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山漯水

茌山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據傳茌平縣是因茌山而得名,意思是茌山及周圍的平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茌山漯水
  • 外文名稱:Pads  mountain water
  • 地理位置: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
  • 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
茌山及漯水,漯水,

茌山及漯水

關於茌山的位置說法不一,據考證,茌山即是縣城南40里處教場鋪村西北的`大沙丘,當地民眾稱之為''金牛山''。此山高6米,東西250米,南北寬暢200米,總面積極5萬平方米。整座沙丘東高西低,壯如臥牛。明清時期,此山被稱作牤牛山,綠林義士周三曾在此山占山為王。當時山上樹木參天,山下泊水環繞。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在此修築炮樓。長期以來,當地老百姓對此山心存敬畏,稱之為“神山”,對山上出產的細沙稱之為“神沙”。
今之茌山,雖已無往日峻拔挺秀,登臨之,猶感其不凡,令人敬畏之.......

漯水

亦名“漯川”、“漯河”。“漯”,《說文解字》作“濕”。
古黃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其故道自河南武涉縣妥支行今黃河之北,經河北至山東,改行今黃河之南,東注于海,《書禹貢》浮於濟漯,達於河,《漢書地理志》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縣,至樂安千乘縣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書正義》“浮於濟漯,達於河,從漯入濟,從濟入河。”又《漢書地理志》“高唐縣,桑欽言漯水所出。”諸儒言漯水者,遂多說成兩水,然漢志兩處言雖不同,而其水則一,《蔣廷錫尚書地理今釋》今山東朝城縣南有漯河陂,高苑縣北有漯河,禹城縣西二里有漯河,一名源河,俗又名土河,朝城,漢之東武陽縣,高苑,漢之千辮縣,禹城,漢之高唐縣,漯水本出高唐至千乘入海,禹導河至呂還,始分河之一支東北流,首經東武陽,至高唐合漯水,自合漯水,則高唐以南武陽以北之河,皆被以漯名矣,《胡渭禹貢錐》“以今與地言之,濬縣、滑縣、開州、清豐、觀城、濮州、范縣、朝城、莘縣、堂邑、聊城、清平、博平、禹城、臨邑、濟陽、章丘、鄒平、齊東、青城、高苑諸州縣界中,皆古漯水之所經,自宋世河決商胡,朝城流約,而舊跡之存者鮮矣。”
按清會典圖今有漯河,出山東茌平縣西南,東北流經禹城縣入徙駭河,或即古漯水之殘餘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