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洋村

茜洋村

茜洋村位於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被譽為“閩東延安”,多年以前,村中有著發達的水運,是附近三十多個鄉村的貨物集散地。如今的它雖然不再擁有昔日繁華,但這個“枕山、臨水、面屏”的古村卻魅力依然,這裡的溪水、奇石、古碼頭、還有那流米石傳說依然閃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茜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
  • 面積:1000多平方
簡介,風景,茜洋溪,所獲榮譽,地圖信息,

簡介

在村口,清澈的溪水緩緩地沿村而過,一座古樸的石橋橫架在溪面上,石橋連線著福安市溪(柄)樓(下)公路,是村民們通往外面的交通要道。橋邊一棵古榕樹拔地而起,蒼勁茂盛。一塊碩大岩石依偎在樹幹下。小橋、流水、古樹、巨石構出一幅美妙的田園風光,令人不禁停住腳步站在石橋上靜靜地傾聽著流水、鳥鳴聲。

風景

一座“媽祖廟”便坐落在茜洋溪邊的一塊空地上。在公路沒有修建之前,茜洋溪是一條十分重要的水上交通線。它上游連線著霞浦、柘榮,下游通往賽岐港。茜洋村正是位於這條水上交通線的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村中的古街正是它的見證。據說,當時老街上經營著各種商號,如茶莊、布莊、魚貨店、裁縫店、國藥店等,林林總總擠滿古街的兩邊。趕集時,四方的畲漢山民雲集這裡,小街上到處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而村裡的許多村民正是靠著這條水路謀生。他們以放竹排、從事水上運輸來養家餬口。眾所周知,媽祖廟,是祀莆田湄洲林默這位海上女神的。傳說她善觀天象,熟悉水性,常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拯救遇難船員,被漁民、船民視為航海和水運的保護神。而媽祖廟的興建,說明了當時茜洋村水運的發達。據了解,從乾隆六年至光緒八年(公元1741~1882年)間,福安境內共建天后廟10多座,以茜洋媽祖廟的規模為最。這座始建於清鹹豐七年(1857年)的媽祖廟,由倒座、天井、正殿、後院以及天井兩側的廂房組成的院落式建築,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但2006年的夏天,這座歷經了一百五十餘年滄桑的媽祖廟在桑美颱風中毀壞了,現正在重修中。
除了供人瞻仰的“媽祖廟”,河畔的古碼頭遺蹟似乎也向人們訴說著曾經的繁華歲月。在村民的指引下沿著河壩上的一條小斜坡,徐徐而下,河邊那由一塊塊石頭平鋪而成的幾十米長的平地便是古碼頭的遺蹟了。經過了近半世紀的荒廢,碼頭早已被淤泥和水草所侵蝕著,顯得十分荒涼,不禁令人唏噓!要想重見當年的場景已是不可能了,也只能站在其上感受一下這裡昔日的繁忙,想像著當年有多少鹽貨布匹從這兒登岸結集,然後走進周邊的千家萬戶;或是順流西下,直奔賽岐,衝出白馬港。 曾經的茜洋村因為茜洋溪上的水運而名揚周邊。上世紀50年代的一條茜安渠讓茜洋村再一次地為人熟知。在與隔溪相望的溪柄鎮坑邊村之間,有一條長124米、高1.4米的攔河壩,將茜洋溪攔腰截斷,溪水被引入與水壩相連的一座三孔水閘,緩緩注入一條6米寬的人工渠,流出村莊。這便是福安歷史上一項浩大的水利工程———茜安水利。遠遠望去三孔水閘猶如一座拱橋,橋面的石欄桿上還有許多形態各異的小石雕。而這座水閘最特別之處就在於中間閘口的上方一塊青石板上鏤刻的北京天安門了。“正是這個細節,人們都戲稱它為北京橋。”吳玉弟指著石板上的天安門笑著說道。而旁邊的一道石碑則默默地向人訴說著這道水利工程當年創造出的種種輝煌。1958年6月1日,一條長達126華里的茜安水利工程全線動工。這條水利從茜洋村一直延至灣塢鄉深安村。一萬多名技工和民工頂烈日、冒酷暑,戰洪水、迎寒風,不講條件、不計報酬,以沖天的幹勁艱難鏖戰150天,在福安興修水利的歷史上鑄起了永恆的豐碑。站在這座氣勢恢宏的引水工程壩址上,看著茜洋溪的水被引到水渠內悠悠而過,近半個世紀前那熱火朝天的工程建設場景仿佛在眼前浮現。
茜洋村
百米壩瀑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