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宗祠位於海豐縣黃羌鎮東嶺村委坪嶺自然村,始建於清代,坐北向南,沙灰夯築牆體,抬梁式梁架,面闊五間28.6米,進深二進18.6米,建築面積532平方米。門額麻石陽刻“范氏宗祠”,背面陽刻“出將入相”字樣,前廊存有蟹、獅等木雕構件工藝精湛,牆壁炭素繪畫保存完好,清代的歷史信息保存較好,但是除頭門外,其餘建築物倒塌嚴重。曾是紅二師、紅四十九團東線後勤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氏宗祠
- 地理位置:海豐縣黃羌鎮東嶺村委坪嶺自然村
范氏宗祠位於海豐縣黃羌鎮東嶺村委坪嶺自然村,始建於清代,坐北向南,沙灰夯築牆體,抬梁式梁架,面闊五間28.6米,進深二進18.6米,建築面積532平方米。門額麻石陽刻“范氏宗祠”,背面陽刻“出將入相”字樣,前廊存有蟹、獅等木雕構件工藝精湛,牆壁炭素繪畫保存完好,清代的歷史信息保存較好,但是除頭門外,其餘建築物倒塌嚴重。曾是紅二師、紅四十九團東線後勤部。
范氏宗祠位於海豐縣黃羌鎮東嶺村委坪嶺自然村,始建於清代,坐北向南,沙灰夯築牆體,抬梁式梁架,面闊五間28.6米,進深二進18.6米,建築面積532平方米。門額麻石陽刻“范氏宗祠”,背面陽刻“出將入相”字樣,前廊存有蟹、獅...
峽陽范氏高平堂是唯一錄入八閩祠堂大全的范氏宗祠,也是唯一錄入中國祠堂大觀的范氏宗祠。范氏宗祠高平堂2002年被延平區政府列為延平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高平堂位於南平市延平區峽陽鎮新興街北隅坪北側,地處新興街道的...
范氏宗祠,在張原村東南角,其建築已毀,只有一些瓦礫殘垣。范氏墳瑩現只保存有總兵(范硫奇)墳,存石雕、雙華表,徑約尺五,高達二丈。介休的范氏家族是近代山西晉商群落中身份、地位以及經營活動都比較特殊的一個晉商望族,其...
例如大范崗西河橋范氏宗祠石碑被毀,族人保護不力,致使家譜追溯工作丟失重要信息。重重困難,重重阻力,走訪盤問,潛心記錄。皇皇巨作,玉汝於成。傳之後世,宗祠之福。但是,任何艱難險阻都嚇不倒這代修譜人!這群人中上有古稀之齡,...
明代和清初范姓人丁興旺,該村多是范姓人家,還建造了范氏宗祠,併購有兩百多畝宗祠祭田,每年清明冬至闔族還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又將旗桿村改名為范村,以至延續至今。范宏、范簋兩支到廣德後,耕讀傳家,躋身士林食俸受祿者達...
《范氏大成宗譜》卷首《范氏家訓》第二條規定:"知禮莫大於尊祖敬宗也。祖宗雖遠,必追祀之。"這在范氏家族表現得特別突出:如長樂范氏在入蜀定居華陽,家境逐漸寬裕後,即謀劃遷葬原籍祖先遺骸以及建立范氏宗祠等一系列尊祖敬宗...
潮陽各姓氏之祖祠,最古者為范氏祀先祖范昌谷家祠。它建於東晉義熙三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位置在現在潮陽區政府左前方武裝部招待所處。基本介紹 潮陽民間流傳俗語:“未有潮陽先有范”。原來,據史可考,范氏先祖范昌谷為東晉時...
邱家店鎮吳家莊村即為長支范廷麟一支的直系後裔,自定居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范惟粹的四個孫子中的長孫范廷麟分家定居於此後立村吳家莊,400年來一代代的吳家莊人譜寫著一幅幅壯麗的篇章。范氏宗祠 在泰安東關原有范氏宗祠,後毀...
范氏宗祠享堂中垂掛有范文正公的遺容,相傳為范氏祖先從江蘇遷居黟縣時攜帶而來。遷居的原因是因金兵南侵,吳縣一帶為南宋與金兵交戰的戰場。范氏族人雖因戰爭而流離失所,因無生計而操起製作陶器的賤業,但他們精神上卻時刻不忘是...
大安村人文、自然景觀較多,有范浚烈士故居、紅帶會創建舊址——范氏宗祠、崇善橋、大靈寺、陳夫人寶殿、三元帥殿、大王廟等古蹟。其中頗具盛名的崇善橋,原名大安橋,始建明代,重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為古代閩浙邊的重要通道。壽...
朱熹兩次主其家拜訪,紼不遇。紹興二十年(1150)卒,年49歲。朱熹又親臨弔唁。香溪范氏宗祠有楹聯云:“朱子三方地;朝廷七聘家。”即記其事跡。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18歲的朱熹因早就聽說范浚“學甚正,而不知從何學”,...
廉公諤:宋代堂邑人,曾任萊蕪令,有政績,百姓唱道:“甑釜生塵魚,境內安以樂。昔聞范史雲(見《范氏宗祠通用對聯·三、歷史名人·范丹:又名范冉,字史雲……》),今見廉公諤。”後歷官司農少卿、滑州知州。廉希憲(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