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橋村

范家橋村

范家橋村位於桐鄉縣青石鄉東部,新農村至德清的新德公路從村南穿過。村北有馬家漾港,規劃中的出海工程即取道於此;南有順慶寺港,兩水西來,東流五六里後,匯入京杭大運河;楊家橋港則縱貫南北;其餘支港,網路其間。河道港汊之間,或平疇良田,桑林片片;或粉牆黛瓦,民居處處,呈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范家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桐鄉縣青石鄉
  • 下轄地區:范家橋、姚家埭
  • 地理位置:位於青石鄉東部
  • 人口:1628人(1992年)
簡介,農村改革,企業發展,農業建設,教育事業,

簡介

范家橋村1949年前屬芝村鄉。50年代初為青石鄉第六村。1956年建立第五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隸於洲泉人民公社青石管理區,1961年稱青石人民公社范家橋大隊。1983年稱青石鄉范家橋村。全村有范家橋、姚家埭、鐘家橋、唐家埭、老屋裡、陸家埭、范家匯、楊家橋、金家村、北旱水浜10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范家橋。1992年,全村412戶,1628人。范家橋村,雖然自然條件優越,但長期以來卻是一個出名的窮村。村落四隅,頹屋敗牆,雜樹荒塘,頗為蕭條。直至本世紀50年代,這裡還是以"三多"聞名:破屋多,透支戶多,光棍漢多。村民們耕耘稼穡,終年辛勞,但所獲僅能維持溫飽。

農村改革

80年代以來,范家橋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白手起家辦企業,從根本上改變了面貌。1992年全村5家企業,總產值2044萬元,創利稅107萬元;農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漸形成,糧食畝產年年在900公斤以上。1992年產糧食911噸,蠶繭91.5噸,農業總產值231萬元。 人民生活水平"芝麻開花節節高",1980年人均收入290元,1985年提高到689元,1992年又增至1901元,分別是1980年的6.55倍和1985年的2.76倍。彩色電視機,村民家庭已基本普及。機車有10多輛。從1985年起,家家戶戶喝上自來水。1988年,所有家庭由村里集體投保,參加家庭財產保險。成立了村老年協會,村里每年都要發放1萬多元養老補助金。全村現有奧迪轎車1輛,貨車2輛。程控電話、大哥大等現代通信工具的安裝使用,為范家橋村的經濟騰飛增添了新的活力。今日范家橋,是縣級文明單位,全縣十個標兵支部紅旗村之一。
范家橋村農村建設范家橋村農村建設

企業發展

范家橋村本世紀70年代中期,"農業學大寨"如火如荼,但守著幾畝土地終究不見根本出路。於是,沿海農民尋求辦廠致富的暗潮湧動,范家橋人得風氣之先,探索發展經濟的新路子。他們籌集資金,轉移勞力,於1975年辦起了第一家企業箬帽廠(後改竹器廠)。雖是手工作坊,但范家橋的村辦企業卻由此起步。現代工業文明,開始在這塊沉寂的土地上初露曙光。  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使范家橋的村辦企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服裝廠、製革廠、皮件廠、羊毛衫廠一個接一個崛起於阡陌之間。1992年底,村辦企業固定資產已逾700萬元。
竹器竹器

農業建設

范家橋村辦企業的發展壯大,為農業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物質保證。幾年來,對農業的投入總額達100多萬元。
1989年,投資36萬元,在鐘家橋攔河興建了嘉興市第一座村級圩區工程水閘,本村及鄰村2000多畝水田從此旱澇無憂。全村5座機埠全都進行了機泵改造,並澆築水泥排灌渠道5000米。1990年,村里專門購置設備,在桐鄉縣率先推廣了工廠化育秧。1992年,又投資15萬元,添置了22台農用拖拉機和東方紅機動噴霧器,組建了農業綜合服務公司,下設機耕、排灌、植保、農副產品加工和運輸等組,農忙時奔走于田間地頭,農閒時參與修建水利設施等服務項目,產前產中產後的一條龍服務已經形成。

教育事業

范家橋村民們生活富裕了,更要求在文化上"脫貧致富"。育才重教,科技興村,成了范家橋村的一代新風。
村歷屆黨支部,十分重視抓好教育事業,村民讀書求學 蔚然成風。村里國小,十年間已兩次翻造。1991年,耗資20萬元建造的新校舍,在桐鄉縣村級國小中屬一流。學校添置教學用具,村里總是有求必應。村里國小,幾次被評為縣文明教育紅旗單位。
學校學校
經濟的起飛,把職業技術教育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無論是村辦企業的職工,還是農業綜合服務隊的人員,都十分注重聯繫本職工作接受"再教育",掌握新知識。皮件廠請了上海新藝製革廠的師傅定期來廠作技術指導。1992年又選派廠里的技術骨幹去成都科技大學製革專業培訓。佳美絲製衣有限公司一邊建廠,一邊開展全員勞動培訓。農業綜合服務隊也經常開展技術培訓,掌握和套用新的農業科技成果。百年樹人。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不僅為國家輸送了許多專業技術人才,而且也使基層黨組織和許多村辦企業的人才結構、知識結構有了明顯的改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