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家”
早在清初,老天津衛就有“
八大家”之說,有人認為,天津的八大家實際上是對津門富戶豪門的一種統稱,是隨著歷史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的,正如早期八大家集中在海運、糧業和鹽務,而隨著天津經濟、商業的不斷發展,
天津八大家的“人員構成”也逐漸發生轉變,而范竹齋正是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起來的“新八大家”之一。
天津流傳比較廣的“
八大家”,早期是指天成號韓家、益德裕高家、楊柳青石家、土城劉家、正興德穆家、振德黃家、長源楊家、
益照臨張家。這些人多數依賴鹽務、糧業以及海運等方式聚斂財富。然而,“
八大家”是富商巨賈的統稱,能夠聚斂財富的人和行業也在隨著時代變遷。
自民國後,“新八大家”興起。特別是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天津的紗布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少經營紗布行當的商人都聚斂了不少財富,並開始將觸手伸向了其他的領域,其中也包括金融業等。“新八大家”逐漸在
津門的商業史上書寫出了新的篇章,此時的“新八大家”是指金、潘、孫、胡、卞、范、喬、紀八家,其中的“范”指的就是同益興紗莊的范竹齋。
創立紡織公司
1919年,北洋紗廠創辦,范竹齋是其中的投資人之一。當時的北洋紗廠是由天津敦慶隆號紀姓資本家聯合隆順、隆聚、同益興、瑞興益、慶豐益、萬德成等7家棉布商號創辦。其中同益興是范竹齋獨資的紗莊,瑞興益是范竹齋與別人合營的棉紗莊。北洋紗廠選址在掛甲寺附近,1921年正式投產。
在當時,已有不少企業投資紗廠等民族實業,都收益頗豐,而范竹齋等人亦是如此。在他們的宏大計畫中,想將北洋紗廠在日後發揚光大,繼而再開設幾家分廠。
大概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當時的北洋紗廠被定名為“北洋商業第一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有資料解釋稱,“北洋紗廠”的名字中的“商業”,是由於他們是商業資本家,用以區別於當時中國的官辦和官僚資本的企業,而為何要稱為“第一”,便是因為其後還將有“第二公司”和“第三公司”……由此可見,當時包括范竹齋在內的
津門商業資本家,對紡織業乃至整個民族實業的信心。
然而,現實並不盡如人意。在外,國外的資本和商品逐漸“入侵”中國,在內,有北洋軍閥對民族工商業的摧殘。北洋紗廠還沒有來得及興盛就已經衰敗,最初的規劃落了空,范竹齋等民族實業家的信心也倍受打擊,隨後也紛紛退出股份。直至1930年,北洋紗廠由以
張作霖為靠山的
章瑞庭獨資經營,並改名為“北洋新記商業第一紡織公司”。
代號“竹記”
或許,在那個年代的商人,都是極善於轉變的,很多商人在發展棉紡織業的同時還可以從事金融業,在發展金融業的時候還能兼顧糧食業,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聚集財富的機會。
范竹齋或許也是如此,在開辦靖源隆紗布莊的時候,還開辦了嘉瑞麵粉廠,同時還“兼職”為福安信託公司資東。
當時,不少商號與洋行都有生意往來,做買賣時洋行都是收取外商銀行的“番紙”或者採用現金支付,不收取銀號的支票等。為了方便這些生意人,同時也謀取自己的利益,銀號便將從商號那裡收取的外國銀行的番紙,轉存到外商銀行的華賬房。商號需要取款時,可以向銀號索要華賬房開的支票,用來解決困難。
但是,這樣的過程複雜而繁瑣,還要配合外商銀行的對賬時間,十分不便。後來,華賬房便自行開發了一種“支條”,可以與外商銀行的番紙起到同樣的作用,因其自上而下的書寫方式,這種支條也被稱為“豎番紙”,大大便利了華賬房與銀號之間的往來。
正金洋行買辦魏信臣的“信記”豎番紙最早在市場流通,各外商銀行華賬房相繼效仿,以買辦的名字或號中的一個字作為代號代表華賬房,而福安信託公司所用的“番紙”採用的代號則為“竹記”。
後來,范竹齋還應法商
東方匯理銀行之聘,主持銀行的華賬房事務,成為東方匯理銀行華賬房的第五任經理。
“書畫緣”
范竹齋酷愛書畫,晚年之時收集了不少書畫作品。上世紀三十年代,
張大千經常來往於天津、北京等地,那時張大千來津舉辦畫展,由此結識了范竹齋。當時,兩人聊得非常投緣,
張大千得知范竹齋頗為喜歡書畫,並且家中收藏了許多名人書畫,便提出想一睹為快。於是范竹齋便將自己收藏的佳作拿給
張大千欣賞。
范竹齋將清末吳昌碩的《十二條花卉》、
陸廉夫的《十二條山水》,還有馬家侗畫的《十二條山水》以及明代陳老蓮的《荷花》等拿給
張大千欣賞。兩人相聊過程中,范竹齋提出了想重金請
張大千為其畫十二幅山水畫的請求。
1938年3月,
張大千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十二條臨古山水畫》組畫。當時,適逢范竹齋70大壽,他收到了來自
張大千的祝壽賀禮,便是此前與之相約的十二幅山水畫。此組畫是
張大千所臨唐、宋、元三代名家力作各4條,其中有臨唐代
閻立本的《西嶺春雲圖》、
王維的《江山雪霽圖》、楊升的《峒關蒲雪圖》、
李昭道的《海岸圖》;摹宋代
范寬的《臨流獨坐圖》、緙絲高手沈子蕃緙織的《山水人物圖》;仿元代
王蒙的《清浦垂釣圖》、
倪瓚的《小山竹樹圖》、
盛懋的《蘇長公行吟圖》等,而後畫作一直被收藏在范竹齋的家中。
赤峰道76號
范竹齋舊居
特點:這是一座極富特色的通道式樓房建築,其中靠
赤峰道一面為帶門洞的三層磚木結構樓房,中二樓較低。單棟樓都是帶地下室的二層磚木結構樓房,樓房前有十級寬條石台階,二樓有三面相通的樓道,樓道外側有瓶柱式的外裝飾,樓道中玻璃窗與百葉窗相間。院子的東北角有一座圓亭式建築,外有八根愛奧尼克柱。屋內花磚鋪地,樓頂平台設圓形石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