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縝,字子真,著名的無神論者,著有《神滅論》等。范縝一生坎坷,然而范縝生性耿直,為人正派,為堅持真理,不怕威脅利誘,不惜放棄高官俸祿,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向唯心主義宗教神學展開鬥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縝求學》
- 類型:文言文
- 出處:《梁書·范縝傳》
- 主人公:范縝
原文,注釋,譯文,文學常識,人物生平,
原文
縝①少孤貧,事②母孝謹。年未弱冠③,聞沛國劉瓛④聚眾講說,始往從⑤之。卓越不群而勤學,瓛甚奇之,親為⑥之冠⑦。在瓛門下積年,去來歸家,恆芒屩⑧布衣,徒⑨行於路。瓛門多車馬貴游,縝在其門,聊無恥愧。既長,博通經術,尤精《三禮》⑩。性質直,好危言⑪高論,不為士友所安;唯與外弟蕭琛⑫相善⑬,琛名曰口辯,每服縝簡詣⑭。
(選自《梁書▪范縝傳》)
注釋
①縝(zhěn):指范縝南朝唯物主義哲學家。
②事:侍奉。
③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叫做弱冠。
④劉瓛(huán):南朝人,通博五經,世推為大儒。
⑤從:跟隨。
⑥為:給。
⑦冠:舉行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
⑧芒屩(juē):草鞋。
⑨徒:步行。
⑩《三禮》:《儀禮》、《周禮》、《禮記》的合稱,為儒家經典。
⑪危言:激烈深刻而不顧忌諱之言。
⑫蕭琛:南朝人。
⑬善:友好。
⑭簡詣:言語簡單,意思明了。
譯文
范縝年輕時死了父親,家中貧困,侍奉母親孝順恭謹。他不滿二十歲時,聽說沛國學者劉瓛聚眾講學,跟隨劉瓛學習,他優秀卓越,超出眾人且勤奮好學,劉瓛感到他是奇才,親自為他舉行加冠禮。范縝在劉瓛門下好多年,來來去去始終穿著草鞋布衣,出門步行。劉瓛門下大多是乘車騎馬的王公貴族子弟,范縝生活在他們中間,一點兒也不感到羞愧。范縝成年後,博通經學,尤其精通《三禮》。他生性質樸坦率,喜歡激烈深刻的評論而不顧忌諱之言,友人都認為他這樣做不合適。他只有跟表弟蕭琛最合得來,蕭琛的口才是有名的,可也每每欽佩范縝言簡意賅。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梁書·范縝傳》
人物生平
范縝,字子真(約公元450年——515年),南朝舞陽(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著名的無神論者,著有《神滅論》等。
范縝簡介
范縝,字子真,南鄉舞陽(今河南泌陽西北)人,大約生於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一說為公元450年),是傑出的無神論者,唯物主義哲學家。他是當時同反動迷信作不調和鬥爭的卓越代表。
博通經術報國無門
范縝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范縝出生的時候,南朝北朝都發生了農民起義,社會動盪不安,范縝的家世也處於衰落之中。父親早逝,范縝從小就依靠母親,在家鄉過著“孤貧”的生活。大約在18歲那年,范縝辭別了母親,到千里之外的沛郡相縣(安徽宿縣)去求學。當時在相縣講學的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學者劉王獻,向他學習的人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大家子弟”。“華車麗服,無視貧者”。范縝在這樣的環境裡,不僅沒有受到這種陋習的薰染,而且一直過著十分儉僕的生活,以學問的追求為目的,勤奮用功,很快就“博通經術”,成為諸弟子中的佼佼者。這使那位出身庶族,社會地位很低的老師對他十分讚賞,親自為范縝束髮加冠。范縝在劉王獻門下學習了好幾年,他對經學做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周禮》、《儀禮》、《禮記》等“三禮”更為精通。這不僅使他熟悉了古代的各種禮儀,而且對古代的政治、經濟制度也有了深刻的了解,成了當時很有聲望的學者。
泰始六年(470年),南北局勢較為緩和,改革政治似乎又出現了可能。於是,26歲的范縝上書給王僕射,希望朝廷能“樂聞譏諫”,但是他給王僕射的信卻石沉大海,改革的願望又成了泡影。從這時起,直到劉宋滅亡前的八、九年,范縝報國無門,一籌莫展。深深的憂憤,使這位正當韶華之年的有志之士出現了斑斑的白髮。29歲那年,他寫了《傷暮詩》、《白髮詠》以自嗟。這時的范縝實際上已經養成了一種不同流俗,淳樸正直的性格和深沉的思維能力。
兩朝辯論堅持“神滅”
公元479年,握有軍政實權的蕭道成奪取了劉崇政權,建立了齊朝。為鞏固自己的統治,蕭齊政權自然要引用一批新人,從此范縝踏上了仕途。開始,范縝在地方上做小官,由於他的才能,後來做到尚書殿中郎。到了蕭道成之子齊武帝蕭賾時,為進一步緩和南北局勢,范縝曾作為使者出使北魏,他的學識和能力受到北魏朝野的稱讚。回到南齊以後,范縝在朝廷中開始發生影響。
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暮春的一天,宰相竟陵王蕭子良在西邸大會賓客,席上坐滿了達官貴人、名人學士,以及精通佛教的高僧。范縝也應邀在座。席間高僧講論佛法,大談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老調子,並說,權貴們的財富,地位是前世修行來的。這些話,對反對佛教的范縝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齊建武元年(494年),范縝離開了京師,到宜都(今湖北宜都)去任太守。范縝下令廢止祭祀神廟,勸人們不要供奉它。齊東昏侯蕭寶卷永元元年(499年),范縝的母親去世了;范縝於是辭掉了宜都太守的官職,回家守孝了。
梁天監三年(504年),范縝被調回建業,轉任尚書左丞。梁天監四年(505年),蕭衍在光華殿大宴群臣。蕭衍照例說了些皇帝應尊重臣子,虛心納諫的話。不料范縝卻當場對蕭衍提出了批評。於是蕭衍就藉故把范縝貶到廣州去了。梁天監五年(507年),范縝忽然被召回京師,做中書郎。說來也巧,這正是當年王融勸說范縝時許下的官。也許是偶然的巧合吧。可范縝回到建業以後,立即發生了蕭衍對范縝的圍攻。以此看來,這又不是巧台,而是蕭衍有意安排的。這次關於神滅、神不滅的辯論,規模很大。這次是皇帝率領朝廷顯貴、群臣、僧侶一齊上陣。蕭衍親自下詔書,攻擊“神滅”思想是“違經背親,言語可息”,又指令辯論的雙方寫出“自設賓主”的論文。范縝撰寫了《神滅論》。
蕭衍看到范縝寫出了《神滅論》,便指使大僧法雲和曹思文等人出面,動員王宮朝官及佛教信徒70餘人圍攻范縝。曹思文先後寫了兩篇文章駁難范縝的《神滅論》,范縝一一做了回答。據《梁書·范縝傳》記載,《神滅論》只有1885字,但卻生動明快地闡明了“神滅”的道理。它是用當時流行的“自設賓主”的問答體寫成的,因而雙方論點鮮明,相互指責,層層展開,步步深入,讀起來很引人入勝。《神滅論》講了不少樸素的道理,它的發表,真有所向披靡之勢,范縝自豪地聲稱:《神滅論》“辯摧眾口,日服千人”。法雲的反駁無濟於事。善於詭辯的曹思文也只好說自己才思淺陋、“無以折其鋒銳”,駁斥不倒《神滅論》。於是梁武帝蕭衍下詔書,給范縝扣了“背經”、“乖理”、“滅聖”三頂帽子,這場辯論就算結束了。這場戰後不久,范縝被調任國子博士。
范縝的《神滅論》是一部堅持真理不朽著作,它閃爍著唯物主義的理論光芒。范縝針對“神不滅”的謬論,在《神滅論》中提出了“形神相即”的觀點。誠然,形神一元論的觀點,並不都是唯物論的觀點,范縝只是明確表示“形神相即”,“形滅神滅”,顯然是在形神關係上堅持了唯物主義一無論。為了一步論證形神關係,范縝又提出了“形質神用”這個前人從沒有提出過的嶄新命題。所謂“質”,就是實體、實質的意思,“用”則是指功用、作用。引申之,質則指主體,用則指派生。這就是說,形是實體,是神的主體;神是作用,是由形派生出來的。神既然是形派生出來的,只是形的作用,那么它決不能脫離形這個主體而單獨存在。即然形是主體,神只是主體的作用,那么把形作為第一性的,神作為第二性的,從而更加徹底,更加明確地堅持了唯物主義的一元論。
唯物哲學成就卓著
范縝被調任國子博士後不久,於梁天監八年(510年)去世。范縝的神滅論思想在當時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首先,他駁倒了神不滅論,就等於在理論上駁倒了輪迴報應等迷信思想,客觀上使人民民眾從佛教的欺騙和麻醉中獲得一次精神解放。其次,《神滅論》指出,上層統治階級信仰佛教完全是出於利己的目的,這就擊中了他們的要害。在理論上,范縝的無神論思想,達到了當時無神論最高的水平,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做出了新的貢獻。從整個人生哲學來看,范縝強調要順應自然,這顯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畢竟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至於對社會貧賤富貴等現象的探討,范縝更不能找到真正的根源,因而帶有偶然論的性質。這也是時代的局限,是從王充以來許多思想家都未能解決的問題。范縝在無神論上的卓越成就,值得我們在同有神論的鬥爭中繼承和借鑑,再則,他的不隨波逐流,不懼權勢、不賣論取官,一生堅持真理,矢志不移的精神風貌,值得後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