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霞村,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岵山盆地北部,村域面積3.73平方千米。
茂霞村整體風貌特徵為典型閩南傳統風格的古厝,擁有百年以上具有閩南文化載體之稱的的古厝70多座,保護較好的有10多座。這些古厝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形成“紅磚、黑瓦、白石基”獨特的閩南山區特徵建築風格,在建築形式、文化內涵等諸多方面承上啟下、傳承有序,諸如斗拱、樑柱的卯榫結構,許多古厝內還保存有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灰雕等裝飾手法,以及房屋樣式、布局的建造規制等建築技術及其所包含的思想理念,反映出閩南傳統建築對中國傳統建築的傳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研究價值。
2012年12月17日,茂霞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茂霞村
- 村落屬性:行政村
- 所屬政區: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
- 村域面積:3.73平方千米
-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 主要產業:水稻、荔枝、針織製衣
- 主要景點:福茂寨、和塘古街、華僑文化展示館等
- 保護級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 批准單位: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 批准時間:2012年12月17日
村落歷史,地理環境,村落格局,選址理念,空間布局,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福茂寨,和塘古街,敦福堂,下灶古民居群,典型建築,歷史文化,歷史人物,非遺項目,節慶祭祀,物產美食,物產,美食,榮譽稱號,旅遊信息,入村路線,村內導覽,
村落歷史
茂霞村為岵山鎮鎮政府所在地,岵山是桃源姑峰陽山之簡稱,又稱小姑。相傳,岵山古稱南山,當地人為紀念花郡主捨身為尼救全家之恩,改稱岵山為小姑。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陳氏祖弘元(號校尉公)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抵永春,先住居儒林街,宋初擇於小岵南山之施結茅居之,在小岵擇地屯田,開創基業,蕃衍宗支。
宋代(960-1279年),小姑屬永春縣集慶鄉安平里。
元代(1180-1363年)至民國初期,均屬集慶鄉安平里12都。
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桃林(站山)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在小姑設立岵山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永春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縣以下設區,岵山鄉屬第三區,同年11月間劃屬第五區。
1952年5月,劃屬永春縣人民民主政府第八區。
1956年6月,岵山設區,小姑設鄉,隸屬岵山區。
1958年3月,岵山改為鄉,小姑屬岵山鄉;同年10月間與仙夾鄉合併,成立臨山公社。
1984年10月,恢復為岵山鄉。
1988年,岵山鄉改為岵山鎮,鎮人民政府駐地為茂霞村。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茂霞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地處岵山盆地北部,村域面積3.73平方千米。
- 水文
茂霞村內水網密布,形成“一河多溪”的的水系格局,主要的河流是金溪河(岵山溪),發源於永春縣岵山鎮領頭白玉岩,其他一些小溪流零散分布於村落角落。
- 植被
茂霞村植被資源主要有榕樹、樟樹、荔枝樹、松樹及一些灌木,此外,還有毛竹、紫竹、水竹等竹類及蕨類、藤類、各類蘭科植物。
- 氣候
茂霞村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 地勢地貌
茂霞村地形為一個小盆地,盆地處於160米至250米之間,盆地內部地形變化豐富,山體環境較好。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茂霞村選址充分考慮地勢,位於岵山盆地中心偏北方位,地勢平坦,依水靠山,水源充足,自然條件有利於生產生活,促進了宗族聚落的形成。
茂霞村選址遵循了中國傳統風水理念,陳氏校尉開基祖弘元於宋初擇小岵南山之麓結廬居之,其山坤申行龍,幢幡寶蓋形勢,亦作匣里金釵,背幸面乙,行門甲位,占籍定點以兆焉。
空間布局
和塘古街從茂霞村中穿過,將該村分為福茂寨和霞奏兩個小聚落,村東頭有五峰岩、石城寨護衛,北邊有龍水院鎮守,南面與南山仙硿岩遙相呼應,西面茂霞橋對接塘溪村,村內尚存古厝70餘棟,茂霞古厝、古寨、古樹、古街、古技藝、古民風匯聚一村,傳承千年。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茂霞村有戶籍人口2617人,常住人口2632人。
經濟
茂霞村主要產業為水稻、荔枝、針織製衣。
荔枝是岵山重要的經濟作物,茂霞村內荔枝樹連綿成片,百年以上的烏葉荔枝達600多株,其中“夫妻荔枝王”樹齡皆逾500年歷史,樹幹直徑2.5米,年產量達1800斤,具有較高經濟價值。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茂霞村村集體年收入4.7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940元。
主要景點
福茂寨
福茂寨始建於明朝嘉靖末,寨主人為諱思澄。古寨採用原始石砌方式修建而成。寨牆高三丈,方圓四里有餘。祠前掘池塘一口,並於南山林造“瓢寨”,以求子孫萬代繁衍興旺,福水不竭,整個古寨寨牆、寨門、寨內環境保存較為完整。
和塘古街
和塘古街修建於民國時期,是一條保留較為完整的騎樓式古街,兩側建築多為華僑所建,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式的灰瓦紅磚,同時結合了西式的彎拱護欄,為當地特色建築街區。
敦福堂
敦福堂修建於民國時期,是當時的陳氏華僑陳敦下菲律賓謀生髮達後,寄錢回來修建的,已有近百年歷史。建築總占地面積約3畝,共有大小房間72間。建築風格上充分吸收了歐式的華美浪漫和中式的古樸清雅,不僅保留了閩南傳統民居的紅磚灰瓦,同時增加了西式的廊柱護欄,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結合式建築。據說,敦福堂還是永春第一座用鋼筋水泥修築的民居,也是華僑文化展示館。
下灶古民居群
下灶古民居群,當地面積最大最密集的古民居群,為明朝正德年間所建的下灶大厝繁衍而來。建造者驚蟄公為南陳一脈第二十世,建下灶大厝時特意鑿金河百丈流通,每隔幾步建一個墩,整條河溝共設7墩,河溝蜿蜒環繞大厝,狀如田螺,故為“田螺吐珠”,寓意福澤後代,人丁興旺。現存下灶古民居群為驚蟄公後代在20世紀30年代興建,共7座,分別為金角堂、金國堂、聯興堂、霞溪堂、玉溪堂、金溪堂、明德堂。這些古厝至今保存完好,屋旁金溪流過,房前稻田廣袤,屋後荔枝繁茂,顯示出傳統閩南建築背山臨田、環水植樹的建築格局。
典型建築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
金谷堂 | 金谷堂位於下灶自然村,該厝是典型的三落五間張雙護龍帶大埕的格局,總體格局、外立面以及建築的總體形象保留完整。該厝門廳與大廳梁架原為木構,後因過年點蠟燭失大燒毀。 19世紀80年代,厝主的祖父在荷蘭經商,特意購買水泥回來,柱與穿標以水泥澆築,仿木構架做法,既可防火,在當時又獨樹一幟,充分體現了財力。該厝第三落主體與兩廂為二層番仔樓,第三落番仔樓的背面臨街,所以被建成沿街騎樓的形式。 | |
敦好厝 | 建築位於和塘古街南側,始建於清代,是典型的三落五間張雙護龍前帶大埕的格局,總體格局、外立面以及建築的總體形象保留完整。重修後,大門凹壽處的石雕是更新的:廳堂內的梁架也基本上都被更新,只是保留了原有的做法:主厝內的牆體也被更新,廳堂明間的牆體材料被置換,牆裙以大理石貼面,牆身以瓷磚貼面,鋪地也改為大理石,與建築原有的風格有所出入:天井兩廂與後常的牆體改為紅磚砌築,尚能與當地的建築風格相協調。該厝中常設神庵,供奉祖先,左側神意則供奉呂洞賓、觀音與土地公等神靈。廳堂比較乾淨整潔,兩側護厝大部分閒置,左護盾被改為家族辦紅白大事時使用的廚房,右護脂則堆放雜物。 | |
龍慶堂 | 該厝二落五間張雙護龍前帶大埕,背靠荔枝樹,前臨沃野,環境良好。環境意象、總體格局、外立面以及建築的總體形象基本完整。該厝後部兩角被抹圓,左側因改建衛生間,被砌成直角。該厝兩側護厝用於居住。廳堂於2003年維修後,乾淨整潔。 | |
金角厝 | 該厝是典型的二落五間張雙護龍前帶大埕的格局,總體格局、外立面以及建築的總體形象保留完整。厝內梁架為穿斗式構架,比較簡潔。屬於一般歷史建築。建築造型、風貌與質量都較好,是當地居住建築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 |
明德堂 | 該厝總體格局、外立面以及建築的總體形象保留完整。厝內梁架為穿斗式構架,比較簡潔。建築造型、風貌與質量都較好,是當地居住建築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戶主現已僑居海外,建築被作為農耕博物館,展示茂霞的農耕文明,展示上百件生產生活用品。 |
歷史文化
歷史人物
陳瑊,號居仁,校尉公玄孫,福壽公長子。舉孝廉,特奏名進士,乃小岫南山陳氏開科祖。瑊公於北宋年間舉孝廉(舉人),元豐三年(1080年)特奏名進士,其生平事跡載入郡志。
陳知柔,字型仁,號休齋,校尉公七世孫,彥通公次子。住居蓬壺陳扳,自幼聰穎超邁,立志攻讀典籍。登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進上第四名,為宋理學家。淳熙十一年(1184年)病逝,崇祀永春聖廟鄉賢祠,其事跡載入《閩書》,《永春州志》《永春縣誌》寫有專傳。
陳永鎮,校尉公第三十二世孫,祖籍岵山茂霞,年青時往印尼經商,先後經營玻璃廠、恆源布行,事業發達,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在香港創辦珠江電影院。他熱心故鄉教育事業,於1956年,興建永春六中“永體院”辦公廳、“樹人院”和“躍進院”教室等,1958年又捐資合建“禮堂”。
陳誦略,校尉公第三十三世孫,岵山茂霞人,就讀於廈門大學,學業未竟,應僑親的盛情聘請,中途輟學,出洋任印尼安汶一商行經理,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回國後大力宣傳倡議在家鄉創辦中學。新中國成立後,積極籌備創辦中學的各項工作,在站山石城寨南麓興建中學的首座校含“振華院”。於1951年3月30日,經省教育廳批准,正式創辦了“永春私立新星中學”,即今永春第六中學。
非遺項目
- 永春鬧廳
永春鬧廳音樂源於泉州南音,是永春縣民間音樂中具有獨特藝術風格、濃郁鄉土特色的一種合奏音樂。唐宋以來,永春宗教發達,廟宇祠堂興建甚多,每逢慶祀之時,皆有音樂助樂。古時民間在大廳為亡靈“做功德”,恐怕鬼神來搶焚燒的“金銀紙錢”,因為”鬼”是半夜三更出動的,而且害怕鐘聲、鑼聲,便採用“鬧廳”方式防止鬼神來搶奪。後來在神佛生日、觀燈做照、香會迎神、報恩做敬、追思功德時,也用鼓樂鬧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把永春鬧廳引進吉祥場合,營造熱鬧氣氛。鬧廳沒有演唱形式,是以打擊樂、吹奏樂、管弦樂相互交替進行的合奏音樂。鬧廳樂隊由打擊樂隊和管弦樂隊構成,一般15人左右,不能少於10人,人員充足時可以一種樂器多人操作,也可以加入北琶、板胡、黑管等樂器。音樂由三大樂段組成,首尾呼應,以打擊樂、吹奏樂、管弦樂相互交替進行的合奏音樂。開頭是狂歡樂段,宏亮激昂的吹打樂,中間是抒情樂段,婉轉悠揚的管弦樂,結尾是激情樂段,各種樂器齊鳴的合奏樂。演奏由司鼓指揮,節奏的快慢均聽司鼓的鼓點。各樂段的組合具有一定的規律,結構相當嚴謹,演奏內容豐富,各樂段銜接前均由噯子獨奏引接,在第二樂段為合奏,各個轉折部分使用打擊樂按不同“鑼鼓經”連綴,藝人們概括為“龍頭鳳尾麒麟身”,比喻其色彩斑璨,豪偉雍容,形象地說明它在民間器樂演奏中的華貴地位。
- 永春陳醋
早在北宋初年,永春民間即開始釀造老醋,其釀造技術獨特。選用優質糯米、高級紅曲、特等芝麻、白糖等為原料,是質地優良的調味品。北宋初期,當時永春民間的富有人家把老醋、久熟地、久六味視為居家“三寶”;家中一壇老醋,往往經年不斷地添加陳釀,一傳幾代,歷經百年,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徵,凡是能釀得好醋的都被稱為吉祥興旺的門第;如要向別人討老醋入藥,則需帶上一盅紅酒交換,以圖吉利,否則,主人會暗中在醋里放入幾粒食鹽殺死醋酸菌體,因此永春人把永春老醋看成是居家之寶。
- 榜舍龜
據說榜舍龜發源地為五里街,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從桃城後路傳至姑山人陳文獅。榜舍龜由糯米和綠豆製作而成,由於當時技藝粗淺,一斤糯來只能配置半斤綠豆,經過製件經驗的積累,逐漸精細製作方法,達到互相配置的標準,使榜舍龜具有皮薄陷多的特點。當時僅有陳文獅一人會製作,後來逐漸發展有許多人向其學製作手藝,以家庭作坊的方式經營,銷往市場,主要用於生日、做壽、滿月、同歲方面。
節慶祭祀
- 節慶活動
歲時節令有春節、賀正、吃甜、長命菜、更新、天公生、蒸甜果、點天公燈、上元、請火、清明、五月節、噴灑雄黃酒、七月半、中秋節、重陽節、冬節、尾牙、送灶君、過年、守歲等,這些都為當地普遍的節日,全村共同慶祝。此外,宗祠還有一些自己的特色節日,如四月十四呂洞賓誕辰、正月初六清水祖師誕辰、十二月初四三代祖師誕辰等,有舞獅、唱戲等活動豐富多彩。每逢這些節日,通常會在宗祠或寺廟內舉行大型祭祀慶祝活動,會有閩南特色的民間傳統文藝節目上演。
- 祭祀崇禮
農曆十九法會,在始建於清代的龍水院內舉行。據傳該院原為有名望的大學堂,後來成為具有閩南特色的廟宇,院內現供奉釋迦摩尼、觀音佛祖兩尊主要大佛,另外還有六尊民間神:三代祖師、黃公祖師、張公聖君、廣應尊王、廣澤尊王、三顯真仙。它們有的懂藥理主打井,有的看地理會風水,有的能辟邪驅鬼,有的主教育學習,有的保平安能除病去災,還有的能應求子與姻緣之求。每月農曆十九的法會都有道士在此院做敬,每年的農曆八月份院內戲台還有閩南地方戲劇上演。
物產美食
物產
- 荔枝
茂霞的荔枝又稱岵山晚荔,與其他荔枝品種不同,上市較晚,要到每年的小暑前後才赤亮飽滿、成熟上市,其皮薄核小(百分之九十五是焦核),肉厚多汁、味道清甜。荔枝種植歷史悠久,從宋朝時期起便開始種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鎮域內現栽種有最老樹齡500多年的“荔枝樹王”。現村內房前屋後皆種植荔枝,每株荔枝平均產量上千斤。
- 苦菜
苦菜,即苦定菜的嫩葉。藥食兼具多年生草本植物。藥名叫敗醬草,民間俗稱苦菜,因其葉似蛇形,山東也叫蛇蟲苗。味感甘中略帶苦,可炒食或涼拌。有抗菌、解熱、消炎、明目等作用。
美食
荔枝蜜:岵山盛產荔枝,當地的荔枝蜜氣息芳香馥郁,味甘甜,帶有濃烈的荔枝花香味,既有蜂蜜之清潤,卻因為蜜蜂釀蜜時添加了各種蜜蜂自己特有的成分,故無荔枝之燥熱,有其特殊的生津、益血、理氣之功效。
荔枝幹:當地自古以來種植荔枝,更是有曬制荔枝幹的傳統。荔枝幹多選上等的鮮荔枝進行日曬烘焙,曬至荔枝幹果實呈褐黃色,有荔枝幹特有芳香風味為佳。荔枝幹成品肉厚,味香甜,營養豐富,能補血滋脾。
白鴨湯:永春白鴨湯是傳統的漢族名菜,有200多年的歷史,屬於閩菜系。白鴨香滑細嫩、肥而不膩、湯濃味美和營養豐富名聞遐邇。白鴨湯的鴨專選農家自養的紅面番鴨,並配上13種中草藥烹製而成。
醋豬腳:醋豬腳,老醋和豬肉融合,味道酸甜,口感溫潤厚實。
香餅:香餅為永春名食,已有300多年歷史。香餅主要原料是麵粉、紅糖、豬油和香料,製作精細,外型雅觀,香甜可口,別有風味,是永春民間嫁娶中必備的饋贈禮品。
桔紅糕:永春桔紅糕鮮、爽、嫩、甜、香,已有200多年歷史。
榮譽稱號
2012年12月17日,茂霞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2017年4月,茂霞村被評為2016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
2019年12月31日,茂霞村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旅遊信息
入村路線
茂霞村位於福建泉州永春縣岵山鎮岵山盆地北部,可乘動車至泉州客運中心或動車站乘坐汽車到達永春岵山鎮下車,乘坐汽車到達永春縣城可搭3路公車到達岵山鎮政府下車即可。
自駕泉三高速從永春岵山出口下,再經過省道206行駛5分鐘不到即可抵達,或走莆永高速從永春東平出口下,左轉至永春亞洲酒店紅綠燈路口,左轉至南環路環島,左轉至岵山古鎮路口右轉1千米即可到達。
村內導覽
遊覽路線:茂霞文化廣場-荔枝河岸—“四大美人”荔枝古樹-“三結義”樹—荔枝王—華僑文化展示館—和塘古街—村部—荔枝巷—福茂寨—山母荔枝園—龍水院—吾峰岩荔枝公園。
路線展示:以茂霞文化廣場為起點展示茂霞荔枝文化,沿溪觀賞至荔枝王,若季節適宜還可體驗荔枝採摘,而後進入古村感受華僑文化,走和塘古街,感受閩南古厝、古寨、古民俗。