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是唐代柳識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柳識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
道門華陽,亦儒門洙泗,蓋元化振於此也。白日登升,有西漢茅氏兄弟;隱景遁化,有東晉許氏一門。襲明沖用,以闡道風,有梁貞白先生、唐元靜先生。開元中,元宗禮請尊師而問理化,對曰:“《道德經》,君王之師也。昔漢文帝行其言,仁壽天下。”次問金鼎,對曰:“道德公也,輕舉公中私也,時見其私。聖人存教若求生,徇欲則似系風。”上悅,因加元靜之號。無保,固以疾辭,東還句曲。先生諱含光,本姓宏,則天諱宏,改為李氏。考孝威,州里號貞隱先生。家本醇儒,廣陵人也。夫性與道妙,則真是運無。古之學者,離有得有,不外觀馳景,而內觀馳心;不遠思化金,而近思化欲。今之學者,多見反是。若乃行於真理,窅然觀妙,先示正性,發明宗元,則元靜其人也。年十三,辭家奉道。端視清受,慈向蠢動,暗室之中,如對君親。時人見之,性情皆斂。幼工篆隸,或稱過父,一聞此議,終身不書。所撰《仙學傳記》,闕遺備載。又論二元異同,著《真經》及《本草音義》,而皆精詳祛惑,窮理於學,如锺蘊聲。其後師事華蓋峰司馬君,雲篆寶書,傾囊傳授,既而目之曰:“真玉清之客。”抱虛無而行功者,與道不窮;托幽阜而滅跡者,於德亦淺。承之自遠,宜且救人。於是引後學升堂,稟元訓也。先生元氣不散,瑤圖虛映,達靈已久,晦曜為常。動非用開,靜非默閉,當吹萬之會,若得一之初。應跡可名,常道不可名也。群蒙求我,豈勞言說?孕育至化,虛融一心。心一變至於學,學一變至於道,同淑氣自來,得之不見。所以摳衣而進,無有遠邇,仰范元和,茂資全性者,若秋芳之依層𪩘、夏潦之會通川也。先生忘情於身,而慈於人,禎祥屢應,視同眾象,士庶諮詢,色授其意。嘗令章壇閉院,醮火擇薪,精微誠敬,率皆此類。曩者天書繼至,務欲酋尊崇,公卿祈請,信無虛月,卒使元門之中,轉見真璞。持慈儉之寶,歸羲黃之風,至矣哉!我師教也。大曆四年冬十一月,顧謂入室弟子韋景昭、孟湛然曰:“吾將順化。”神氣恬然,若坐忘長往,時年八十七。靈雲降室,執簡如生。據《真經》,斯乃秉化自由、仙階深妙者也。門人等以為醴泉之味,飲者始知;我師之道,學久方見。願敘真宗,以示於後,忝曾游道,敢述元風。銘曰:
古有強名,元精希夷。黃帝遺之,先生得之。
縱心而往,與一相隨,真性所容,太無同規。
日行仙路,不語到時。人言萬靈,我見常姿。
元宗仰止,征就京師。紫極徒貴,白雲不知。
遐方後學,來往怡怡。空有多門,真精自持。
委順而去,人焉能窺?元科秘訣,本有冥期。
大曆七年八月十四日建。
作者簡介
柳識(?—781),字方明,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人,德宗朝宰相柳渾之兄。工文章,為李華所知,與元德秀等交遊,有重名於天寶間。代宗朝官至左拾遺,性樂閒曠,退居潤州茅山。朝廷以屯田郎中、集賢殿學士征,詔書三下,識終不起,建中二年卒。今《全唐文》存文六篇,文風簡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