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和村
- 位置: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大亞灣東南部
- 人口:10965人
- 耕地:3200畝
現狀,歷史沿革,
現狀
全村人口有10965人,外來人口約有895人,村民小組有11個。耕地有3200畝,山地2.2萬畝,海灘涂面積2500畝,范和村商貿繁榮,是一個集農鹽漁居的新農村。
歷史沿革
范和位於半島向內陸過渡的地帶,其海陸交通樞紐、扼山海之險的重要地位,成為朝廷司署駐地的不二之選。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及清同治九年(1870年),歸善縣內外管巡檢司與平政司巡檢(相當現鎮級政權)三度選址於范和。
明洪武元年(1368),隸屬歸善縣內外管巡檢司,建制名稱飯羅岡村。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隸屬歸善縣平政巡檢司,建制名稱范和岡村。巡檢司署駐范和岡村。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范和出了第一位舉人陳鴻猷。
清道光十七年(1836),傳教士羊神父自香港渡海來到范和傳教,落腳於新厝。
清光緒七年(1881年),碧甲場委員署駐范和岡村,自雍正十年(1732年)後,歸善縣平海鹽課司派出鹽大使充當碧甲柵委員,專管鹽務。
民國十六年(1927)3月23日,英國政府藉口“稔山居民劫掠英商船隻”,派遣駐香港的“中國遠征軍”1000多人及5艘軍艦、4架飛機入侵范和等5個村莊,造成民眾死傷1000多人,房屋燒毀2000多間,史稱“稔山慘案”。
民國二十三年(1931),建成一座西洋風格的教學樓,命名為惠陽縣第十二區范和學校,即現在的范和國小。1958年,學校被評為全省、全國先進國小,校長劉漢忠曾到北京出席當年全國教育先進工作會議,領回有總理周恩來簽名的,授予范和國小為“上遊人民公社紅旗學校”的國務院獎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隸屬惠陽縣第十二區,建制名稱范和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隸屬惠陽縣第六區,建制名稱范芙鄉。設范和村與芙蓉村。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隸屬惠陽縣稔平(第八)區,建制名稱范和鄉。
1951年,隸屬惠陽縣稔山(第十六)區,建制名稱范和鄉。設一村(南門)、二村(水仙爺)、三村(新厝)、四村(媽前)共四個村。
1957年,隸屬惠陽縣稔山鄉,建制名稱范和村。設群星、永光明、遠景三個高級社。
1958年,隸屬惠陽縣稔山上遊人民公社,建制名稱范和營。分群星、永光明、遠景三個片。
1963年,隸屬惠陽縣稔山公社,建制名稱范和大隊。鹽業、漁業隸屬稔山漁鹽公社,設范和鹽業工區、范和漁業大隊,范和為稔山漁鹽公社駐地。居民設范和居民小組。
1965年,隸屬惠東縣稔山公社,建制名稱范和大隊。
1983年,隸屬惠東縣稔山區,建制名稱范和鄉。
1987年,隸屬惠東縣稔山鎮,建制名稱范和村。
1999年,重修石門山上的三仙姑廟。除了雷鳴庵,還修建了一系列的景觀建築,形成大型神廟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