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壩鄉

范壩鄉

范壩鄉,位於文縣東南部,讓水河下游,碧口水庫周圍。東臨碧口鎮,南與四川省青川縣接壤,西鄰店壩鄉,北靠玉壘鄉。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4公里,地域面積17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8%。鄉政府駐地田家灣村,海拔700米,距縣城100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范壩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甘肅省文縣
  • 政府駐地:田家灣村
  • 電話區號:0939
  • 面積:173平方公里
  • 人口:8617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隴南成州機場
  • 火車站隴南站
  • 車牌代碼:甘·K
  • 海拔:700米
行政區劃,自然資源,交通農業,經濟建設,發展構想,

行政區劃

全鄉轄13個行政村(河口、衡家、關子溝、渭溝、陳家壩、銀廠、董家河壩、嚴家、王家、棗樹坪、草壩、竹園、白皂), 79個合作社,161個自然村,2091戶,8617人。耕地面積11300畝,其中水田299畝,水澆地1926畝,旱地10092畝,梯田4008畝, 杜仲等經濟林5000畝,茶園面積2080畝。農民人占有耕地1.31畝。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777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488萬元,糧食總產280萬公斤, 農民人均有糧325公斤,人均純收入531元。

自然資源

范壩鄉,以性氏和自然地理得名。1975年,碧口水電站建成後,范壩鄉成為庫區,讓水河畔的一些村社和良田被淹沒,鄉政府由范壩村遷往田家灣村,仍稱范壩鄉。范壩是是碧口水庫風景區核心部分,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碧波不興,游魚歡躍,在有“西湖之秀美”,“太湖之浩瀚”。境內溝灣縱橫,峰巒逶迤,森林翠茂,竹木繁多。綠帶似的讓水河流經全境,碧潭溪流遍布,水利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這裡是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生態區,設有讓水河保護站,森林面積達1萬多畝。密林深處棲息著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動物;綠滿山巒的林海中還生長著珍稀樹種香果樹;讓水河清波碧潭裡有大鯢繁衍生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這裡歷史上就成為文縣主要產糧區之一,特別是關子溝一帶是素稱“東水向西流,灣灣綠油油,九梁十八彎,灣灣水不乾,蝸牛稻田遍山野,一碗泥巴兩碗飯”的好地方。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油桐、茶葉、核桃、板栗、雪梨、蘋果等,還盛產木耳、香菌、銀耳等。當地時興家家釀黃酒,已有數百年歷史,世代相傳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范壩黃酒,農家自飲,款待賓客,以其甘醇可口,在當地頗有名氣.
范壩鄉讓水河畔砂金礦藏資源豐富,90年代中期曾形成群采黃金熱潮。此外,還有豐富的白皂、衡家銅礦,有銀廠的石棉礦。

交通農業

交通
鄉境內交通呈“水陸並進”的局面,形成“雙保險”,旱路蜿蜒,水路通暢。全鄉最長的縣公路——“何馬公路”穿境而過。碧口水庫建成後在當地形成水域2000多畝,形成一條通往碧口鎮的數十里長的黃金水道,聞名遐邇的水上運輸業得到迅速發展,水上運輸戶有40戶左右,擁有大小機動木船40餘艘,輕舟穿梭,載客運貨,往返於范壩和碧口之間,成為山鄉庫區的一道亮麗風景,儼然一幅江南水鄉圖,既活躍了流通和經濟,又方便了山鄉農民民眾生活。
讓水河鐵索橋
清同治七年(1868年),讓水河村民募捐修建了讓水河鐵索橋,橋長150米,是聯接碧口和文縣的主要樞紐橋。1958年修建甘川公路時拆除,代之而起的公路浮水橋,後被碧口電站水庫淹沒,1987年建起了高家磨人行吊橋,跨度228米,是全省境內最大的人行吊橋,甚為雄偉壯觀。
農業
庫區水產養殖前景廣闊,魚類資源十分豐富,有鰱魚、鯉魚、白甲魚、中華裂腹魚,近年養殖銀魚喜獲成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後,全鄉積極開展多種經營,除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外,其它工副業也發展較快。釀造業名聲鵲起,全鄉有大大小小百餘農戶用當地盛產的玉米為原料釀造白酒,以質優價廉的特色在縣內外頗有名氣,“范壩白酒”已成為當地引以為榮的“品牌”。經濟、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較快。除中心國小外,村村有村學,還設有獨立初級中學1所。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依山傍河的范壩街融古老民居和現代建築為一休,成為毗鄰五鄉一鎮的鄉場集市,范壩場歷史源遠流長,改革開放年代更加繁華。范壩街又以男到女家落戶多而著稱,有“上門女婿一條街”之說,洋溢著移風易俗的春風,名揚隴原。

經濟建設

范壩鄉黨委和政府以經濟建為中心,圍繞“立足一個優勢(土地資源和物產豐富的優勢),強化兩個基礎(以農田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以公路、電力、人飲為主的基礎設施),推進三個開發(支柱產業、礦產資源、閒散勞力資源),建設七大產業(茶葉、畜牧、水產養殖、瓜果、蔬菜、經濟林、生態林等),並對大棚蔬菜、良種水果、中藥材、食用菌等產業進行了大膽嘗試”的經濟發展思路,遵照“主攻支柱產業,狠抓多種經營,實施區域開發,發展規模經濟”的總體指導思想,擴大“五溝”支柱產業開發,著力建設以茶葉為主的七大支柱產業,以增加糧食產量和農民收放入為目標,把“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放在工作首位來抓。全鄉經濟和各項事業逢勃發展。2001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到801萬元,比1998年增長7%。三年新修梯田200多畝,維修水利工程8處,確保有效灌溉面積290畝,累計推廣良種面積3.6萬畝,實施農作物豐產栽培4項。新增茶園800畝,總面積達到1200畝,營造核桃等經濟林600畝,漆樹、白楊等生態林900畝。建成關子、渭溝、銀廠、陳家、嚴家、草壩、王家、棗樹等村社和街道機關等22處人飲工程,解決380農戶、2100人、400多頭大牲畜飲水問題。建成1處農電線路、2處水運碼頭、1條農機道路、4公里鄉村便道。計畫生育實現“三為主”,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o以內。新修校舍12間,維修校舍1700平方米。新建了鄉廣播站、文化站,新修電視地面接收站3處,8個村安裝了程控電話。三年共徵收農業稅、農業特產稅、耕地占用稅、牧業稅等42萬元。

發展構想

范壩鄉鄉黨委和鄉政府決心再接再厲,奪取更大成績。全鄉經濟發展基本思路是:“調整農業結構,主攻支柱產業,夯實農業基礎,拓寬農村市場”。堅持從范壩鄉實際出發,著力解決好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問題,以“優勢資源為依託,科技興農為先導,經濟建設為中心,富民興鄉為目標”,保證糧食穩定增長,積極發展多種經營,著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加強兩個文明建設,把范壩鄉建設成為一個繁榮、富強、美好、文明的新農村。奮鬥目標是,經過三年努力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2%o,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001的基礎上增加50%左右,消除貧困,人民生活水平接近小康,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元,人均占有糧達到500公斤。為實現這一目標,本屆鄉政府在經濟發展中要實現“五個轉變”(糧食生產從結構單一向多元化轉變,工作程式從多方面適應依法上轉變,計畫生育從措施落實向優質服務上轉變,幹部素質從傳統性向開拓性轉變,工作作風從強調量化向求真務實上轉變),抓住“四個機遇”(老庫區移民扶持延長,退耕還林,西北電網擴大改造,天保工程),強化“一個基礎”(農業基礎),拓寬“一條路子”(農村產業化發展),搞好“一個調整”(產業結構),建立“五大基地”(1000畝茶葉,500畝蔬菜,1萬畝核桃、藥材、食用菌,畜牧養殖),實現“五個改善(民眾生產生活,交通,教學,農業生產,美化環境)”。建設40項工程,每年爭取完成10項以上工程,到任期屆滿時爭取使全鄉實現“三通四有”:村村通公路、電、自來水,村村有廣播、電視、電話、農用車。40項工程主要是鄉村公路、農機道路、便道、橋樑、人畜飲水、農電線路、有線電視、程控電話、學校、醫院、小城鎮建設等。投資260萬元的王家壩大橋和投資66萬元的中學教學大樓,已於2002年3月破土動工。黑溝、白皂等一批人飲工程也已經開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