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茗山法師,俗家姓錢,名延齡,江蘇省鹽城縣人,西元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出生。
他自幼隨母信佛,十九歲在家鄉寺廟剃度出家,二十歲到鎮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正遇上定慧寺開辦焦山佛學院,茗山於當年秋天考入佛學院第一屆肄業,時為一九三三年。
在佛學院三年畢業,一九三六年負笈武昌,考入太虛大師所設立的武昌世界佛學苑研究班深造;一九三七年,日本侵華戰爭開始,一九三八年佛學苑受戰事影響而停辦。
茗山法師在湖南南嶽、衡陽、來陽、祁陽、寧鄉以及長沙等地,辦理佛教會會務,創辦佛學講習所,及出任過衡陽、來陽、寧鄉一帶的寺院的住持。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四六年初夏茗山法師返回焦山定慧寺,擔任焦山定慧寺監院,兼佛學院教務主任,主編院刊《中流》月刊;《中流》月刊發行及於日本及東南亞一帶,影響頗大。一九四七年春,茗山法師出席中國佛教會代表大會,當選為
中國佛教會理事。
茗山法師仍駐鎮江
焦山,一九五一年出任
定慧寺第九十八代方丈。是時政府的政策,寺廟田地收歸國有,出家人都要勞動生產。茗山法師為配合政策,率領常住在保留地上耕田種樹,名之曰“農禪合一”,事實上是以做工換取口糧。
一九六六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寺廟關閉,僧尼都要離開寺院,遣回原籍,下放農村勞動改造。茗山法師已年近六十,照樣也要下鄉工作。
落實宗教政策,開放重點寺院。茗山法師被宗教部門召回焦山,要他在定慧寺繼續擔任方丈,至此老法師才重予恢復了出家人的身分,負起了修繕定慧寺、建設焦山的責任。
茗山老法師是一位傑出的僧教育家,他有多年主持佛學院的經驗,一九八二年六月,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的委派,到南京棲霞寺籌辦“中國佛教協會棲霞山僧伽培訓班”。老法師組織教學人員,制定教學計畫,同年十月底招生開課。培訓班由趙朴初居士兼任主任,年近古稀的茗山法師為第一副主任,並主持日常教學工作。
茗山法師以焦山定慧寺方丈的身分,兼任南京棲霞山寺方丈,晉山典禮與僧伽培訓班開學典禮同時舉行,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及副會長正果法師等,都由北京趕來參加此一盛典。培訓班第一期招生一八五人,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寺院。學僧們經過一年的培訓,學到了佛教基本知識、及寺廟的管理能力。
一九八三年,老法師奉到中國佛教協會指示,在培訓班的基礎上,開始籌辦“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佛學分院翌年正式招生,學制二年,仍由
趙朴初居士兼任院長,茗山法師出任第一副院長,主持學院日常工作。以後十餘年間,棲霞山分院共畢業學僧數百人,在各地寺院中擔任住持、監院、或知客等職務。有的擔任省級和市級佛教協會的負責人;有的進入北京中國佛學院繼續深造,也有應邀赴海外寺院擔任要職者。
茗山老法師先後出國訪問過香港、泰國、美國、台灣、斯里蘭卡、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他於一九八一年春應邀赴港講經,聽眾逾千,座無虛席。
一九八九年,茗山法師參加“中國佛教協會赴美國弘法團”,到美國
舊金山萬佛城,參加了三壇大戒傳戒法會,參觀並訪問了洛杉磯的
西來寺等寺院。
一九九四年春夏間,八十一歲的茗山法師到台灣講經、傳戒、達五十三天;他在台灣看望了闊別了五十七載,早年在武昌的世界佛學苑研究班的老學長,高齡八十九歲的
印順法師。
茗山老法師到斯里蘭卡參觀訪問,受到該國總統的接見。同年十二月,老法師應邀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開講《阿彌陀經》。
一九九六年春夏間出訪日本,到東京、大阪、
名古屋等七座城市參觀了十三處寺廟,受到隆重接待。同年十二月,再次受請飛抵新加坡,為該國廣大佛教徒、居士開講《
華嚴經》二十餘日,在新加坡再次引起了轟動。
茗山法師於一九八〇年冬,當選為中國佛協常務理事;一九九三年秋,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一九九四年六月,當選為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
法師晚年,除了擔任定慧寺、棲霞寺兩大名剎方丈外,還兼任著律宗第一名山、寶華山隆昌寺的方丈。
一九九二年,法師不顧年邁體弱,九月十二日至十月五日,在隆昌寺恢復中斷了三十五年的傳戒大典,戒子近千人,老法師擔任得戒和尚。
法師晚年駐鎮江焦山定慧寺,二〇〇一年六月一日下午五時五十分示寂世壽八十八歲,僧臘六十八年,戒臘六十七年。
人物著作
茗山法師佛學造詣高深,通曉經、律、論三藏,精通詩文、書法。
著書甚多,其中《諸經提要》、《茗山講經錄》、《茗山傳記》、《茗山日記》、《茗山自傳年譜》、《茗山文集》成為傳世代表作;此外尚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彌勒上生經講義》等流通。
人物評價
茗山法師俗名錢延齡,1914年生,十九歲出家,1934年受戒於定慧寺,是
焦山佛學院的首屆畢業生;後考入
太虛大師為院長的武昌世界佛學院高級研究班深造,得益於大師的薰陶和舉薦,是太虛大師倡導的“人生佛教”思想的積極推崇者、繼承者和弘揚者。
茗山法師1951年出任定慧寺第九十八代
方丈,至2001年6月1日圓寂,歷時50年。
在十年動亂期間,他被迫離開寺廟,雖歷經坎坷,仍堅持個人修持,精進不懈,留下了彌足珍貴的佛學精神遺產。改革開放後,他先後兼任南京棲霞寺、無錫
祥符寺、寶華山
隆昌寺、鹽城
永寧寺、建湖羅漢院、射陽
息心寺的住持,為定慧寺的恢復、律宗第一山的傳承、靈山大佛的建造,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為中國佛教事業的健康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
茗山法師一生愛國愛教,與黨和政府風雨同舟,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他帶頭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覺接受政府依法對宗教事務的管理,親手建立和完善寺廟各項規章制度;他努力探索和實踐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挖掘和發揮佛教教義教規中的積極因素為當代社會服務;他一生布衣素食,一切供養收入,悉數用於建寺育人,賑災濟困,支持國家和地方建設,堪稱愛國愛教的典範。
茗山法師與趙朴初居士以佛結緣,從1948年春同被選為中國佛教會理事開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茗山法師是趙朴初會長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五項建設”(信仰、道風、教制、人才、組織)和“六字方針”(僧裝、素食、獨身)的堅定追隨者、支持者和踐行者。
茗山法師畢生悲智雙運,知識淵博,所著佛教論文和教義詮釋在佛教界倍受推崇;他的詩作不但含義雋永、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而且富有濃郁的禪韻哲理;他的書法以魏碑見長,專用藏鋒,結構謹嚴,剛勁內斂,充滿了鬱勃奮張的氣勢,享有“書家詩僧”美譽。
他赴世界各地講經、弘法、放戒,在海內外享有盛名,影響深遠,他曾五赴新加坡講經,在香港連續弘法114天,深受弟子信徒的敬仰,無愧為慈悲楷模、四眾導師、一代
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