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平調秧歌平調秧歌也叫泊渡口大秧歌,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舞蹈。流傳在茌平縣的洪屯鄉泊渡口村和賈寨鄉一帶。泊渡口是歷史上京杭大運河的渡口之一,自京杭運河開鑿之後,就成為貫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有許多的商人和藝人來來往往,久而久之把外來藝術傳播到此地,極大的豐富了該地的藝術形式和內容。平調秧歌歷史悠久,世代相傳,流傳較廣,花樣繁多,動作風格自成一家。在當地勞動人民在緊張勞動之餘和逢年過節之時,“平調秧歌”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娛樂享受,也成為農民們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的娛樂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茌平平調秧歌
- 發源地點:茌平
- 起源時間:明末清初
- 距今歷史:四百餘年
歷史,特色,
歷史
茌平平調秧歌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四百餘年,最初的“平調秧歌”曲目自編且動作簡單不受限制。隨著歲月的推移,在民間藝人的加工和發展的過程中,增加了樂器,安排了角色,增加了人員,規範了動作,曲目也固定了下來。同時也把農村小戲劇加工改編納入秧歌之中,在與其他戲種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逐漸發展成現在的“平調秧歌”。
特色
茌平平調秧歌是一種表演與自娛相結合的傳統民間藝術,它的動作風格,主要以剛韌為藝術特點,表現了魯西農民粗獷、有力的風格。它既能在廣場表演又能登台表演,既能伴隨著打擊樂的節奏、嗩吶的韻律翩翩起舞,又能邊歌邊舞。它的隊伍龐大,角色齊全。秧歌分集體和單個表演兩部分,單個表演主要是代表各種性格的人物,集體舞主要以棒為主。演出所用器具主要有棒、板、傘等。曲目主要有:《鬥鵪鶉》、《麻牌子》、《緊急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