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屯村居址在北緯40°17′03″和東經113°56′32″交匯處,海拔1070米至1080米間,距縣治天鎮西南20公里。西接陽高縣水泉窯,東北達高牆框2.5公里,南順溝入白小山2.8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范家屯村
- 地理位置:在北緯40°17′03″和東經113°56′32″交匯處
- 面積:總土地5315畝
- 海拔:1070米至1080米間
位置境域,自然環境,人 口,產業情況,村貌建設,學 校,衛 生,村政舉要,
位置境域
西接陽高縣水泉窯,東北達高牆框2.5公里,南順溝入白小山2.8公里。總土地5315畝。
自然環境
村域地貌
屬山前傾斜平原。村南沖溝發育,村東北虎溝縱貫南北,整個村域南高北低,縱坡5~8%。總轄域內,耕地占2714畝,占51%;園地12畝,占0.2%;林地952畝,占17.9%;村民居址等189畝,占3.6%;交通用地56畝,占1%;水域灘涂239畝,占4.5%;未利用土地1153畝,占21.7%;其中荒草地有1004畝。
水文地質
屬丘陵區鬆散岩類孔隙區黃土丘陵弱中富水區。村東和村北又為古河道區。村西南黃土丘陵弱中富水區含水層分布在溝谷內,以粗中砂礫為主,含水層2~3層,單層不超5米,潛水位在黃土梁堰上大於20米,溝谷一般15~20米。村北0至100米深度內含水層25~30米,岩性以砂、卵石為主。據村內井孔揭露,水位埋深18米至38米,含水層岩性砂礫石,中細砂為主;單位湧水量約3.3噸/時·米,水質HCo3—CaMg型,礦化度小於0.5克/升。
氣 候
屬丘陵中溫半乾旱區,氣象要素同白小山村。
土 壤
母質為黃土質。土壤栗褐土類,亞類為栗褐土性土,土屬主要是黃土質栗褐土性土。土壤有機質含量小於0.6%和0.6%~0.8%間;全氮含量小於0.05%和0.05%~0.065%間;速效磷含量5~10ppm,速效鉀50~100ppm。
人 口
全村共有104戶、369人,其中男190人,男女性別比106.1。人口出生率0.54‰,死亡率0.27‰,自然增長率為0.27‰。家庭明顯細化,戶均3.54人。
產業情況
種植業
傳統有谷、黍、紅(白)高粱、馬鈴薯及豆類、白麻、小麥、莜麥、胡麻、油菜;蔬菜有白菜、韭菜、倭瓜、瓠子、蔓菁、胡蘿蔔等。耕地2714畝,
養殖業
役畜以驢、牛為主。小牲畜以豬、羊為主,另有雞、狗。大牲畜有165頭,牛成為主畜,騾子其次。豬360頭,羊570隻。
林 業
傳統楊樹為主,柳、榆依次,花樹僅有杏樹。1949年成材楊樹林200畝,零星樹1500餘株。新中國初,在村南坡和西溝、北虎溝畔多壓條小葉楊,但存活率低。到1960年植造有6片,506畝。七十年代後,在村北路旁渠旁栽植優種楊大苗,搞農田林網。八十年代又經營平原綠化栽植楊樹大苗。1996年有林952畝。路旁、渠旁零星楊樹2530株,村內零星楊樹620株。是村1970年後引入蘋果大苗栽植6畝,到1996年有蘋果園12畝,水果產量3噸。
水 利
傳統人畜用4眼10米深水井,有虎溝洪水澆地習慣。新中國1954年集體化生產後,每年農閒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58年村北打第一眼36米深農用水井,年可取水3.4萬立方米,可澆灌110畝土地。六十年代初又打1眼。水澆地達到200畝。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平田整地,又打井4眼,並搞渠系配套工程。八十年代又打井2眼,實現路、井、渠、林的配套工程。到1996年,已有機電井7眼,完好的3眼,地下水開採量達26.35萬立方米,水澆地上升到630畝。當年農用灌溉10.7萬立方米,人畜用水3萬立方米。固定渠4公里,均為防滲渠。
農用機具
購入馬鈴薯粉碎機。大型拖拉機1輛,小型拖拉機3輛,磨豆腐機5台。農機總動力320千瓦,用電量8萬千瓦時。
工副業
有米麵加工坊1處,馬鈴薯磨粉1處。豆腐坊4戶。
商貿業
菸酒、副食個體戶2戶。
村貌建設
范家屯村民居址在北虎溝和西溝相夾的一面坡上,南高北低,依坡而居。到清宣統年間,已有五道廟、大廟等4處廟宇,瓦房8間。至1949年土地改革時,村民有屋舍486間,其中土房362間,瓦房41間,窯75孔,其它8間。形成南北一條街,東西二畔民居的布局。新中國集體化生產後,逐步建設小隊飼養院2處,飼養房、畜圈等30多間。大隊建有大隊辦公室、庫房、文化室等房舍12間。1981年聯產承包時,畜圈等集體房舍,除大隊辦公室外,作價賣給社員。七十年代,尤其八十年代村民興建磚木結構房舍逐漸增多。1997年,全村房屋基本滿足,戶均1處院落,4至5間房舍。
傳統村際小路6條,3條高腳路,3條大車路。新中國後,尤其是七十年代的整修基本都可以通大車和機動車輛,到雙寨、康小屯、高牆框更為暢達。1953年通郵政業務。1958年通有線電話,1965年附通有線廣播,1985年前後中斷。1997年通郵政業務。
村南600米處,有小堡1處,東西45米,南北90米,現僅存北牆和西牆。堡西北有烽燧一座,現高5米。清順治《雲中郡志·烽堠·沖邊各堡墩台》中有范家窯墩,為是墩。范家屯前址即在此處。
學 校
占地2畝,校舍110平方米。教師3人,在校生65人。
衛 生
有村醫1人,打針輸液常見小病診治等不用出村。
村政舉要
范家屯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有2牌,設牌頭2人,牌頭主村事;唱戲等有社首管理。光緒初年,約有5牌,設牌頭5人,牌頭主村事。光緒十八年(1892)、十九年(1893)大旱成災。村民多走東口外。民國8年(1919)設閭2個,鄰10多個,為附村,有閭長2人。18年(1929)大旱成災。26年(1937)淪陷的8年中,為偽閭村公所,初設偽閭長2人,後為偽甲長1人,偽閭長2人。後來有一貫道組織傳入。33年(1944)3月,共產黨組織入村活動。34年(1945)10月,共產黨成立工會、農會、武委會,後來,又成立村公所,清算閭甲長。35年(1946)年春,清出糧谷10多石。又土地改革,分部分青苗,以及部分房屋。37年(1948)冬,再次土改,分土地200多畝,劃分階級成份有地主2戶、富農4戶,富裕中農10戶、中農35戶,貧農34戶。新中國1950年春,頒發土地證。5月公開共產黨組織。冬季,登記會道門組織。1951年夏季,村內整黨40多天。同年鎮壓反革命運動中有7名一貫道徒退道。民兵、治安、婦女、共青團組織基本健全。設黨支部書記1人,民兵隊長1人,治安員、婦代會主任、團支部書記各1人。1953年組織互助組3個。1955年轉初級社1個,87戶農民入社。1956年又轉高級社,下設2個耕作小隊,有社務幹部7人。1958年後為生產大隊,下設2個生產小隊。有大隊長、會計、出納各1人,小隊長2人。是年秋季,大搞深翻土地,大煉鋼鐵。村內設集體食堂1個,全村男女鹹集起伙,直到1961年春復以戶自炊。大隊“五保”1戶1人,補助現金25元。又出售國家穀草559公斤。1959年輪流派青壯勞力參加修築孤峰山水庫勞動2年多。1960年部分社員已開小片荒種糧,彌補口糧不足。1961年下鄉幹部幫助進行“奪權鬥爭”,隊幹部作風,大隊秩序好轉。1962年大隊羊只下戶餵養。社員戶戶開有小片荒,計100來畝。是年落實社員自種自留地、豬飼料地政策,自種耕地增加二三分。改善口糧不足。1963年春,改大隊核算為2個小隊核算。小隊增設會計、保管等。公社駐下鄉幹部組織清工分、清帳務的“三清”工作。1964年初當年“四清”。對倉庫糧食,大小隊幹部工分等作初步澄清。1965年9月,縣派工作隊駐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對大小隊幹部違紀行為嚴肅查處,認定“三定”總額800餘元。同時,複議階級成份,劃富農4戶,勞動者2人,戴帽“右派分子”1人。又清理會道門等組織。是年成立貧協會。1966年6月底運動結束,工作隊撤走。秋季“文化大革命”開始,部分社員毀神龕、木主等,批判地富分子。1967年推行大寨評工記分辦法。部分青年社員成立紅衛兵組織,但不影響生產。1968年改大隊管委會為大隊革委會,大隊長為大隊主任,其餘大隊級組織不變。1969年冬,大隊支部書記隨縣裡組織去大寨參觀。是年冬至1970年備戰備荒,村內打地道1條。基幹民兵配槍數支。加強訓練。又進行憶苦思甜等教育。1971年冬,公社派幹部組織社員學習批判林彪反黨叛國檔案和有關材料。1972年,下鄉幹部傳達批林(彪)、陳(伯達)會議精神。又落實自留地、自留羊政策。1976年,唐山地震後,村民夜晚防震;9月毛主席逝世,集體悼念。1978年,公社幹部傳達批判“四人幫”篡黨奪權罪行檔案精神。大隊恢復管理委員會,大隊長稱謂,其餘大隊組織不變。1979年根據上級指示精神,給1個戴帽分子摘去帽子,以社員待遇。冬,下鄉幹部組織社員學習農業生產責任制檔案精神。1980年冬至次年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94戶社員承包口糧田800多畝,勞力責任田1100畝,每年上繳承包費1.3萬元。1984年改大隊為村,設村民委員會,選村委會主任1人,其餘村級組織不變。1989年傳入耶穌教,信教13人,其中男3人,有趙氏家堂1個。1995年秋澇,土窯洞多致危或洇坍。1997年有共產黨員20人,村幹部3人,為村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