸及上腹部疼痛減輕或消失,大便恢復為黃色。多數患者經1~3個月治療後症狀、體徵均消失或顯著改善,X線複查壁龕消失或有進步。二烏賊骨粉與白芨粉等量混合,每日3~4次,每次3~5克,溫開水調服。用於潰瘍病出血,據數十例觀察,一般在3~7日內,即收到止血效果:嘔血停止,便色恢復正常,大便潛血試驗陰轉。曾試用於門靜脈高壓合併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食道憩室合併出血、傷寒腸出血等個別病例,亦均取得一定效果。三烏賊骨、白芨粉各1錢5分、氫氧化鋁凝膠25毫升。混合攪拌後用冷開水1次送服,每日3~4次。同時配合胃腸減壓、抗菌消炎、禁食等措施,用以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31例,結果治癒29例,好轉1例(原有大量腹水合併穿孔),死亡1例(女性,年老,飽食後穿孔,入院遲,觀察期間發生休克,又作修補術,術後死亡)。經上述治療,除個別用針灸止痛外,一般不需用麻醉止痛劑。疼痛多在治療後3~5小時明顯減輕,24~48小時消失,平均住院日數6~7天。治癒病例未發生膈下及腹腔殘餘膿腫以及其它併發症1輕度腸粘連者僅1例;無復發穿孔者。上列三藥混合後有很高的粘稠性,在胃內形成膠狀膜,能幫助閉孔和保護胃黏膜,使胃內酸性液體得到中和,停止外溢,為大網膜等覆蓋穿孔創造有利條件;即使胃內容外溢,化學性刺激引起的劇痛也可減輕。但本療法有其一定適應症,不能完全代替潰瘍穿孔的早期手術治療(參見"白及"條)。凡遇有下列情況之一均應及早考慮手術:潰瘍穿孔診斷不夠肯定者;用本療法後病情有惡化傾向者;術前鋇餐診斷為胃癌、潰瘍惡性變或疑有癌性穿孔者;穿孔前有暴飲暴食,穿孔後腹脹、腹膜炎嚴重,腹腔有大量積液,估計穿孔大而難以閉孔者;入院時有嚴重休克,經抗休克治療無效者。
②治療瘧疾
用烏賊骨粉1錢,白酒或黃酒10毫升,混合後1次服完。一般只須1次,至多3次即能奏效。初步觀察45例,治療後症狀消失者39例;血檢23人,鏡檢陰性者20人。經7~10個月複查,復發率為9.09%。
③治療哮喘
用烏賊骨1斤焙乾研粉,砂糖2斤,混合。成人每次5~8錢,兒童酌減,日服三次。一般用藥2周見效。治療8例慢性哮喘患者,病史3~27年不等,均曾經中西藥多次治療而無效。服此藥後7例得到控制,經多次氣候變化均未復發;1例好轉,症狀減輕。
④治療下肢潰瘍
潰瘍面經用高錳酸鉀溶液洗淨後,撒上烏賊骨粉,紗布覆蓋固定。每隔2~3日換藥一次。12例用藥後創面滲出液減少,肉芽生長,最後結痂而愈。
⑤用於拔牙及鼻部手術止血
以烏賊骨粉與澱粉製成膠性海綿,用於拔牙後止血,分別經50例和233例的觀察,一般在1~3分鐘即可止血。較之澱粉海綿及明膠海綿止血的效果快、可靠,再次出血機會少,且對組織無異體刺激,易被組織溶解吸收。對創口癒合亦無影響,在24~48小時後,創口內的海綿全被吸收,未見其它不良反應。對創口較大和急性期拔牙的止血效果亦佳,且再次出血機會少,有促進炎症迅速吸收和加快傷口癒合的作用。烏賊骨止血海綿用於鼻部手術止血,效果亦佳。據100例(包括鼻下甲部分切除術、息肉刮除術、上頜竇根治術、篩竇開放術、鼻衄)觀察,除5例術後滲血、1例擤鼻後繼發出血外,均稱滿意。海綿填塞後聽其自溶,不宜取出或沖洗。術後傷口黏膜光滑,多無夾膜生成,炎症反應亦輕微。
名家論述
①《綱目》:"烏鰂骨,厥陰血分藥也,其味鹹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經閉、崩帶、下痢、疳疾,厥陰本病也;寒熱瘧疾、聾、癭、少腹痛、陰痛,厥陰經病也;目翳、流淚,厥陰竅病也;厥陰屬肝,肝主血,故諸血病皆治之。按《素問》云: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討時前後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或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治之以四烏鰂骨一蔖茹,……所以利腸中及肝傷也。觀此,則其入厥陰血分無疑矣。"
②《本草經疏》:"烏賊魚骨,味鹹,氣微溫無毒,入足厥陰、少陰經。厥陰為藏血之髒,女人以血為主,虛則漏下赤白,或經汁血閉,寒熱症瘕;少陰為藏精之髒,主隱曲之地,虛而有濕,則陰蝕腫痛,虛而寒客之則陰中寒腫;男子腎虛,則精竭無子,女子肝傷,則血枯無孕;鹹溫入肝腎,通血脈而祛寒濕,則諸證除,精血足,令人有子也。其主驚氣入腹,腹痛環臍者,蓋肝屬木主驚,驚人肝膽,則營氣不和,故腹痛環臍也。入肝膽,舒營氣,故亦主之。溫而燥濕,故又主瘡多膿汁也。"
茜草烏龜湯 - 茜草根
異名
血見愁(《土宿本草》),過山龍(《格致餘論》),地蘇木、活血丹(《綱目拾遺》),紅龍鬚根(《貴州民間方藥集》),沙茜秧根(《河南中藥手冊》),五爪龍、滿江紅、九龍根(《江蘇植藥志》),紅棵子根、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根(《山東中藥》),小活血龍(《浙江民間草藥》),土丹參、四方紅根子(《閩東本草》),紅茜根(《江蘇藥材志》)。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
茜草(《本經》),又名:茹藘(《詩經》),茅蒐(《毛詩傳》),蒨草,地血、牛蔓(陸璣《詩疏》),紅藍(《史記》徐廣注),染緋草(《蜀本草》),西天王草、四岳近陽草、鐵塔草、風車草(《土宿本草》),蒨藤、五葉藤(《履巉岩本草》),土茜苗(《救荒本草》),八仙草(《綱目拾遺》),金線草、紅絲線,鋸子草(《植物名實圖考》),紅茜、四輪草、穿骨草、紅髻巾、麥珠子,鐵血藤、活血草、掛拉豆、山龍草、拈拈草、澀澀草、破血草、大仙藤、血茜草、草本入骨丹、紅根藤、鴨蛋藤、染蛋草、紅內消、紅根草、拉拉藤、牛人參、鋸鋸草、粘蔓草,大鋸鋸藤、破血丹、小女兒紅。
多年生攀援草本,長1~3米。支根數條或數十條,細長,外皮黃赤色。莖方形,有4棱,棱上有倒生刺。葉4片輪生,有長柄,葉片卵狀心形或狹卵形,長1.5~6厘米,寬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臟形或圓形,全緣,葉脈3~5,自基部射出,葉柄和葉下面中肋上均有倒刺,聚傘花序圓錐狀,腋生或頂生;花小,花萼不明顯;花冠5裂,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聯合,淡黃色;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喉內,花絲較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柱頭頭狀。漿果小球形,肉質,紅色轉黑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於原野、山地的林邊、灌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本植物的莖葉(茜草莖)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植物亦作茜草使用:
①長葉茜草,莖呈顯著的四方形,葉為披針形,長2~10厘米,基部圓形,先端漸尖,葉柄亦較長。使用於四川、貴州。
②中華茜草,葉柄較短,葉闊卵圓形,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花序較短。使用於四川、東北等地。
③狹葉茜草,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果實黑色。使用於山東部分地區。
④黑果茜草,形態與茜草相似,但果實成熟時黑色。使用於黑龍江、遼寧、甘肅。
採集
春、秋採挖,除去莖苗,去淨泥土及細鬚根,曬乾。一般以秋季采者質量為佳。
藥材
根莖呈不規則塊狀,頂端有地上莖殘基及細根殘留,其下著生數條或數十條支根。支根圓柱形而彎曲,長約10~20厘米,直徑約0.1~1厘米。表面棕色或紅棕色,有細縱紋,栓皮較易剝落,而露出黃紅色本部。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紅色或淡紅色,有多數小孔。氣微,味微苦。以條粗長、表面紅棕色、內深紅色,分歧少、無莖苗及細鬚根少者為佳。
主產於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此外,湖北、江蘇、浙江、甘肅、遼寧、山西、廣東、廣西、四川等地亦產。以陝西、河南產量最大,品質最佳。
四川藥材中,尚以帶有老莖的根莖,與茜草根同等使用,商品稱為"茜草藤"。
江蘇有以同科植物蓬子菜的根作茜草的代用品,藥材稱為"白茜草"或"土茜草根"。其外表顏色較淡;橫切面呈黃白色或淡黃褐色,粗者可見到淡褐色同心環紋;切片時如以熱水浸泡,可使水變成淡黃色,茜草根浸水則成淡紅色。參見"蓬子菜"條。
化學成分
茜草的根含紫茜素、茜素、偽紫茜素、茜草色素。
藥理作用
①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茜草根煎劑有明顯止咳和祛痰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但加酒精沉澱後,濾液即無效。
②對平滑肌的作用
對離體兔迴腸,茜草根煎劑能對抗乙醯膽鹼的收縮作用。根的水提取物對離體豚鼠子宮有興奮作用,產婦口服亦有加強子宮收縮的作用。
③其他作用
茜草根溫浸液能擴張蛙足蹼膜血管並稍能縮短家兔的血液凝固時間,推測其有輕度止血作用。茜草根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桿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對大腸桿菌、甲型及乙型鏈球菌無效。茜草製劑尚能治療膀胱結石,它對由鎂或銨構成的結石雖有一定的溶媒作用,但對膀胱結石實際上並無多大作用,可能它興奮膀胱肌肉,從而幫助結石的排除。對大鼠的實驗性腎或膀胱結石的形成,也有某些抑制或防止作用。
茜素為一種色素(橘紅色),很早即由人工合成,口服能使尿、乳呈紅色。與其他醌類化合物相似,大劑量能降低動物血壓而不影響心臟,有某些利尿及興奮離體腸管(張力則略有降低)的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對膽道無滅菌作用。紫茜素對人型結核桿菌之作用很弱。紫茜素、茜素對蚯蚓、蝸牛、囊尾蚴、羊的大腸寄生蟲皆有毒性作用,但對鼠、兔、人等毒性很小。茜素能抑制大鼠皮膚結締組織的通透性,與蘆丁相似,可能有抗炎作用。在小鼠離體小腸試驗中。紫茜素、茜素皆無明顯解痙作用。茜素尚可用來測定腎功能、研究骨胳生長、檢定與分離細菌及作免疫學研究(抗體吸附劑)。
炮製
茜草:揀淨雜質,除去蘆苗,洗淨,潤透後及時切片,曬於。茜草炭:取茜草片,置鍋內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內部老黃色,噴灑清水,放涼。
性味
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鹹,平,無毒。"
歸經
入心。肝經。
①《綱目》:"手、足厥陰血分。"
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手、足少陰。"
③《本草新編》:"入脾、胃二經。"
功用主治
行血止血,通經活絡,止咳祛痰。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經閉,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瘀滯腫痛,黃疸,慢性氣管炎。
①《本經》:"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
②《別錄》:"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主痹及熱中,傷跌折。"
③《藥性論》:"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
④《日華子本草》:"止鼻洪,帶下,產後血暈,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瘺,排膿;治瘡癤,泄精,尿血,撲損瘀血。"
⑤《傷寒類要》:"治心癉、煩心,心中熱。"
⑥《珍珠囊》:"去諸死血。"
⑦《綱目》:"通經脈,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
⑧杜文燮《藥鑒》:"功專活血,治跌扑癰毒,症瘕,經閉,便血,崩中帶下,痔漏,風痹,臌脹,黃疸,蟲傷。"
⑨《綱目拾遺》;"《葛祖方》治瘋氣痛,通經下胎,黃疸,瘕痞,蛇傷。"
⑩《本草撮要》:"療黴毒。"
⑾《現代實用中藥》:"有強壯作用。適用於小兒及孕婦軟骨病。"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
宜忌
脾胃虛寒及無瘀滯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畏鼠姑。"
②《雷公炮炙論》:"勿犯鐵與鉛。"
③《本草經疏》:"病人雖見血證,若加泄瀉,飲食不進者勿服。"
④《本草正》:"氣虛不攝血及脾寒者勿用。"
⑤《本草匯言》:"精虛血少者,脾虛胃弱者,陰虛火勝者俱禁用之。"
⑥《本草從新》:"無瘀滯者忌投。"
選方
①治吐血不定:茜草一兩。生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放冷,食後服之。(《簡要濟眾方》)
②治吐血後虛熱躁渴及解毒:茜草(銼)、雄黑豆(去皮)、甘草(炙,銼)各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末,井華水和丸加彈子大。每服一丸,溫熱水化下,不拘時服。(《聖濟總錄》茜草丸)
③治吐血:雞血藤膏二錢,三七一錢,茜根錢半。煎服。(《醫門補要》)
④治衄血無時:茜草根、艾葉各-兩,烏梅肉(焙乾)半兩。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烏梅湯下三十丸。(《本事方》茜梅丸)
⑤治婦女經水不通:茜草一兩。黃酒煎,空心服。(《經驗廣集》)
⑥治風濕痛,關節炎:鮮茜草根四兩,白酒一斤。將茜草根洗淨搗爛,浸入酒內一周,取酒燉溫,空腹飲。第-次要飲到八成醉,然後睡覺,覆被取汗,每天一次。服藥後七天不能下水。(《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⑦治蕁麻疹:茜草根五錢,陰地蕨三錢。水煎,加黃酒二兩沖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⑧預防瘡疹:服茜根汁。治時行瘟毒,瘡痘正發:煎茜草根汁,入酒飲之。(《奇效良方》)
⑨治疔瘡:地蘇木,陰乾為末,重者八錢,輕者五錢,好酒煎服;如放黃者,沖酒服:渣罨疔上。(《綱目拾遺》)
臨床套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鮮茜草6錢(乾3錢)、橙皮6錢,加水200毫升,煎成100毫升。日服2次,每次50毫升。或將茜草、橙皮煎汁濃縮壓片,每片0.6克(含生藥茜草,橙皮各0.5克)。日服3次,每次10~1.5片。皆10天為一療程。治療123例,一療程後顯效率為40.7%;兩療程後顯效率為69.1%。據觀察,喘息型療效略優於單純型;不吸菸者療效較高;男性顯效率高於女性;年齡小、病程短,病情輕聲療效均較好。茜草的止咳作用較強,祛痰、平喘次之,並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服藥後肺部乾、濕性羅音及哮鳴音多數減少或消失。半年後隨訪1次,顯效以上為36.6%,復發率為46.5%。1年後第2次隨訪,顯效以上仍為33.3%,復發率為65.2%。服藥期間未發現嚴重的副作用。
名家論述
①《綱目》:"茜根,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鹹走血,專於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名醫別錄》言其久服益精氣輕身,《日華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憑。"
②《本草經疏》:"茜根,行血涼血之要藥。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為治,蓋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軟堅。則痹自愈。"
③《本草匯言》:"茜草治血,能行能止。余嘗用酒制則行,醋炒則止。活血氣,疏經絡,治血鬱血痹諸症最妙,無損血氣也。配歸、芍用,大能有益婦人。"
④《本草新編》:"茜草,但止行血,而不補血,宜同補氣之藥以行血,不宜同補血之藥以散氣。至於各書言其能補虛熱,且治勞傷,徒虛語耳。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歸經耳。但既引入於各經,即當以補陰之藥繼之,則血出而不再沸,否則血症未有不再發者也。"
⑤《本草正義》:"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熱失血之症。古今說解,都無異義。而《本經》主治,獨以寒濕二字為冠,最為不倫,雖各本無不盡同,然病情藥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傳寫之訛,不可望文生義,曲為附和。及痹指血瘀血熱,痹著不行而言。茜草寒涼,入血而能通瘀活絡,是以主之。古人論痹,本有熱痹一侯,此必不可與上文寒濕連屬讀之,而謬謂可治寒痹、濕痹也。黃疸本屬熱症,此則並能清熱逐瘀,繆仲醇謂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其說甚是。補中以清熱,言熱淫於里,則中氣傷,惟去其熱,清其血,則中得其補,經文最簡,皆當觀其會通,並非泛泛言之。《別錄》止血,以血熱涌泄言之。一以清血中之熱,一以通壅積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橫逆。崩中亦以龍雷大亢之時而言,如其所失太多,陽氣已餒,即非所宜。踒跌必有血瘀,瘀則蘊而生熱,故宜清熱行瘀。蠱毒皆南方熱淫之毒,清血熱者必能解毒。陳藏器謂蘘荷與茜,主蠱為最。惟膀胱不足-證,殊屬費解,姑且存而不論,以俟知者。""大明止鼻洪,尿血,月經不止,痔瘺瘡癤,皆指火邪太亢者言之。又謂治產後血運,則惟肝陽有餘,惡瘀不暢者為宜,而血脫髮暈,必非所宜。瀕湖謂通經脈,則以血熱瘀結者為宜,又謂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亦惟血熱痹著者宜之,即《本經》之治風痹,《別錄》之主踒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