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軍(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

范軍(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

范軍,男,博士,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軍
  • 畢業院校:中國農業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植物非寄主抗病的分子機理
  • 任職院校:中國農業大學
人物經歷,工作經歷,教育經歷,學術兼職,教學工作,研究方向,學術成果,科研項目,發表論文,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2011.11至今: 中國農業大學 教授
2000.2—2011.11:John Innes Centre(Norwich) 博士後
1997.3—1998.12:Salk Institute(San Diego) 訪問學者
1994.7—2000.2: 中國農業大學 講師

教育經歷

1987.9-1991.6 北京農業大學 本科
1991.9-1994.6 北京農業大學 碩士
1995.9-1999.6 中國農業大學 博士

學術兼職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 常務理事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 植物與病原相互作用專業委員會 委員
《Phytopathology Research》編委

教學工作

本科生課程:
1.普通植物病理學(種子科學)
2.植保專業英語(選修)
研究生課程:
1.植病專業英語與科技寫作
2.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

研究方向

(一)植物非寄主抗病性(non-host resistance)的分子機理
非寄主抗性是指病原菌與其寄主範圍以外的植物間不親和的現象。由於非寄主抗性具有廣譜和持久的特性,其套用前景受到廣泛關注。目前認為來自病原菌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及效應子與植物先天免疫受體間的互作是決定非寄主抗性的重要分子基礎,但人們對這些因子在非寄主植物抵禦病菌侵染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依然缺乏了解。本研究室以農業上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為研究對象,集中研究非寄主植物識別和抵禦病菌侵染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主要科學問題包括:1)作物病原菌中有哪些因子可激發非寄主植物先天免疫反應?2)非寄主植物是如何識別這些因子的?3)非寄主植物中激發了哪些先天免疫反應?4)能否利用非寄主植物識別作物病原菌的免疫機制改良作物的抗病性?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揭示植物抗病性的基礎生物學原理,也將為作物抗病性改良提供重要參考。
(二)植物數量抗病性(quantitative disease resistance)的遺傳和分子機理
植物在受到親和性病原菌侵染時所表現出的抑制病原物擴展、繁殖或減輕病害症狀的能力通常表現為數量性狀,因而被稱為數量抗病性。數量抗病性廣泛存在於植物與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目前有關這類抗性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我們以擬南芥與丁香假單胞菌互作為模式,發現擬南芥不同品系間的抗病性存在顯著的數量變異。初步分析表明這種自然變異可由擬南芥中的主效數量性狀位點(QTL)決定,同時需要病原細菌中的效應子參與互作。深入研究這些主效QTL基因與細菌效應子的互作將為揭示植物數量抗病性的分子機制提供線索,為植物抗病及細菌致病機理研究開闢新的領域。

學術成果

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氧固醇結合蛋白調控稻瘟菌致病力及營養生長的分子基礎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稻瘟菌NLP蛋白家族的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理研究
3.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稻瘟菌非寄主免疫反應激發子基因的分離與鑑定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丁香假單胞菌番茄變種隱含的saxE基因影響病菌定植及致病性的分子機理
5.中國農業大學人才引進科研啟動項目:擬南芥基礎抗病性的遺傳解析

發表論文

1.Chang QL, Xu HJ, Peng YL,Fan J* (2019)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assisted scree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the rice-Magnaporthe oryzaeinteraction.Phytopathology Research. DOI: 10.1186s42483-019-0027-5.
2. Li JZ, Zhou LY, Peng YL,Fan J* (2019)Pseudomonasbacteriocin syringacin M released upon desiccation suppresses the growth of sensitive bacteria in plant necrotic lesions.Microbial Biotechnology. DOI: 10.11111751-7915.13367.
3.Fang YL, Peng YL, andFan J(2017) The Nep1-like protein family ofMagnaporthe oryzaeis dispensable for the infection of rice plants.Scientific Reports7:4372. DOI: 10.1038s41598-017-04430-0.
4.Liang X, Chen X, Li C,Fan J, and Guo Z(2017) Metabolic and transcriptional alternations for defense by interferingOsWRKY62andOsWRKY76transcriptions in rice.Scientific Reports7:2474. DOI: 10.1038s41598-017-02643-x.
5.Luo Q, Liu W Pan KD, Peng YL, andFan J(2017) Ge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ArabidopsisQpm3.1locus and bacterial effector genehopW1-1underlies natural variation in quantitative disease resistance toPseudomonasinfection.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8:695. DOI: 10.3389fpls.2017.00695.
6.Fan Jand Doerner P(2012) Genetic and molecular basis of nonhost disease resistance: complex, yes; silver bullet, no.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15:400-406.
7.Fan J, Crooks C, Creissen G, Hill L, Fairhurst S, Doerner P, and Lamb C (2011)Pseudomonassaxgenes overcome aliphatic isothiocyanate-mediated non-host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Science331:1185-1188.
8.Fan J, Hill L, Crooks C, Doerner P, and Lamb C(2009) Abscisic acid has a key role in modulating diverse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Plant Physiology150:1750-1761.
9.Fan J, Crooks C, and Lamb C(2008) High throughput quantitative luminescence assay of the growth in planta ofPseudomonas syringaechromosomally tagged withPhotorhabdus luminescensluxCDABE.Plant Journal53:393-399.
10.范軍,彭友良,Zhu Q, Lamb C (1999)水稻懸浮細胞中稻瘟菌激發子誘導性受體類似激酶cDNA的克隆及特徵分析.植物病理學報29:235-239.

獲獎記錄

2017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百篇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優秀指導教師獎
2014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百篇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優秀指導教師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